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磊看世界

最近由于中国龙年的来临,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经过了又一个12年的属相轮回之后,变得更加密切,于是大家开始讨论很多深入到历史文化等层面的东西,包括“龙”在东、西方文化体系当中的不同印象,这值得认真思考。
当然,有对“龙”这个字翻译上面的误解原因,这个是需要纠正的。不过还有一些点是可以展开来思考和讨论的。
我大概找了一下现有的,关于“龙”的资料体系,但这些基于传说等层面的古代历史资料,并没有满足我一个好奇心,就是“龙”这个现实里并不存在的图腾或形象体系,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型来展开其宏大的历史影响力和延续性的,并且为何走到了东、西方历史文化层面完全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以下内容纯属我个人的瞎琢磨,供大家打发闲暇时间,如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尽管批评指正。
经过我一番瞎思考和瞎琢磨,我有一个强烈的,关于“龙”的逻辑线条,从“龙”最初的原型,到“龙”这个形象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然后到东、西方的不同印象形成过程,都是完全可以很自然的串起来(自认为)。
那“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呢?
按照很多历史传说等,“龙”最早的时候是一种神兽,跟我们最早的先祖伏羲等有着一定的故事关系。但我觉得,早在有类似传说之前,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就已经有了“龙”的原型和简单塑造,这样才会有后来具体的“龙”形象跟我们的祖先进行嫁接等。
因此,我提出一个大胆的,关于“龙”在自然界最早“原型”的假设,然后基于这个假设,我们再一步一步来论证(瞎琢磨)。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合理性来说,“龙”最早的原型,应该是来自自然界的一种,古代人类想尽各种办法,也很难理解和解释的现象,就是“闪电”。
没错,这就是我的瞎琢磨结论,即“龙”的原型,来自“闪电”这一自然现象。
人之所以在所有的生物进化当中能够脱颖而出,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人有了意识和思考,正是有了这种意识和思考,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就有着巨大的敏感性和渴望确定性解释(最早是通过巫术或宗教层面),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化和总结,人类慢慢找到了很多自然界的规律,比如日出日落、比如一年四季,比如朝辉夕阳,比如山川河流,甚至是很多动、植物的习性都被人类所掌握,开始驯化各种动、植物。
但有一个跟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古代人类始终搞不明白,那就是雷暴和闪电,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闪,而且只要闪电出现,总是伴随着各种乌云翻滚和雷鸣等,还有就是下大雨等(有时候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更摸不着规律)。这对于古代人类来说,确实难以理解和找到规律,但又十分渴望获得解释。
如果认真观察过闪电的人,会有这样一个观感,大部分情况下,闪电就像一根带火的蛇,长长的身躯一闪而过。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当暴风雨来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清晰的闪电,每当看到这种闪电的时候,先看到的人就会说,快看啊,雷击长虫了(我们把蛇叫长虫)。还有很多时候,闪电会出现分叉,像是一条大蛇长了爪子,从远处看,闪得厉害的时候,闪电似乎跟远处的大地连到了一起(可能是地球表面的弧度效应),这时候,我们会说,看,吸水了。这都是小时候的记忆。
但没有人知道,这些对闪电的说法都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
古人可以给有规模的白天黑夜,太阳月亮,冬春四季等,赋予各种浪漫(因为不再有对未知的焦虑),赋予各种抒情性表达,因为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确定的事情,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人们是不会恐惧的,反而会赋予各种浪漫,比如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等,再比如春有牡丹妖艳、夏有莲花出淤而不染、秋有金菊漫天、冬有飘雪腊梅范等等(这几句纯属我瞎编),要说明的是,在掌握了春夏秋冬等这些规律之后,人类就没有恐惧感了,就知道春天有牡丹、夏天有莲、秋天有菊花、冬天有梅。
