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明,许多人的心头不免滋生出一种莫名的哀思,一种缠绵悱恻、欲罢不能的忧伤在心底荡漾开来,如同一种忽远忽近的思念,让人无法捉摸,又满怀期待。
——林萧《忆清明》
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也让我们想到“生命”与“死亡”。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不可回避地会接触到死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可能经历亲人离世,这是一种可悲的生活现实。
痛失亲人的体验通常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心理反应,如社交活动的退避、对悲痛的沉浸、对自我角色定位的困惑,以及孤独感的爆发。
在丧亲之痛的应激阶段,这些悲伤反应总是吞噬一切,让人极度痛苦,深深受伤。它让丧亲之人觉得对逝者的爱仿佛突然失去了实体对象,而徒留一种强烈的空虚感。
诗人WH奥登在《葬礼蓝调》中对丧亲者的内心有一段精准的描述:
他曾经是我的东,我的西,我的南,我的北,
我的工作天,我的休息日,
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话语,我的歌吟,
我以为爱可以不朽,我错了。
不再需要星星,把每一颗都摘掉,
把月亮包起,拆除太阳,
倾泻大海,扫除森林,
因为什么也不会,再有意义。
……
01
未被充分表达的哀伤影响深远
现代生活的节奏是如此之快。据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人办丧礼,一般也就是3~5天的时间。
人们留给自己哀伤的时间如此短暂,匆匆办完葬礼之后,就马上投入快节奏的工作当中。
而在工作环境下,哀伤再也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就这样,哀伤的情绪被压抑了。
图/Pexels
幸运的是,从长远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有足够的能力来适应失去所爱之后的生活。
他们未必能从失去中“重新振作”,但至少学会了面对。
遗憾的是,这种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人——大约十分之一,他们无法从悲痛中恢复过来。
许多哀伤咨询师的经验都证明,创伤性哀伤会改变来访者生命体验的丧失会大大地动摇他们的人性,甚至是粉碎他们的生活以及其他的林林总总。
有学者将其称为“病理性哀伤(PG)”、“创伤性哀伤(TG)”、“复杂性哀伤(CG)”和“延长哀伤障碍(PGD)”。
眼泪并不会消失,悲伤也不会就此殆尽,而是滞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成为一个未完成的事件,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一些莫名的情绪及生理问题。
——罗伯特·A·内米耶尔
他们留恋丧失:“我必须不断悲伤,否则就会忘掉/背叛Ta,只要我不停地怀念,Ta就不会离去。”
👇点击试听,了解哀伤五个阶段👇
原价1520元,清明优惠价1320元
加赠一:实体书《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
加赠二:线上读书会《何为生命的意义》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02
哀伤双轨模型——帮助来访者走出哀伤
通常,来自亲朋好友的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哀伤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常常听到的这些话却也是很难起作用的:
  • “发生这种事情,大家都不想的。”
  • “振作点,Ta都去世这么久了,你要停止自怨自艾。”
  • “你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你的伴侣/父母/孩子需要你。”
  • ……
如果你身边有沉浸于痛苦无法自拔的人,不要试图强行把他们拉出悲痛,耐心地等待和陪伴,适当的共情和支持,是对待他们最好的方式。
如果他们愿意寻求帮助,那么心理咨询是很好的选择。
心理咨询师在哀伤的干预中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从情绪调节策略、正念练习到重新建立持续性联结,以及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来缅怀所爱的逝者等。
但是在这么多的技术中,治疗师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针对一个经历丧失的具体来访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呢?
哀伤双轨模型 (TTMB)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哀伤双轨模型关注丧亲者对哀伤的反应,一方面丧亲者需要继续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丧亲者需要继续与死去的亲人建立联结。 
就这个模型来说,哀伤的个体和家庭成员通常都会从中获益。
在哀伤双轨模型中,轨道I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功能,轨道Ⅱ关注丧亲者与逝者从过去到之后关系的发展。

