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贷款增速有望2倍以上,争取三季度发行TLAC债
文 | 《财经》记者 严沁雯
编辑 | 胡蓉萍 袁满
“金融是一场马拉松。”建设银行(股票代码:601939.SH,00939.HK;下称“建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首次以董事长新身份公开亮相的张金良表示。 
作为一家成立时间将满70年、“始终站在中国金融改革最前列”的国有大行,建行的每个新动向都备受市场关注。业绩发布会上,建行高层透露,正在有序推进中期分红、2024年对公贷款增速有望达两位数以上、争取三季度发行TLAC债。
2023年,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达38.32万亿元,增幅10.76%。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697.36亿元,同比下降1.79%;净利润3324.60亿元,同比增长2.34%。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1.37% ,较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9.85%,较上年下降1.68个百分点。
业绩发布会上,张金良用“稳中有进,均衡协调”对建行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这些年建行坚持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提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当宏观经济逐渐变化,外部经营环境步入新阶段,银行要应对的“新周期”已然来到。业绩发布会上,张金良等建行管理层,就“新周期”下市场关注的银行经营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回应。
在张金良看来,“要有能力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就必须准确把握中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深化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摒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更好统筹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域、发展和安全,防止经营目标单一化、片面化、短期化,实现稳健、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建行分红数额超1000亿元。以4月3日收盘价计算,A股股息率约5.8%。另据建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透露,该行H股股息率超9%,此前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鼓励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建行正研究结合多方面因素,争取依法合规,积极有序推进中期分红。
此外,针对各方关注的房地产领域,建行副行长李运表示,从建行数据看,3月以来,住房按揭贷款,特别是二手房按揭贷款受理量环比有所回升;同时随着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相比去年四季度,建行前三个月房贷提前还款规模有一定下降。
应对息差收窄:“不以规模论英雄”
在行业整体净息差面临压力的背景下,“息差”成为各银行业绩发布会上的必提内容。
年报指出,受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等因素影响,占据建行营业收入80.19%的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减少264.36亿元,降幅4.11%。截至2023年末,建行净息差1.7%,较上年末下滑了31个基点。不过对比同业,该行息差水平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张金良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了建行如何“从收入和成本两端做好增收节支,提质增效”。
一是从收入端来看,稳住净利息收入压舱石,统筹好量价结构,保持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建行生息资产的日均余额达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既促进了实体经济复苏,也部分抵消息差收窄的影响。
二是加强定价管理,在利率总体下行的背景下,建行前瞻主动加强价格管理,引导各级经营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保持定价理性。
三是优化资产结构,延缓息差下行趋势。2023年建行贷款和金融投资等核心资产,在资产总额当中占比提升0.3个百分点,低收益资产持续压缩。同时建行加强零售信贷生态建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投放量处于市场前列,信用卡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均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
据生柳荣介绍,2023年4月,建行召开全行大会,主题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董事长在会上专门提出,全行要放下规模情结,不以规模论英雄,追求高质量发展,致力于长期,行稳致远。”
关于对2024年净息差走势的展望,基于对当前环境的判断,生柳荣表示,资产端价格上,LPR可能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
“2024年,除了优化调整资产端结构,延缓或减弱资产收益率的下降,更大的力气是‘练好内功’,控制好负债成本。”生柳荣认为,由于贷款收益率存在市场竞争的问题,亦受LPR下行引导,虽然可以通过优化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获得一些主动权,但更多可能是在负债端。
据悉,2023年建行存款付息率边际改善,境内个人存款付息率1.74%,同比下降9个BP,人民币对公存款的付息率1.65%,同比下降2个BP。
生柳荣表示,最近建行加大了对一级分行的考核,对三年期以上的高息存款加强控制,同时继续控制成本相对较高的同业负债。而在资产端,压低收益相对较低的资产。此外,构建企业级资金大循环体系,通过数字化、生态化方式来“抓”低成本结算资金。
增长主力:对公贷款增速有望达两位数以上