但对于变幻莫测的电闪雷鸣,人类非常不确定,也摸不到什么规律,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闪电”出现的时候,总是会带着雷暴、乌云翻腾、暴雨等后续现象和结果,这种背景下,因电闪雷鸣而带来的后续影响,就出现了分化,比如在海上,就有翻江倒海的风浪,就很危险,但在陆地上,大部分情况下是好的,比如会给干渴的大地雨水的浇灌。
请注意,这个时候,东、西方对“闪电”,也就是“龙”的原型的分歧确实就开始了,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对“龙”的印象,在东、西方文明体系当中,就分道扬镳了。
由于中国当时的核心生存和文明圈是在陆地上,而且已经进入了较大规模的农耕时代,这个时候每当有“闪电”的时候,就会变天,很大的可能就会下雨,人们就逐渐的认为“闪电”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是上天跟大地,或者说跟人类的一种“沟通”机制,通过这种“闪电”现象,来告诉农耕时代的人们雨水的来历和多少,甚至是上天有没有发怒等(是否会带来洪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就我们小时候那会儿,每年家里买农历的时候,老人首先要看的一个东西是,农历上写的今年到底是几条龙“治水”。有时候是二龙治水(我也不清楚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是二龙治水,就认为比较好(可能风调雨顺),如果是多龙治水,就要警惕,可能今年要干旱,一龙治水可能会涝。这就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如果是多龙治水,意味着龙彼此之间都觉得对方该去降雨,自己就不干活了,最后人间大地反而没有雨。
在整个传统各种神话或故事等当中,龙一直是跟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降雨就要靠龙王,西游记等里面都有大家熟悉的故事。比如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等等,就是把水和龙都联系到了一起。
但为什么水要跟龙联系在一起呢,因为“龙”的原型是“闪电”,闪电意味着对“雨”来历的解释。而常见的“云”本身并不必然带来雨,很多时候天上都有云,也未必下雨,关联性不强,而闪电过后,对农耕文明影响最大的“雨”通常会极具相关性的出现,除了“闪电”,再也没有一种非常确定的自然现象,能解释“雨”的来历或叙事层面的前因后果。
当一个东西可以掌握“降雨”,那对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天”、就是“神”,而且这个东西还不可预测。传说里面有诸葛亮借东风,古代也有很多人可以通过很多自然现象来判断阴天下雨等,但“闪电”这种我们现在所说的雷阵雨等,古人是摸不到规律的,几乎是预测不了的(当然,你要抬杠的话,可以说我敢肯定冬天没有闪电)。所以我们24节气里面,有一个节气就叫“惊蛰”,意思是正是这个时候可能出现的一声“春雷”(闪电的伴生),把万物都从沉睡中惊醒了。一个“惊”字,就说明了其不可预测性。
而面对不可预测,但又对人类自己很重要的现象,是必须要想办法的,也就是必须要寻找解释和沟通体系(就像现代人类探索宇宙,以及给宇宙发射生命信号一样),否则人跟动物有啥区别?这也是人类的进化本能。在古代,这就有了把闪电赋予一种生命化、神化的需求,这样便容易形象化,就更容易理解。那这个东西一旦诞生,是用来干嘛的呢?
既然“闪电”跟降雨有了联系,那就是负责降雨和沟通天地,就成了人跟天神(古人一直是相信天上有天神的)的沟通“媒介”,这也跟后来的很多自洽性神话故事一致,比如龙王要降雨,不是说人类祈祷或要求龙王下多少雨就下多少,龙王还要去玉帝那边领圣旨,就是具体降多少雨,“龙”也做不了主,龙就变成了人和天之间的桥梁和沟通媒介,人给“龙”赋予了最大的权力和期待,以及跟大地和人类相关性极强的形象,就是要把农耕文明时代最重要的“下雨”这件事交给“龙”(既然你这么神通广大,大家又这么信任你,就交给你办了……)。
那这个时候,我们再把镜头对准西方,大家都知道,目前西方很多国家把龙理解成了非常恐怖的喷火神兽,实际上其中主要的历史传说记忆发源地,是在海上,具体说是地中海,而不是陆地。西方最早关于类似龙的记载,就是地中海上古希腊神话里面,龙原本是指巨大的海蛇。到了圣经这里,当龙在地中海上出现的时候,意味着翻江倒海,意味着乌云密布,意味着巨浪和海难,意味着火(闪电),也就是龙可以吞噬海上的船只和人类等。
大家发现没有,西方的“龙”传说,都来自海上。
说白了,这就是海上航行的时候,对“闪电”的定义和恐惧,最初的时候,东、西方都觉得这是“蛇”。而闪电过后的降雨,只对陆地上农耕文明有利,对于海上航行的船只和人员来说,反而是巨大的灾难,因为闪电过后就是海上暴风雨和翻江倒海的巨浪(网上有很多出海的朋友拍摄的海上电闪雷鸣,大家可以去看看那种压抑和恐怖程度)。
