作者 | 天雅
当一段亲密关系出现矛盾时,许多人常常会面临困扰:
该不该分手?
有的人选择长期坚守,结果却屡屡受伤,殚精竭虑;
有的人选择早早离开,结果却错失良缘,后悔莫及。
如果人总是无意识地重复这样的关系模式,将很难收获愉悦,甚至还会引发无尽痛苦。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何时应该离开一段关系?
我们何时应该坚守一段关系?
这俩问题有点复杂,因为它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情景的答案。
但我可以分享两点洞察,透过它们,我们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有的人长期坚守,不一定是因为爱。
我的朋友叶子,跟男友F交往六年多,期间两人矛盾重重,分分合合了无数次。
而关系矛盾的核心,无非就是:

F
对感情不忠,经常跟别的女性暧昧,有时还会出轨;

同时他情绪不稳定,容易暴怒,有时还会对叶子动手
凭借这两点,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交往对象。
事实上,身边的亲人、朋友都看出了这一点,多次劝叶子分手。
但叶子就是做不到,她没办法离开F。
虽然有时因为极度痛苦失望,她也提出过分手,但只要F一道歉求和,她就会心软,忍不住原谅。
甚至有几次叶子提出分手后,F转身就去找了新的女朋友,结果叶子却放不下,主动去找F复合……
也就是说,在这些年分分合合的感情纠缠中,不是F离不开,而是叶子放不下。
我曾经问过叶子,F带给你带来了这么多失望和伤害,你为什么不愿意放手呢?
当时叶子给我的回答是:“如果没有他,我也会很孤独很痛苦呀!他除了这两个缺点以外,其它方面都挺好的,会给我唱歌,还会哄我开心。”
“可是在感情中,不忠和暴力就是致命伤呀。”我有点不甘心。
“你说得对。但他每次犯错后都会补偿我,加倍对我很好。我想着,他哪天真的能悔改,并一心一意待我就太好了。”叶子回应道。
听完叶子回答,我感到有些心疼与无力:
原来,她只是太孤独,太害怕一个人了;
原来,她一直在等待,等待F浪子回头。
这是亲密关系中「依赖者」的典型特征。
国际著名两性和婚姻关系疗愈师莎兰·汉考克,通过40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
依赖
者有能力长时间停留在一段痛苦的关系中,因为他们太害怕一个人了;
他们宁愿有一段不好的关系,也不愿自己一个人。
同时他们有一种天赋去幻想,幻想有一天,对方突然改变,痛苦突然消失;
但从现实层面来讲,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说,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当一个人总是选择无底线坚守,不是基于爱,而是基于对关系的依赖,
而这份依赖,则是缘于TA内心深处对孤独的恐惧,以及对被爱的幻想。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有的人早早离开,不一定是因为不爱。
我的另一位朋友强子,跟叶子相反。
他在亲密关系中非常洒脱,一言不合就分手,绝不拖泥带水。
这些年,他陆陆续续交往了不少女孩,却很难真正跟对方建立情感联结。
因为相对于亲密关系,强子似乎更享受一个人无拘无束地生活。
比如他工作需要应酬,经常很晚才回家,但很多女孩在恋爱时,会希望男友多陪伴。
这一度令强子感到很有压力,有时女友晚上来信息催他回家,他会感觉自由被剥夺。
通常过不了多久,他就会通过不回应、冷暴力等方式,令两人情感疏离,结束关系。
为此,强子错过了很多真正关心他的女孩子,但他不在乎。
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舒服的关系就应该是:两人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有一回,他深夜应酬,被客户灌了很多酒。
回到家后,他一个人在洗手间呕吐不止,虚脱到趴在浴缸边上起不来。
那一刻,他其实很渴望有人能够在旁边扶他一把,但女友已经睡着了……
“你怎么不叫她一下呢?”我问道。
“我……叫不出口。”强子回答。
“为什么?”我有些不解。
“我害怕这回麻烦她了,下回她就要求我干这干那的,我不想,也做不到……”强子回应道。
听完强子的回答,我内心感到一阵绝望:
原来,他不是不需要爱,而是不敢被爱;
他之所以不敢被爱,是因为他害怕付出。
也因此,他一直把自己裹挟在封闭之壳里,不愿为爱付出,也不愿接受爱的滋养。
这是亲密关系中「反依赖者」的典型特征。
莎兰·汉考克在观察中发现:
反依赖者非常不信任亲密关系——
这份不信任,可能来自童年时期情感被忽视、被拒绝的体验,亦或情感被剥夺的体验;
长大后,基于过去在情感关系中的种种不愉快体验,他们不敢寻求爱,也不敢付出爱。
一旦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他们会早早选择离开,因为他们觉得解决问题没有任何价值。
也就是说,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当一个人总是选择早早地离开,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TA不懂爱或不敢爱;
而这份不懂或不敢,更多是缘于TA内心深处对关系的恐惧,以及对爱的绝望。