过去一年,多家银行的贷款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对公领域,建行对公贷款增速亦表现“亮眼”。据建行副行长王兵介绍,对公贷款是建行去年贷款增长的主力。截至2023年末,建行对公贷款余额14.34万亿元,当年新增2.66万亿,增速达18.7%。对公贷款增量在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超过八成。
从投向上看,王兵表示,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绿色贷款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都超过了平均增速,其中战略新兴产业和绿色信贷的增速分别达52.1%和48%。2024年建设行将进一步聚焦“五篇大文章”和“三大工程”开展信贷业务,据他透露,今年以来建行对公非贴贷款增长良好,投放节奏更加均衡,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持续保持较好增长。
对于2024年的增速,王兵给出了预测:“展望全年,国家一揽子稳增长的政策今年将持续显示出效果。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企业经营回升向好。结合自身情况来看,预计全年对公贷款增量将与去年同期持平,能够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速。”
在王兵看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信贷增长也要与之相适应,所以要进一步准确地把握货币信贷供需的规律和新的特点,处理好总量与结构、增量与存量的关系。
首先是在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用好到期规模,实现信贷投放的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同时,建行将通过市场化手段,持续盘活存量信贷资源。发挥票据的融资交易特点,加大周转交易力度,探索通过REITs等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盘活存量的信贷资源,以及持续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的核销等方式做好信贷的资产质量管理。
此外,积极顺应客户融资需求的变化,做好直接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下一步建行将结合新动能新领域的发展需求,通过科创的股权融资,市场化的债转股等方式,进一步多渠道释放信用资源,多元化满足客户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年报显示,2023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是市场上普惠金融信贷供给总量最大的商业银行。作为首家将普惠金融确立为全行发展战略的国有大行,建行普惠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备受关注。
建行信贷管理部主要负责人李军表示,受市场环境的影响,普惠贷款资产质量面临一定压力。但总体来看,资产质量风险可控,目前普惠贷款资产质量表现依然优于对公贷款的平均水平。
“截至2023年末,建行延期还本付息普惠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90%,目前存量占普惠贷款总量的0.2%,风险压力已经初步释放。”李军说,小微企业还本付息政策的推出,对建行资产质量的冲击和影响可控,冲击有限。
资本补充:TLAC债争取三季度发行
“做生意需要本钱”,资本便是商业银行的本钱,直接决定生意能做到多大规模。
今年1月1日,被视作“中国版巴塞尔III”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下称“资本新规”)正式实施。在调整监管资本计量规则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框架进行了重构。
对于建行的资本充足率而言,资本新规的正式实施有哪些影响?在生柳荣看来,“中国版巴塞尔III”是中国银行业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规则对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银行的转型发展。
据生柳荣介绍,去年建行成立了专班,包括总分行、境内外机构、母子公司,以及总行前台及中后台部门,一起研究分析研判资本新规的影响,同时对体制机制进行了相应调整,对流程和制度进行了相应修订。此外,为适应资本新规要求,对业务系统也进行了开发。
“目前来看,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可以保证资本新规的顺利落地和平稳过渡。”生柳荣指出,从测算来看,资本新规的实施对建行资本充足率有正向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达标相关要求的时间表——风险加权比率应于2025年初达到16%、2028年初达到18%;杠杆比率应于2025年初达到6%、2028年初达到6.75%。
生柳荣称,当前建行把更多的目光放在2028年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达标上,已经做了2年-3年的规划和安排,2025年达标问题不大。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生柳荣表示,在分子对策方面,坚持资本内源和外部补充相结合,通过精细化管理控制NIM的下滑,保住盈利能力。对资本补充,特别是核心资本补充形成支持。适当发行二级资本债和TLAC债。
分母的对策方面,在准备“巴Ⅲ”新规实施的过程中,让所有业务部门参与讨论,熟悉新规的资本计量规则,尽可能实行资本节约。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使资本充足率保持较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建行于近期发布的董事会会议决议公告显示,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资本工具计划发行额度的议案》《关于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发行额度的议案》,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TLAC债券。
在生柳荣看来,TLAC债券有利于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达标,另外也能够适当降低融资成本,据他透露,“接下来会向监管部门提交材料,争取在三季度发行”。
(《财经》记者杨芮、张颖馨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 | 要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