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 20240331
:据说中国有2,000万学钢琴的儿童,那么每几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学钢琴,覆盖率之广,渗透率之高,可能是全球之冠。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在步入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全社会寻求新质生产力转型、新生代年轻人面临未来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年代,中国家庭的课外教育资源投入还停留在一两百年前的欧洲中产家庭,到底是否合理?我们的教育是否与时俱进?我们是否在让自己的孩子做好准备?我们是否会让孩子被时代淘汰?我们在本篇接着讨论,哪些家庭和孩子适合可能更适合让孩子学习钢琴?如果不学钢琴的话,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其他那些特长爱好?特别是如果家长和孩子都钟情音乐的话。
如果您的家庭正在纠结是否让孩子学琴(包括钢琴、小提琴等学习周期较长的乐器),欢迎参考本文观点
1.普通人家庭为什么要学钢琴?从18-19世纪的欧洲到当代社会
2.钢琴教育为什么如此受到当代中国家庭的欢迎
3.钢琴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4.哪些家庭和孩子更适合学钢琴?
这里所说“学钢琴”,非指基于一时兴趣的泛泛的短期学习,而是一个认真、严肃、系统化、专业化、拟投入相当时间周期(例如数年以上)的学习。这些对学生及家长的时间精力资源投入有很高的要求,可以看到上课是有机会成本的(即:上了钢琴课就不能上其他的课)以及沉淀成本及路径依赖风险(“已经考到六级了,不如咬咬牙坚持下去”)。
1)孩子对钢琴和音乐有很强的热爱
孩子对钢琴有很强的热爱。例如:
——能够自主驱动的练琴;
——闲时会自己弹琴,弹琴也是娱乐;
——跟父母说希望播放钢琴曲子,或观看钢琴演奏会;
——平时非常关注与钢琴有关的事情;
——以弹琴为自信和骄傲;
——表示长大希望以钢琴为事业;
孩子对音乐有很强的热爱。例如:
——喜欢听音乐,享受音乐;
——生活中注意音乐,关心和音乐有关的话题和事情,并愿意主动“挖掘”音乐(举例,发现父母在音乐app上能够找到各种音乐,孩子会主动过来找音乐)
——孩子会请家人播放音乐,或提出要求参加音乐会;
——对音乐有广泛的兴趣,不仅包括一个乐器,还包括多种乐器;
——发展出自己喜欢的作曲家、音乐人、风格、流派等(这是音乐层面的,要区别于追星)
——表露长大从事与音乐有关工作的想法。
孩子对钢琴和音乐的热爱可以转化为学习自驱力,这样的孩子,学琴是自然的、快乐的,自发的,效果也是最好的。要注意避免将家长的梦想或愿景 转(qiang2)化(jia1)为孩子的爱好。诚然,引导、开发孩子的兴趣是必要的,但也要观察孩子的真实兴趣,到底是不是喜欢。利用简单物质刺激获得孩子一时的响应也是不行的,不代表孩子真的喜欢音乐。只有孩子自己真正喜欢一样东西,才能真正的长期投入,最终把它属于自己的东西。
孩子对钢琴和音乐的喜爱,是要有长期细微观察的,家长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
2)孩子对钢琴和音乐表现出天资禀赋
当代的钢琴训练,脱离表面,其实很接近练某项专门运动的运动员是一样的:都要求对一个运动或动作有反复大量的身体训练与记忆,最终达到完全的熟练与精通。而人与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天资禀赋不同。有“天生”的足球运动员,也有“天生”的钢琴家,一个道理。因此,能够在长期学好钢琴,享受钢琴,也需要孩子对钢琴及音乐有天资禀赋。
可以观察孩子对音乐是否有天赋,例如:
——孩子很容易记住旋律,能够哼唱自己听过的曲子;
——孩子有很强的音准,唱歌不走音;
——孩子很容易发现别人出现走音的情况;
——当一个曲子按照不同的调性或方式演奏的时候,孩子很快能够发现;
——孩子能够识别不同音乐和演绎背后所代表的情绪,并做出响应;
——孩子的身体动作、表情、情绪能够响应音乐、配合音乐;
——给孩子一个乐器,自己就能根据对旋律的记忆,演奏出简单的曲子来;      
——孩子愿意花很多时间自己去摆弄和研究乐器(且可能不仅仅是一门乐器);
——孩子能够听到日常人留意不到的音乐细节,例如通过几个音符就识别一个曲子;能够辨别复杂音乐中有颗粒度的细节;
——将生活中的声音与音乐联系起来;
——能够响应、理解、记忆并演绎适合成人的音乐(有较复杂的旋律、结构及表现形式);
——孩子能从音乐中找到自信的来源
——就钢琴而言,除了对音乐的感觉以外,还需要孩子有很好的身体协调能力,能够将大脑对音乐的认知和反应转化到手指上。这些在一定程度可以在后天训练,但也需要天资
如果孩子确实有音乐天赋的,而且表现出了对乐器的天赋,那就应当鼓励孩子学习音乐。学乐器(包括钢琴)也就变成了当然之选。
由上可看出,能不能准确辨别孩子的音乐天赋,也需要父母/家庭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如果父母自己不懂音乐,不了解音乐,缺乏基本的教育和素养,那么有天赋也发现不了,或者容易将一些错误的表象误以为属于音乐天赋,或者容易受到培训机构误导。
3)家庭的音乐教育传统、氛围及长期支持
孩子要长期学好钢琴、学好音乐,离不开父母/家庭的长期支持。可参考是否具备以下“条件”:
——父母接受过一定的音乐教育,有一定的音乐修养,首先能够了解音乐、能够讨论音乐;
——父母中有人会钢琴,并不时在家中弹奏钢琴乐器。对于孩子来说,一开始钢琴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不会弹钢琴,但会其他乐器,且能在家中弹奏其他乐器的,对于孩子来说,弹奏乐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不会乐器也没关系,热爱唱歌、跳舞也可以,因为唱歌和舞蹈都需要音乐,都可以给孩子以音乐感染与熏陶;
——父母经常播放音乐(且最好是不同门类的音乐);
——父母经常会带孩子观看音乐会或有音乐内容的演出,或观看有关音乐会的电视/视频;
——父母愿意交流、讨论音乐,包括点评电视上的音乐表演;说出对音乐的见解;介绍音乐家和风格;第一时间回答孩子关于音乐的问题;能够带着孩子探索音乐世界等;