综上所述,在一段存在矛盾的亲密关系中——
一个人迟迟不愿放手,不一定是因为爱,而是基于「对关系的依赖」;
一个人早早选择离开,不一定是因为不爱,而是基于「对爱的恐惧」。
理解了这两点,再去探讨“该不该分手”,就会清晰很多。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
在这段关系中,我是不是具有依赖者/反依赖者的特征?
当一段关系产生矛盾,令我们感到痛苦时,
我们因此产生修复关系/结束关系的念头,都是正常的。
依赖者的问题在于——
当一段关系经过长期修复,始终没有好转,甚至愈发糟糕时,
他们依然停留在“对方会改变、痛苦会消失”的幻想里,不肯放手
反依赖者的问题在于——
当一段有关系出问题时,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而是抱着一副“我不愿改变,对方也不会改变”的预设,早早离开。
觉察自己在上述情境的应对方式和心理活动,基本上就能判断自己是否具有依赖/反依赖特性。
如果具有依赖特性——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在结束关系这件事上非常困难。
但如果关系是糟糕的,痛苦是持续的,且长期无法改善,那么学会放手,接受关系的结束就非常有必要。
如果具有反依赖特性——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在维持关系这件事上非常困难。
但如果关系基本是好的,不存在主观恶意和原则性错误,那么学会信任,投入真心去经营关系则很重要。
上个月,我看了一部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豆瓣9.1)。
它讲述了:一只孤独的小狗和一个仿生机器人,从一段关系开始到结束的故事。
透过它们,我们或许能看到依赖者和反依赖者,在亲密关系中的成长蜕变之路。
影片里的小狗,一开始具有一定的反依赖特性——
很长一段时间,它独自生活,没有伴侣、朋友,更没有亲密关系。
直到有一天,它受一对甜蜜情侣的感染,开始渴望亲密关系。
于是小狗从网上订购了一个仿生机器人,赋予了它生命。
随后它们一起逛街、跳舞,度过了许多温馨快乐的时光。
在机器人的陪伴下,小狗学会了享受亲密关系的滋养。
一次海滩游玩中,机器人身体进水了,躺在沙滩上无法动弹。
小狗很着急却又搬不动机器人,只能独自先回家。
第二天,它火急火燎地带着工具箱回来,却发现海滩大门紧锁,要到来年夏天才开放。
它不甘心,为了营救机器人,深夜悄悄撬开了锁,却被现场的保安捕获,送进了警局……
这是小狗获得亲密关系的滋养后,主动为这段关系付诸的种种努力。
遗憾的是,次年夏天它再次回到海滩,却怎么也找不到机器人,最后只能重新购买一个类似的机器人。
影片里的机器人,开始时则具有一定的依赖特性——
它不具备完整的自给自足能力,需要依赖他人的供给得以生存;
被遗落在沙滩之际,它只能通过做梦,一次次幻想与小狗重逢。
那时在它眼里,小狗就是它的全世界。
可惜天不遂人愿,海滩开放前一天,它被环卫工人送到了废品站肢解了。
这时如果机器人继续把自己包裹在跟小狗重逢的幻想里,则会痛苦不已。
庆幸的是,在一次次求而不得中,它学会了接受现实,放下对小狗的情感依赖。
后来,一只小浣熊在废品站发现了它的残骸,并通过拼凑组装,恢复了它的生命。
一个偶然的机会,机器人从小浣熊家的窗户,看到了小狗和新伙伴走在大街上。
它激动不已,恨不得立刻冲过去与小狗拥抱,但看了一眼眼前的小浣熊,它止步了。
随后它打开录音机,播放着一首熟悉的音乐跳起舞来,小狗听到音乐后也不由自主地跳起了舞……
就这样,两个昔日亲密无间的小伙伴,如今隔空听着同一首歌,跳着同一支舞,无声地告别着……
这是机器人对小狗的放手,也是对自己、对小狗新关系的成全。

 写在最后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
当一段亲密关系出现矛盾时,我们该不该分手?
它依然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情境的标准答案。
但透过前文分享的两点洞察,以及小狗与机器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成长蜕变之路,
我们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不要惧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它可以为我们提供爱的滋养;
不要惧怕面对关系中的种种困难,学会从中去觉察自己的依赖/反依赖特性,
面对自己在关系中的议题,不要惧怕付出努力去争取,也不要惧怕走出幻想去告别,
就像影片中的小狗,尽管争取过后可能还会失去,但它却从中收获了爱的勇气,学会了如何去重建关系;
亦或像里面的机器人,尽管放手之后难免存在遗憾,但它却从中告别了被动等待,学会了拥抱新的关系。
这,或许就是在亲密关系中,依赖者和反依赖者突破重重障碍后,所能成长起来的最佳模样。
「在看」+「转发」愿你我都能在关系中,拥有爱与分离的勇气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在咨询中觉察固有模式 
 给关系一些探索空间 
 重塑真实的勇气和力量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