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源:pixabay
撰文丨蛇杖观察家
责编 | 李珊珊

●                  ●                   
避孕药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性和生育发生了分离,频繁怀孕生子不再是女性的宿命,许多与婚育相关的社会观念也为之一新,尤其是使用规模最大的口服短效避孕药,更是成为了解放的象征。
六十年来,全球妇女中超过2亿人使用过避孕药,另有2亿女性由于贫困等原因,想要避孕药却不可得。
但吃避孕药除了避孕,还能怎么样?相关的新发现可能出人意料。
最近,一群德国科学家在预印本文库中发布了他们对避孕药心理影响的最新研究,引发了对避孕药女性精神健康影响的广泛关注。那项研究显示,假如面前站着一个暴怒的人,用了避孕药,这位女性可能就不会那么把他/她当回事了。
研究纳入了130名女性,其中一半使用口服避孕药,另一半不用。研究人员安排她们接受了接近-回避任务(AAT)测试。
大概的测试方法是,参与者会看到一些图片,有的图上是欢乐的脸,有的是愤怒的脸。同时,参与者手握操纵杆,看到欢乐脸就把杆拉向自己,看到愤怒脸则把杆推离自己,或者接受相反的要求,快乐脸推、愤怒脸拉。人类天生倾向于回避生气的面孔。这样,推、拉操纵杆的反应正误以及速度快慢,能够提供很多线索。
研究发现,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对于愤怒脸的回避反应不那么强烈,甚至还有把愤怒脸拉向自己的倾向。
这项研究的结论很难说是好是坏——避孕药是否使得女性倾向于更“勇敢“地接受挑战,而这种“勇敢”的倾向是否使得使用者更易遭遇危险?甚至,究竟是服用避孕药让女性更勇敢,还是因为更勇敢,她们才服用避孕药?考虑到这项研究的样本量不大,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都还只是未知。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这样的一项小样本的“精致”的研究,也揭示了避孕药对人的影响中最微妙的那一面——女性的精神与心智也许都会因这种药物而改变。
精神与心智,
避孕药研究的百密一疏
1960年,美国人初次用上了激素类避孕药。如今,激素类避孕药已经发展到由紧急避孕药、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以及皮下埋植、贴剂、注射避孕药所构成的庞大家族。
大部分药物是给病人用来治病的,而避孕药是给健康人用的,人们对它造成不良反应的容忍度远比一般药物更低。因此数十年来,各种避孕药被反复检视,对于其副作用的研究几乎是所有药物中最充分的。
第一批避孕药使用者——发达国家的部分“30后”和“40后”女性,如今已经平安老去,人类用一代人的时间验证了避孕药对人的高度安全性。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即便长期使用,避孕药也不会增加人的整体患癌风险,不会导致不孕不育,甚至还有部分健康“益处”,比如降低女性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以及不容易长痘。
不过,有一类研究才刚刚开始:有关避孕药对精神、心理、行为的影响。
多数激素类避孕药都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或者只含有孕激素。它们的原理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欺骗”身体,让身体以为自己怀孕了,从而抑制月经来潮和真正的怀孕过程。
而众所周知,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正的怀孕会带来情绪波动,乃至怀孕期间和产后的抑郁症。激素类避孕药则接近于用药物模拟怀孕时的激素水平,它难道不会造成类似的影响吗?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观察到,避孕药的影响存在心理层面。具体而言,这种影响会令人情感调节更不稳定,容易冲动,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也会处于更不稳定的状态。
在医学文献中,这种变化被描述为类似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症状,而另一种描述可能更符合女同胞们的切身感受——类似于怀孕。
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对压力源的皮质醇反应显著减弱,这意味着同样的一件事,为她们带来的压力“感受”可能更弱,引言中的研究结果或许也跟这个效应有关。
另外,有些研究正在验证一个长期存在的都市传说:避孕药会让人抑郁。
避孕药会让人抑郁吗?
