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事连续上了好几天的热搜。
一个曾经在网上发布虐猫视频的男子,报考了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并通过了初试。
被发现后,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抗议。
很多人劝南京大学,不要录取这名考生。
最终,该考生未通过复试。
不久后,该考生报名了兰州大学调剂考生面试。
网友们又迅速攻陷了兰大的官博。
最新进展是,兰大也没录取他。
热搜下方,大多数人在夸两所高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不过,也有大V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该给这名考生一个机会。
众所周知,虐猫事件此前已经在网上掀起好几波舆论漩涡。
看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但每一次似乎都不了了之。
那么这次,还要继续发声吗?
鱼叔觉得,不仅要发声,而且还该让更多人听到。
因为这起事件中,出现了一个之前被忽视的细节
这个细节,让鱼叔决定再来聊聊。
为什么虐猫这件事,绝不只关乎动物保护——
注:本文不含任何血腥暴力虐猫图片
网飞曾经出过一部爆款纪录片,《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开篇提到,互联网上有一条「潜规则」——
别惹猫咪,否则,跟你没完。
的确,虐猫事件的发酵过程,一般都遵循这条规则。
先是视频传播,再是引起群情激愤,人肉搜索,全民讨伐,最后让始作俑者受到法律惩罚或社会性死亡。
这次虐猫考生事件,也很相似。
今年2月份,网上流传两段虐猫视频。
视频中,小猫被困在水桶里,一名男子脚踩着把它压进水里……
被残忍虐杀的,又是一只奶牛猫。
之前杰克辣条团伙挑起的怒火还未平息,这回当然又是一点即炸。
很快,该男子的真实身份被扒出,为东南大学2019级的学生徐某某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虐猫视频竟然是他在学校宿舍里录制的。
而且,据其他同学爆料,徐某某大一已经开始虐待各种小动物。
接着,其外网账号也被挖了出来。
他给自己取名「血肉艺术家」。
公开发表各种暴力、仇恨言论,把虐猫当乐子,传授「经验」。
甚至,列出详细的方法,教唆别人自杀。
他的群聊当中,内容就更不堪入目了。
不仅分享他自己录制的,各种残忍手段虐杀猫的视频。
还扬言美女也该被杀。
种种逆天言论,称得上是震撼三观。
但这些还不是最恐怖的。
请注意,他在一则公开推文中写下的这段话——
「我内心确实有杀人的想法」
「杀人这件事不对,并且有严重后果」,所以选择虐猫。
这就是我开头提到的那个细节。
此前围绕虐猫的讨论,多是站在立法、动保角度。
但这次我实在感受到,恶与我们的距离,比我们想象得更近
虐猫者,想虐的不止有猫。
反虐猫,不是「圣母心」作祟。
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
「虐猫者是潜在的杀人犯」,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唐人街探案2》。
片子里秦风对唐仁科普过一个冷知识,「麦当劳三要素」。
这是由精神病学医生约翰·马歇尔·麦当劳提出的一套犯罪心理学理论:
「虐待动物、纵火癖、(超过一定年龄后继续)尿床这三个因子,若两个及以上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孩子身上,那么这个人在未来有可能有暴力倾向(尤其是杀人跟性侵),而且非常可能反复犯罪。」
后两个要素存在争议。
但虐待动物,却是公认的反社会人格罪犯的特征之一。
回顾这几年的虐猫事件,我们会发现:
虐猫者的行为模式有共性可循,而这共性之中,含有强烈的反社会倾向。
首先,他们都从虐杀中获得快感,而没有任何负罪感。
《别惹猫咪》中,加拿大男子卢卡·马尼奥塔,在网上陆续发布自己的虐猫视频。
他把两只小猫放进袋子里,然后用吸尘器抽干空气致其窒息。
或者把猫淹死,让巨大的蟒蛇将猫活吞……
猫的痛苦叫声是很尖利的,像小孩的哭喊。
这对正常人来说难以忍受,但对虐猫者来说却乐趣十足。
卢卡甚至给这些视频配上了他最喜欢的BGM,仿佛一件件得意作品。
罪行暴露后,也没有流露任何悔意,反而因为没被捉住而更加得意忘形。
二是,虐猫者十分享受他人的注意力。
无论是同类的支持声,还是大众的反对声,都会令他们越来越兴奋。
甚至由此产生了直播虐猫的黑色产业链,猫版「N号房」。
此外,不少虐猫者都有投毒知识。
还会制作武器,用改造过的飞镖、鱼钩、弹弓伤害动物。
这些毒药、利器如果用来伤人,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他们之中的不少人,会选择在小区、公园、学校周边虐猫。
