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电影,有种特殊的魔力。
它总能与银幕外的世界形成互文,用某种极强的讽刺语境,让现实成为电影叙事的一环。
不说远的,就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见证了不少这样的“互文时刻”…
《芭比》,全球大爆。
却被奥斯卡忽视,全程坐冷板凳。
遭金球奖主持人无脑调侃:《奥本海默》来自一本721页的关于曼哈顿计划的普利策获奖图书,而《芭比》则来自顶着大胸的塑料娃娃…
此发言引发全网不满,但主持人拒不道歉
《热辣滚烫》,春节档票房冠军。
却被揪着翻拍标签反复审判,否定实绩。
贾玲虽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导演,但依然被所谓的专业杂志暗算,只能“夹缝中求生存”…
图源:小红书
还有上个月,《坠落的审判》在北大礼堂的映后,爹味滔天,多提一句都嫌尴尬…
戴锦华教授的工伤时刻
被消费、被排挤、被窃取果实(诸如《可怜的东西》)
仍是女性创作者们的命运。
今天要聊的,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女性主义电影。
没有大数据的讨好感,不是脏人眼球的缝合怪,通透舒畅、真诚锐利,上线后豆瓣飙升至8.8分。
可以肯定,它将在今后的时光里超越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反复上演电影与现实的荒诞互文——
《还有明天》
壹 | 绝望主妇的心事
1946年,罗马。
被困在婚姻里的迪莉娅,多年来已认命——
沦为混球丈夫的附属品。
平日里,饭煮糊了,话说错了,甚至动作慢了,都会被丈夫拖进房间,关起门窗毒打一顿。
施暴后,丈夫总会“良心发现”。
以“打过两次仗”为由,将“男子气概”合理化。
而迪莉娅,只能沉默着,伺候丈夫更衣,为丈夫涂好发油、喷上古龙水,目送丈夫出门鬼混…
每天,迪莉娅都要打四份工:给有钱人打针、修补破旧衣物、组装雨伞、做洗衣工。
就连大轰炸期间,也不曾停歇。
赚来的每一分钱,都要上交丈夫。
为了三个孩子,她能做的,唯有隐忍…
下班路上,迪莉娅会经过一间汽车修理店。
店里,有一名浑身散发着绅士气质的维修工。
他是迪莉娅错过三十年的心上人。
每次路过,迪莉娅都会短暂驻足,浅聊几句。
这些细碎的时光,向破碎的迪莉娅证明着,“爱情”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体的四目相对。
这天,男人告诉迪莉娅一个消息:他即将离开这里,去工资更高的地方生活。
男人的心思,迪莉娅都懂。
最好的闺蜜也时常希望迪莉娅出轨,与人私奔,逃离暴戾的丈夫。
甚至,如果她真的这么做,并不会遭受太多世俗的谩骂。
毕竟邻里都清楚,她的丈夫是个什么玩意儿…
但,这终究是离她太过遥远的疯狂。
然而,一封来信,彻底搅乱了迪莉娅的思绪。
她会如约前往吗?
贰 | 双人舞
《还有明天》是一部黑白电影,于2023年上映,由意大利女演员宝拉·柯特莱西自编自导自演。
宝拉·柯特莱西
去年,是女性电影人绽放的一年,但鲜少有盘点稿提及这一部意大利电影。
事实上,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不仅拿下“2023年意大利票房冠军”,还收获了“意大利影史票房第五名”的傲人成绩。
一位放在内娱大概率无戏可拍的中年女演员,首执导筒便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属实让人佩服…
这是一部,好得不像是这个时代能拍出来的电影。
与市面上那些打着女性主义旗号,实则把男凝视角伪装得越来越精明的电影相比,《还有明天》有种血肉模糊的真诚。
这是一个常年翻滚在不幸婚姻里,饱尝家暴之苦的绝望主妇,渐渐觉醒并自救的故事。
一个并不新鲜的故事,怎样拍才能打动人心?