——父母能够陪伴孩子学琴、学音乐,一起成长;这种陪伴必须是高质量的精神陪伴,而不是简单的施压;
——家中有一定的音乐收藏和摆件(例如唱片、CD、书籍及音乐器具等),孩子能够视界观察到音乐在家庭中的存在;
——家庭之内就有音乐活动的场景(例如家人一起歌唱、乐器合奏等);
——父母至少有一方是以音乐为职业或谋生手段的,或者投入相当的业余时间参加与音乐有关的活动;
——父母处在音乐的“生态体系”内,认识更多以音乐为职业或参与音乐的人,让孩子获得更大的影响,以及为孩子在相关音乐领域长期发展提供资源支持。这与父母的职业、工作场所、所属的社会组织及业余爱好都有密切关系。
上述,除了“父母”外,还可包括共同居住、关系较为亲密的长辈家庭成员,例如爷爷、奶奶、姥姥爷、姥姥等。
有人问,以上条件是不是孩子学钢琴、学音乐的“必要条件”呢?难道父母都得有这些积累,孩子才能学琴么?
答案是否定的!即便父母家庭没有这些条件,孩子也是可以学钢琴、学音乐的,因为孩子本身已经有了足够音乐的天赋与强烈的爱好与自驱力。
但也要看到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即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如果来自“音乐世家”的,除了受到先天和早教的熏陶影响,更有可能在幼年即在音乐方面表现出天赋、兴趣和能力之外,论及长期的坚持与发展,也更有可能得到父母家庭的更多引导及支持。
显然,并非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父母都具备这些条件,实际情况可能相反,大部分琴童的父母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其结果是,真正能够在音乐这个行当里走出来的,还是“世家”:即父母/上一代就从事相关音乐领域工作或有相当积累的人群。职业从事音乐的人,更多的是特定人口群体的“内循环”。实际上,大多数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和工种都存在这个趋势。来自社会面的父母人群往往会忽略或低估家庭因素,背后往往还是由于对音乐及音乐生态体系不够了解。
上面这一条可以归结为:最适合学琴的人,其实还是“音乐世家”——音乐世界之外的社会面人群也是可以“入坑”的,但一定要在充分考量之后,谨慎“入坑”,且能进能出。
4)父母家庭对子女的钢琴教育是否能够合理规划,“能进能出”,理性看待
父母往往是孩子最初学琴的推动力及决策者(下决心让孩子上课);是孩子学琴时的陪伴者和敦促者;当孩子学琴后遇到瓶颈,在考虑是否坚持时,家长也是重要力量。
在决定是否让孩子学琴时,家长首先需要考虑本篇前述提到的问题:
——孩子是否喜欢钢琴、喜欢音乐?
——孩子有没有天资禀赋?
——父母能不能给孩子的学琴事业给予长期的高质量陪伴?
——学好钢琴,到底需要具备哪些资源条件?
——让孩子学钢琴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父母自己是否具备充分的音乐教育及音乐修养,避免在做上述判断时出现盲点和误判?
——仅评价学琴的“好”与“坏”是不够的,还要从幼教、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技能、提升长期竞争力等更加宏观和远期的角度考虑是否让孩子投入学琴;
——这时要看到,除了钢琴/音乐之外,孩子还有什么爱好?还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学琴是否是孩子的唯一选择、最好选择?
——如果确定学琴,该如何平衡学琴与发展其他专业、爱好、特长及技能的关系?
——如果考虑未来时代的人才竞争,那么学琴能不能为孩子提供未来竞争所需的关键技能?
——如果孩子的学琴之路并不顺利,在有一定的沉淀成本及先期成就之后,在两三年、三四年、四五年后遇到瓶颈,父母能否理性看待,避免家长主义、和孩子一起商量一条最好的道路(坚持 vs 退出),而不陷入沉淀成本的路径依赖。
提出了这些问题,思考了这些问题,回答了这些问题,就能够为孩子学琴提供比较合理、理性目标,规划合理的投入及时间计划,同时,很重要的,父母在一开始就要看到失败的可能、合理规划“退出”计划——当然这个计划是不需要从一开始就跟孩子说的,这样孩子容易泄气,难以坚持,但父母从一开始就需要有这根“筋”,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
如果父母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well-informed),能够非常理性的看待所有问题,合理规划孩子的钢琴教育,那学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今天的父母都越来越成熟了,都够合理地规划孩子的钢琴教育,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存在“入了坑”而“坚持不退坑”的问题。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假设钢琴教育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尤其是音乐教育本身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孩子能够终身受益。如果不学钢琴,那么孩子应该去学什么呢?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看法,对不同孩子也需“因材施教”。下篇我们将探讨一下,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孩子们应该注重发展哪些能力。
如果孩子非常适合学钢琴,并且父母能够对孩子的学琴做合理规划,那么学琴可以纳入到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并不真的适合学琴,并且父母没有对孩子的学琴做合理规划,那么学琴也可能与综合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对立起来。
(未完待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