也就是说,如果古人在海上驾着小船遇到了“闪电”,带给他的大概率是无限的恐惧和灾难,很难有好的结果,这跟陆地上,农耕地区的民众遇到“闪电”的感受和结局完全不同。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东、西方对龙的印象会如此不同,因为东方是基于陆地农耕文明体系,龙的原型“闪电”带来的是降雨,是有益于农耕的,而在海上,“闪电”意味着巨大的雷暴海浪,意味着对船只吞噬,意味着驾船人无限的恐惧和无助。
要知道整个主要西方文明体系就是围绕地中海来打造的,西方最值得骄傲的文明,大部分是在地中海周围完成的,其中西方关于龙最初的喷火、翻江倒海等这些传说,全部发生在地中海地区,也就是西方对龙的传说,几乎都来自地中海。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西方为什么那么怕龙,原因就是,龙的原型是“闪电”,而当西方人更多的在海上活动的时候遇到闪电,遇到那股天降的“火龙”,尤其是对于古人来说,造船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闪电之后紧接着的就是雷暴巨浪,吞噬船只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这种恐惧一旦经历,并在死里逃生后,是刻骨铭心的,就更容易被记录和形成传说,从而还要用这种强化的传说来告诫后人在出海的时候注意“龙”(闪电)的风险,更何况整个地中海地区至今依然是整个西方和全球的航运最繁忙的体系,基于地中海上面的传说就更可能形成永久记忆,然后被持续演绎。
到了近代,由于对“龙”形成了固有印象,西方主导的命名各种破坏力较大的自然现象时,就更容易用“龙”相关的词,比如“龙卷风”(中国叫龙吸水)等,尤其是后来影响力更大的,新崛起的美国,经常还遭遇“龙卷风”袭击,大家的印象就更深刻了。甚至有人也认为“龙卷风”这种不可测的自然现象,也可能是“龙”的“原型”,不过这个说法我是不认可的,因为只有在“龙”出现之后,大家才有可能把看到的“龙卷风”等跟“龙”联系起来,我们要考据(瞎琢磨)的是“龙”的原型,我认为只能是“闪电”,然后到蛇,再到龙最初的蛇身形象。
当然,从“闪电”到龙,中间还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比如将其生命化。
人类对生命的理解,实际上并不是现代科学上的,要有心脏之类的,实际上人类最早对生命的理解,一个是会动的,可以到处移动的,同时得有“头”,“头”实际上是生命的最原始要素。因此,给形似“蛇”的闪电,加上一个“头”,就完成了“生命化”。在甲骨文里面,实际还没有确切的龙“头”,甲骨文里面的“龙”字,大家只能看出来是张着大口、有高高的冠、长长的身体、弯曲的尾巴。
那如何给龙找到合适的“头”呢?
比如在中国考古当中,最早的“龙”,有的头像“鱼”,有的头像“猪”(也有人说玉猪龙那个不是猪,是熊,但我个人觉得是猪),实际上鱼就是人类最早的可食性动物,而猪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距今已有超过8000年)。
因此大家去看,宝鸡出土的那个头似鱼的“龙”图案,其实也可能跟最早在渭河,以及当时先民在那边的沼泽等捕鱼有很大关系,那个地区也是最早的农耕文明酝酿地,后来的周朝就是从宝鸡地区起步的。再比如红山文化里面发现的“玉猪龙”这个时间周期,目前看,并没有早于中国地区驯化猪的时间,也就是说,从目前的证据来看,“龙”的具体生命化的形象出现,是晚于人类吃鱼,也是晚于人类对猪的驯化的时间。
这说明中国古文明里面,我们祖先的一种潜在逻辑,就是希望“闪电”是一种具有生命的神物,是有生命的,这样就可以形象化,从而寻求建立解释和“沟通”体系的可能性。
但同时,希望赋予生命的“龙”是对人类饮食等生存和生活有利的(像鱼?),甚至是可以被驯服的(像猪?),因此将龙最早的“头”,想象成了鱼的头,和猪的头等。未来也有可能找到在这个时期,在不同地区,“龙”的头还没有定型之前的各种先民对龙头的想象,这正是先民给龙赋予生命的一个探索期。
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也随着农耕文明圈的扩大,当每一个族群加入或大家的生存范围扩大的的时候,就会带来新的生存资源,以及新的族群图腾,也包括新的对各类动物的熟悉和驯化。
既然大家都生活在一起了,那么“龙”在不同群体领域的形象需要整合成一个,也就是对“龙”要有统一的“共识”,还要具有更广泛的族群代表性(大家都得满意),于是,经过很多年之后,我们就见到了,宋代《尔雅翼》对龙的描述:角似鹿、头似驼(也有头似马等说法)、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既然龙已经成为整个地区文明的图腾,那么龙不能只代表一个地区,或只代表一个部落族群,或只代表一个现实层面的被人类驯服或跟人类相伴共生的动物。这个时候,龙就成了整个团结八方、囊括四海的统一性图腾,尽可能的把大家生活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动物都囊括进来,也就形成了认知和图腾层面的综合性共同体。
所以大家去看,鹿、驼、马、兔子、蛇、蜃、鱼、鹰、虎、牛等,完全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区,可以说代表和囊括了整个东方文明圈层,有的来自寒冷地区,有的来自热带,有的来自草原,有的来自沙漠,有的来自高山森林,有的来自水里,有的来自地下,有的来自天空等等。