导演受《美丽人生》启发,用轻松的呈现方式冲淡了影片的悲剧底色。
电影《美丽人生》
影片虽有不少家暴戏,但导演并没有追求所谓的“真实感”,将镜头对准暴力本身。
而是用带着喜剧效果的歌舞片形式,对婚姻生活里的“故意伤害”解构重建。
不展现奇观的做法,反而增强了记忆点。
这让我想起,导演萨拉·波莉(《女人们的谈话》)对性侵戏的看法。
萨拉曾表示:每次看到直白的性侵画面都会难受,它无关主题,对观众没有任何意义,不是必须展现的,性侵后的创伤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女人们的谈话》对性侵的呈现,简洁而有力
同理,家暴戏存在的意义,只应是让观众看到落拳之后的长久伤害…
放眼当下吃“女性主义”红利的国产片——
议题先行、意识刻板、内容空洞,背后还是一套令人作呕的男性逻辑。
实难找出一部像《还有明天》这样,兼具故事可看性和立意高度(先按下不表)的作品。
正如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所说:电影从男性视角展现了完全虚假的女性形象,哪怕他们想要表现女性日常,刻画出来的也是他们幻想中的日常。
纪录片《德菲因与卡罗尔:反叛缪斯》
乌鸦一直都认为,只有女性创作者的讲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
因为影像的细腻度和共情力,是平权意识再强的男性都拍不出的…
话又说回来,《还有明天》和《芭比》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后者更概念化,口号喊得更响。
《还有明天》则选择了“家庭暴力”这把手术刀,解剖一个被父权制深深荼毒的普通家庭,让人看到一个被囚禁在鸡毛蒜皮里的女人,有着怎样的绝望,又重燃了怎样的希望。
除了丈夫孩子,迪莉娅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
他是一个只会提需求的迂腐老头,有时还会不知廉耻地摸迪莉娅的臀部。
本以为,他看不惯儿子毒打儿媳,会站出来给儿子立规矩。
结果,下一秒他却给儿子支招:一直打只会让老婆习惯,偶尔狠打一次,老婆才会长记性。
而另一边,迪莉娅的两个儿子,学着爸爸和爷爷口中的脏话,日复一日目睹着家暴。
父权像无法预防的传染病一般,肆意蔓延着。
不言而喻,在这个家,只有同样不能坐着吃饭,不被允许上学的女儿,才是迪莉娅最在乎的人。
她淋过的大雨,不能让女儿再淋一遍。
叄 | 迪莉娅的情书
每天的工钱,迪莉娅都会偷偷藏起一些。
女儿婚事将近。
迪莉娅不愿让女儿穿自己那件,和破布没两样的旧婚纱,她想给女儿置办点好嫁妆…
准女婿家是有钱人,经营着城里最好的酒吧。
丈夫把这门婚事看作能实现阶级大跳跃的生意,邻居风凉话说了一茬又一茬,在背地里不停诋毁迪莉娅和女儿。
只有迪莉娅,一心只愿女儿嫁给爱情。
然而,好景不长…
就在迪莉娅为女儿的婚礼东奔西走之际,偶然间听到的一番对话,瞬间让迪莉娅心如死灰。
订婚后,准女婿不再是那个彬彬有礼的大男孩,他命令女儿婚后不准化妆、不准工作…
这些埋葬自由的说辞,迪莉娅也曾听过。
于是,她找到一名热心肠的美国大兵,炸毁了准女婿家的酒吧,阻止了一场被绑架的婚姻。
还记得那封,让迪莉娅魂不守舍的来信吗?
信里写的日子越来越近,迪莉娅还是决定勇敢一次,冒着被丈夫打死的风险赴约。
当天,公公骤然离世,打乱了计划。
迪莉娅只好爽约,先接待来吊唁的亲朋好友。
那晚,她看了无数次准备好的黑皮包和墙上的钟表,焦急地等待天亮…
第二天一大早,迪莉娅把攒的钱放在了女儿的床头,给女儿留言:有了这个,你就可以去学校了…
然后,骗丈夫要出门给客人打针,疯狂地奔赴信里的约定。
那封信,不是修理工寄来的情书。
其实是一张选民卡。
1946年6月2日和3日,意大利举行了首次允许妇女投票的政治选举,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迪莉娅换上新买的衬衫,涂上三十年前被丈夫擦掉的口红,挤在选民队伍里。
她感受到了一股,久违的自由与畅快。
但她的选民卡却落在了家里。
丈夫得知实情后暴怒不已,正在赶来的路上…
迪莉娅觉得,一切都完了。
她爬不出婚姻的坟墓,勇敢也没有好结果。
就在这时,队伍里有人推了她一下。
迪莉娅回过头,一张皱巴巴的选民卡递到了眼前。
是女儿!
迪莉娅惊讶地愣在原地,所有语言卡在喉头。
然后被队伍推着,走进了投票站…
工作人员提醒女性选民,需要擦掉口红再封选票,因为口红污渍可能会导致选票作废。
这次,迪莉娅的口红,是自己亲手擦掉的。
为平等,为自由…
据统计,当时的选民中有89%的妇女前往投票站,在2500万选民中,有1300万是女性。
她们,像情书一样,紧紧攥着手中的选票。
有网友评价迪莉娅:装睡的人永远叫不醒,不懂家暴男有什么好留恋的,苦难是懦弱的另一个名字…
我想说,故事发生在近78年前,用现在的视野和认知评判,失之偏颇。
不是所有人,都能潇洒离身。
人这一生,有太多太多羁绊。
但话又说回来,这些自认为比任何人都活得清醒的网友,不还是在审判女性吗?
施暴者再次隐身。
相反的,我认为迪莉娅做了更重要的事。
她放弃了爱情,挽救了女儿。
冲上街头,和1300万女性一样,打扮精致,投出那张来之不易的选票…
她的勇敢,明明闪着更耀眼的光芒!
乌鸦非常喜欢影片的最后一幕。
迪莉娅走出投票站,在阶梯上遇到了怒气冲冲,前来问罪的丈夫。
迪莉娅的脸上,已看不到恐惧。
她站在高处,眼神睥睨。
周围的选民纷纷驻足,看向迪莉娅的丈夫。
不发一言,却仿佛有千言万语…
迪莉娅转头看向女儿,露出释然的笑容。
人群中的女儿,无比崇敬地望着母亲。
那是独属于女性的,蓄满勇敢与自由的暗号。
今天不行,还有明天,总有明天。
明天,一定会到来。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不讨好,不虚伪
为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点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