更常见的则是虐猫后将尸体放到这些地方,摆在显眼处。
人们发现尸体后必然会大惊失色,人心惶惶。
而虐猫者则暗中观察,享受着这种行为的威慑力。
日本就有虐猫狂故意将猫尸暴露在小学附近,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不敢正常活动。
最后,这些人往往带有很强的报复心和挑衅性。
《别惹猫咪》中,调查虐猫者行踪的女士某天就收到虐猫者发来的一则视频,视频中赫然是她的工作场地……
所以说,虐猫者将伤害施加于小动物时,真正瞄准的目标其实是人。
视频的传播,给大众带来恐惧、愤怒、精神伤害。
暴力的展演,不仅泯灭生命,亦能恫吓他人。
就像曾经轰动全网的砍杀柯基事件当中,丈夫对狗的暴力,是为了威胁妻子。
「你不听话,以后就这样!」
更不用说,虐猫者会打击报复那些正义的网友。
人肉、网暴、跟踪、死亡威胁……
「虐人」,才是虐猫者一次又一次肆意妄为的深层意图。
而虐猫的行为本身,也是对虐人的代偿性满足和提前演练。
毕竟,小动物是比人类更易得手的弱者。
而当虐猫者进行过一定数量的虐杀,变态心理再也得不到满足时。
他们会转移目标,开始杀人。
通常是女人、小孩、老人、社会边缘群体。
《别惹猫咪》片中,虐猫男卢卡,最终残忍杀害了一名中国留学生。
方式都和虐猫如出一辙:爱抚,虐杀,肢解……
最近,英国还出现了模仿作案,同样是先虐杀猫,再虐杀人。
凶手在虐猫阶段就曾发话道,总有一天会尝尝虐杀人的滋味。
多项相关研究表明,虐待动物和针对人的暴力行为之间存在关联
其中,暴力行为除了杀人之外,还包括家暴、强奸等等。
有监狱展开调查,绝大多数连环杀人犯和半数以上的重型犯罪者都曾虐待动物。
前段时间,内蒙古满洲里一女童被父亲殴打后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这则新闻中还有一个细思恐极的细节,在女童去世之前,其父曾经领养过一只小猫,第二天就将小猫打得浑身是血,膝盖粉碎残疾……
犯罪史上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们,更是有着如出一辙的经历。
美剧《波士顿连环命案》原型,奸杀13名女性的艾尔伯特·德萨尔沃。
小时候曾经偷窃猫狗,把它们关到纸盒子里,并射箭虐杀。
网飞剧集《怪物》的原型杰弗里·达默,杀死17名男子的食人魔。
他曾以虐待动物为乐,会把邻居的猫狗活活勒死然后吊在树上。
《极端邪恶》扎克·艾弗隆饰演角色的原型,是犯下至少30起谋杀案的泰德·邦迪。
而在杀人开始之前,邦迪早已有虐待动物的记录……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触目惊心。
说到这里,鱼叔想起了前段时间刚聊过的一部电影——《可怜的东西》
若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性」只能排第二。
排第一的是女主刚重生时,展现出的不加掩饰的残暴
看见青蛙,就想把它拍死。
看见人,拿刀往眼睛上一顿狠戳。
她双眼冒光,开怀大笑,不顾旁人怎么想,只觉得好玩。
极度利己,没有道德感,当然,也不懂得生命价值几何。
这个阶段的女主,象征着未社会化,未经任何规训的人。
而这样的人,无疑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对生命的敬畏,需要后天习得。
如果人没有了共情能力,对生命毫无敬畏,那是否还可以称之为人?
围绕虐猫事件,许多人争论立法问题,虐杀的边界如何界定,流浪猫被虐杀和家猫被虐杀的惩罚是否有区别等等。
这些讨论自然有其意义。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既然虐猫不违法,那这么做就没什么问题。
既然没问题,那就不该对虐猫的人太过「苛责」。
由此形成了为虐猫开脱的逻辑闭环。
可这样一来,另一个同等重要的维度反而会被忽略掉。
法律的维度之外,还有人性的维度。
虐待动物,漠视生命,不是什么无关痛痒的小事。这就是人性的滑坡。
由此而来的不寒而栗之感,似曾相识。
平日当我们看到一些残忍的新闻时,会震惊于「这是人能干出来的?」
例如英国利物浦两名10岁男孩虐杀2岁幼童并抛尸铁轨;
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事后还能冷静撒谎;
邯郸三个少年打死同学并将其掩埋……
他们的所作所为,看不出人性存在的痕迹。
仿佛对方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而是一个任他蹂躏的物体。
虐猫者给我的感受与之本质相同。
有这么一群人,对弱者强取豪夺,对痛苦视而不见,对善恶麻木不仁。
谁又能预料,那把屠刀哪天会挥向同类。
一遍又一遍地为同一个议题发声,确实心累。
但想到生而为人,又觉得这样的重复是有必要的。
不是为了把什么人赶尽杀绝,更不是追求所谓的政治正确。
而仅仅只是最简单的诉求——
守住人性的底线。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