至此,龙变成了整个中华文明的祥瑞和最大的共识纽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龙虽然是神兽,虽然也高深莫测,但已经向着人类了(先民基于自己的需求改造完了),这种时候,“龙”作为人与天的沟通使者,人从各个层面来说,就愿意相信它。
因为在我们的文明体系里面,早就世俗化了,但世俗化并不代表就可以理解和解释更多自然现象,比如“闪电”,以及各类天灾,尤其是洪水等,这个时候,实际上“龙”就开始代表整个文明体系,跟上天沟通(也可以说谈判等),人类可以通过形象化之后的“龙”来传递对天的期许,向龙王祈雨等风俗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期望龙向天传达,给大地下点雨吧,然后由龙来执行。
西方之所以没有将“闪电”演化成祥瑞,将其内涵丰富化,就是“龙”的原型“闪电”最初是以海洋上的电闪雷鸣、巨浪滔天出现在西方记忆里的,最早的古希腊神话里面,龙确实就是指巨大的海蛇。
而我非常怀疑,之所以西方要讲“恶龙”这个词,包括圣经等的影响很大,圣经里面对龙的相关撰写依据(圣经是在地中海周边写成的,很多场景都跟海洋有关),实际上也是在东方文明体系里面,将“闪电”赋予生命之后,把闪电定义为龙之后,也是从东方传到西方的,然后西方基于地中海航海遭遇雷暴闪电的记忆,就直接拿过来用了,既然你们东方已经把“闪电”看成了“龙”,那我们经常在海上遭遇的“闪电”,就可以定义成“恶龙”。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东方在农耕文明体系下把“闪电”演变成“龙”这个解释体系传入西方,西方可能就不会有海洋时代对“电闪雷鸣”跟“龙”之间的相关性定义,就不会把对海上遭遇“闪电”的恐惧投射到“龙”身上,“恶龙”这个形象就不会存在,最多是“恶蛇”。
另一个是,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是没有世俗化一说的,西方所建立的,跟超自然的沟通机制是单一的,完全由宗教垄断。也就是在西方,跟超自然体系的沟通,是由教主或神职人员来完成的,龙是恶的,圣经里面已经“定性”了,大家就得这么背和记,不要再寻求其他解释。
其实在理解超自然现象这方面,中国古人的探索是非常多元和自由的,是符合文明发展和演进的,而被西方反超,恰恰是中世纪过后,西方开始宗教改革,打破教会解释一切之后,西方对大自然的探索被压抑太久,就爆发了,再到如今,似乎又反过来了,中国开始建立更大规模的,很多已经都已领先世界的空天和入地实验室等,对大自然的探索重新进入了历史的快车道。
中国的“龙”,早已不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神兽,而是可以代表多元文化体系下的,面对超自然的一种抽象沟通和文明共识机制,因为通过不断的“改造”,龙已经从形象层面拥有了跟人类一起生存的亲近感,龙已经站在了人类这边,代表的就是囊括八方四海的文明共识体系,以及对风调雨顺的期许,不仅过年的时候或龙年的时候会抬出来,中国的龙早已是一个标志、一个图案,出现在各个地方,因为它就代表祥瑞。
如何化解西方对“龙”的误解,是否有必要做这类历史文化层面的解释,这个可能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包括对“闪电”这一原型的经历、定义、宗教记录、翻译、潜意识,还可能有人故意借题发挥等,都是需要时间去消化的。
不过我有一个小建议是,就是未来中国“龙”的形象,可以继续改造,改造成什么样呢,可以改成“五色中国龙”,也就是赋予中国龙地球五大洲的颜色,一条龙由五种颜色组成,也就是奥运会五环的颜色,以后每当世界各地的民众,看到“五色中国龙”的时候,就联想到了奥运五环,奥运会是人类和平的象征,奥运五环颜色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和代入感,这也本身契合我们的“龙”一直适应文明圈层发展的需要,就像龙各个部位的动物形象,代表中华文明的整个体系,而整个身体呈现奥运五环色,代表五大洲和全世界。
最后再说一点,就是如果一定要用一种动物来做国家的标志,我觉得中国更像是大熊猫,这一方面是因为大熊猫是我们特有的国宝,还一个是,大熊猫超级可爱,而且有着非常有意思的代表性,大熊猫是地球上真正的活化石,比人类早很多,距今已经有超过800万年,为了适应地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挑战,大熊猫从曾经的食肉动物变成了现在的纯素食主义者,这期间,地球上大部分的,跟大熊猫同一时代的动物都灭绝了,大熊猫这种自带的内涵式魅力,以及地球运行周期中生存的延续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跟中华文明是非常像的。但大熊猫也不是没有攻击性,成年大熊猫有着强大的防守反击能力,体重和体格也都不小,而且能站起来拍,有例证就是,一掌下去直接拍断了豺这种猎食动物的腰,大棕熊等也很难占到便宜,还有很强大的咬合力,连铜铁片都能咬碎了吃下去,但大熊猫几乎不会主动攻击别的动物。
最后祝大家龙年行大运!
文/肖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