图/哀伤双轨模型 (TTMB)
一种对丧失的适应性反应将使得丧亲者与逝者建立灵活的联结,并使得丧亲者的生活恢复平衡。
当丧亲者应对丧失时遇到了困难,就表明两条轨道产生了互相依赖,这种情况经常在刚经历丧失时发生,而对于有复杂性哀伤的个体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或者,有可能个体只在其中一条轨道上遇到了困难,但相关的评估和干预要考虑两条轨道。
这就表明,如果个体并不存在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困难,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哀伤反应是具有适应性的,因为我们并没有考察在丧失前后个体与逝者之间的关系的特点。
如果个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正常,而丧亲者极力回避对逝者的回忆,那我们只能说轨道Ⅰ是正常的。
而如果丧亲者与逝者的持续性联结是相对平衡的,但个体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困难,我们只能说轨道Ⅱ是正常的。
而丧亲者在轨道Ⅰ上面临着困难,此时似乎丧亲者与逝者的持续性联结没有起到作用,事实上丧亲者可能并没有很好地重组和逝者的关系。
同时在两条轨道上考察来访者的问题 ,可以帮助治疗师以更全面的方式来个案概念化,并考虑用何种适宜的干预方法。
分享一个哀伤双轨模型 (TTMB)的治疗案例:
案例背景
两年前,丹的儿子尤里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丹前来寻求治疗,他一直被巨大的悲伤、无力感、愤怒的情绪、睡眠问题以及疲倦所困扰。
丹后来努力推行公共安全和驾驶员教育。
每当地方和国家发生与驾 驶员安全有关的事件时,他都会积极站出来发言。丹在发言时总是以他儿子的事故作为开头,并强调这种本可避免的悲剧应该尽力阻止。只有在纪念逝去的儿子以及致力于改变公众对驾驶的态度时,他才感觉到充满活力。似乎丹必须依赖这种活动来延续自己和尤里的关系,同时让自己保持积极。
然而,这种对纪念儿子而做出的巨大投入也使他付出了代价。尤其是,丹因此疏远了自己与妻子以及和其他孩子的关系。
他非常怀念自己逝去的儿子,而他最想做的事情似乎是让自己的儿子不要在公众视线中消失。而对于与儿子尤里无关的事情,丹没有任何兴趣。
案例来源:《Techniques of Grief
>>>治疗过程:
丹在轨道I上存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困难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他过度关注自己的儿子尤里,导致他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他身体上的相应表现也非常明显,他经常哭泣,并且明显地感到悲伤。
他生活的意义以及日常活动全都放在了纪念逝去的儿子上。他一般意义上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与他对儿子的纪念完全纠缠在了一起。
在轨道Ⅱ上,他与尤里的持续性联结是非常紧密的,这1点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在轨道I上,治疗师专注于通过重新引导丹的关注点来修复丹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同时,也帮助丹制定了一些其他的活动方式,如身体锻炼和正念练习等来调节情绪。
治疗关系本身也为他提供了安全的氛围和情感支持。治疗的重点在于丰富 丹的日常生活兴趣,使他对生活有更为广阔开放的视角。 
在轨道Ⅱ上,治疗师大部分时间都让丹从多个角度描述或重述自己和尤里的关系以及尤里自己。这种个体治疗的方式在头一年每周一次,第二年变成每两周一次。
通过治疗联盟和治疗关系的进一步完善,丹在情绪上变得更加稳定,抑郁的情绪也变少了。他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他们之间在丧子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临床医生和研究者采用哀伤双轨问卷可以进一步理解双轨模型中两条轨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有助于指导临床干预。
在哀伤治疗中同时考虑两条轨道,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通过采用哀伤双轨模型,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更好地根据来访者的实际需求来选取本书中所提到的合适的治疗技术。
简单心理推出《哀伤治疗与创伤干预专题课》课程,全球哀伤治疗领域领军人物罗伯特·A·内米耶亲授!理论+实操+临床观摩,助你熟练掌握哀伤治疗专业技能。
如果想学习更多哀伤治疗的理论与技巧,探索和了解国际上领先的丧失理论、当代丧亲模型;
借鉴依恋、创伤、叙事、家庭系统和意义重建等取向、理论的较新的哀伤模式,深入学习哀伤治疗的核心干预技术,此课程一定不要错过。
03
罗伯特·A·内米耶尔是谁?
在当代哀伤研究与干预领域,罗伯特·A·内米耶尔是令人瞩目的领军学者,被称为当代教科书式的心理咨询师。
罗伯特·A·内米耶尔
他曾担任死亡教育和咨询协会 (ADEC) 主席,以及死亡、临终和丧亲国际工作组主席。
目前,他担任波特兰丧失和变迁研究学院(PI)的院长,该学院在哀伤咨询方面提供高水平的专业继续教育,专注于帮助、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生活教练、牧师,以及其他与努力重建自己生活的人一起工作的专业人士建立专业能力。
为表彰他的学术贡献,他被孟菲斯大学授予杰出教师奖,成为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部的会员,并被死/亡教育和咨询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作为孟菲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博士积极从事相关临床实践,他于2001年提出了后现代建构主义意义重建理论 (Meaning Reconstruction) 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哀伤咨询中
罗伯特博士还出版了30多本关于悲伤咨询技术和悲伤与表达艺术的书籍,包括《咨询丧亲者和悲伤的创造性实践》、《表达艺术:创造意义的实践》等,是一位非常资深的专家、学者、老师。
注:罗伯特·A·内米耶尔著,豆瓣评分8.3
他认为意义重建时丧失个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过程。像所爱之人离世这样未能预料到的、与预期不一致的事件发生时,个体需要重新定义自我,并且重新学习学习在没有逝者的世界里继续生活。
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人文关怀的大师,与简单心理Uni合作的这门《哀伤与创伤干预专题课》的时间恰好是在2022年12月国内疫情开放之际,老爷子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并专门录制的教学视频,里面融入了一系列哀伤干预策略和技术,期望帮助人们重建意义,协调生者与亡者之间的持续性联结,修复破碎的人生故事,继续人生的旅程。
这门课到目前为止已经开班到第5期,前4期广受好评,这里引用一位已学过的学员对课程精华的提炼,帮助想要学习的你增加对课程的感知:
不论是对心理咨询专业工作者,还是经历过丧失的普通人,这门课都很有帮助!必须推荐,让优质课程被看到! 
1、课程框架很清晰、系统。课程体系设计非常易于学员理解,学完后,対哀伤的理解和干预的框架已经深入脑海。 
2、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解非常详实。不仅有哀伤的双规模型等理论作为支撑,还给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好几种非常具体可行的干预工具,并给予了很细致的指导,看完就能上手使用,太赞了!很实用! 
3、课程内容有扎实的科学研究做基础。培训者不仅分享了既往关于哀伤的研究结果,还分享了自己团队近几年做过的一些新的研究,让授课内容很有说服力。 
4、课程内容设计有文化敏感度,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 
5、课程素材极为丰富。在讲解之余,穿插了很多真实来访者的案例示范,也有音乐剧片段,能极大调动学员兴趣,一点都不枯燥。
6、培训者准备得非常充分、授课非常认真,能看出培训者的热情和负责任的精神。 
7、课程视频剪辑得比较易于学习,每一章节拆解成好几个短的学习视频,更容易学下去。 
真是一言难尽我对这门课的喜欢! 最后,给Neimeyer博士打call点赞!!好喜欢他!!快都去听他的课!!
原价1520元,清明优惠价1320元
加赠一:实体书《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
加赠二:线上读书会《何为生命的意义》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04
这门课学什么?
本课程以建构主义心理学流派为基础,以重新建构生命意义作为解决哀伤问题、应对哀伤障碍的重要方式。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解与案例相融合,循序渐进深入:
 模块一:评估和处理中国人的哀伤与丧失 
  • 从哀伤理论角度探索人们的丧失体验
  • 阐述适应性哀伤的本质:重建意义世界
  • 延长哀伤障碍的临床评估与诊断
  • 疫情相关的哀伤临床筛查评估工具、独特因素分析及重建意义干预措施
  • 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应对哀伤与丧失的文化独特性

  • 咨询师/治.疗师本人应对哀伤如何进行自我照料
 模块二:依恋取向的哀伤疗愈 
  • 生者与逝者之间重建持续联结以达到适应悲伤的目标
  • 运用丧亲的双轨模式进行个案概念化

  • 探索哀伤与丧失中的未完成事件,运用关系之树、空椅子、想象对话等技术有效干预

 模块三:重建意义——整合丧失、疗愈创伤 
  • 打造安全基地:哀伤疗愈师的“临在”性立场
  • 体会和辨别干预过程中的“在场”和“不在场”

  • 跨流派哀伤干预中的增强“临在”的技术

  • 评估创伤性丧失的工具和量表

  • 艺术相关技术辅助疗愈哀伤,包括虚拟梦境故事等

👇上下滚动查看课程详情👇
👇点击试听,进一步了解课程👇
课程优势
优势一:国际级导师授课
两位授课老师罗伯特·A·内米耶尔与吴嫣琳联合授课,业内极具知名度。
优势二:内容全面且专业
探索和了解国际上领先的丧失理论,认识丧失后适应的本质及过程,借鉴依恋、创伤、叙事、家庭系统和意义重建等取向,深入学习哀伤咨询的核心干预技术。
优势三:融入中国特色,本土化适配
结合东方文化背景,讲授在特定环境中技术的应用方式及注意事项。
优势四:理论与案例融合,助于掌握并应用
结合对临床片段的观摩,了解众多咨询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和灵活应用它们。
配套服务
 丰富的课程配套资源 
 为你的学习提供充分支持 
助教答疑+定制习题,保证你的学习效果
双语视频+中文文稿,支持你的学习进展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双认证学时 
 助你打通哀伤咨询师的未来之路 
《哀伤咨询与创伤干预专题课》
罗伯特·A·内米耶尔博士亲授
理论+实操+临床观摩
强专业+泛适用
从0到1顺利搭建哀伤咨询理论体系与实操架构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课程详细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