吃避孕药,结果得了抑郁症,这类的说法在网上并不罕见。
图源:小红书
就连马斯克也一度转发他人推文,提醒广大女性注意这个可能的副作用。
然而,医学界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确定。学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却没有得出一致结论。
从成分上来看,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对下丘脑、海马体、杏仁核和脑干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情感障碍的风险,而孕激素刚好相反,会使情绪症状恶化。想要从原理上推测也真有点困难。
实际上,停用避孕药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感觉情绪变化或抑郁症状加重。
2021~202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188名女性中,43.6% 的人表示,自己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经历过避孕药带来的情绪变化;近一半的人停用避孕药的原因是情绪方面的副作用。同时,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没听说过避孕药还能有这种副作用。
至于避孕药和抑郁的因果关系就更难证实。2023年6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英国生物信息库的26万余名妇女从出生到更年期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20岁前开始使用避孕药的女性,抑郁症状发生风险比一般人高出130%,20岁之后开始使用避孕药,发生率也比一般人高92%。
研究还发现,使用避孕药的前两年最容易发生抑郁,后续的风险会降低,但仍然比从来不用的人更高。
不过,这项研究没有排除避孕药的一些特殊使用场景,比如用来治疗经前期综合征(PMS),因而结果可能有所偏差。它也不能证明抑郁风险升高确实是避孕药导致的,而不是使用避孕药的人具有别的潜在共性,进而影响了结果。
学界目前对此保有一种审慎的乐观。大部分避孕药的说明书里并没有将致抑郁列入可能的不良反应,也没有将抑郁症定为禁忌症或者慎用的情况。甚至还有研究做出了完全相反的结果,认为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发生抑郁和自杀的风险更低。
而避孕药本身同样也在自我迭代,从只有孕激素的早期老药,到不断对安全性进行优化的新药,变得越来越“好用”。
最近有研究显示,以醋酸诺美孕酮与17-β雌二醇为主要成分的新型避孕药可能对情绪的影响更小,服用老一代口服避孕药后很快出现抑郁症的女性能更好地耐受这种药物。或许有朝一日,对避孕药致抑郁的担心将不再是个问题。
除了左右情绪,
避孕药还能影响择偶
激素不光左右情绪。在各种社交行为中,人也难免成为“荷尔蒙动物”,每次一见钟情、每次表白、每次激吻和干羞羞的事情,都离不开激素的参与。
这之中,自然也难以摆脱避孕药的微妙干预。
使用避孕药的女性,总体上来说可能更“冷淡”一些。有研究显示,避孕药可能让使用者的情绪识别能力降低,更难以对愤怒、悲伤和厌恶的面部表情作出反应。
不过,不是所有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也有人发现,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在用药期间,情感反应(affective responsiveness)的水平要好于停药期间,对于他人带来的情感刺激能够给出更多的回应。
在避孕药的影响下,人对性的持久度和兴趣也会降低。然而,这可能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道语文题。维持短期关系、频繁更换伴侣的女性更可能属于使用避孕药的人群,如此统计出来的结果也更像是人群偏好,而不是避孕药带来的影响。
一些研究还提示,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其天然的性吸引力似乎会减弱。人类异性相吸的秘密还没有完全被搞清楚,目前认为,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着人体气味、面部表情、声音和动作,进而提供不同的“吸引力”。
不用避孕药的情况下,女性的“吸引力”也同样会呈现周期变化,荷尔蒙引力在排卵期前后达到顶峰,而月经期间则降到低谷。对于脱衣舞女郎收入的研究直接证实了这一规律,她们总是能在排卵期收到更多观众打赏。在排卵期,女性对雄性魅力的偏好也达到顶峰,这让她们更加脉脉含情,愿意与如意郎君共度良宵,产生优质的后代。
而当用了避孕药,月经周期没了,排卵期的“吸引力”峰值也被抹平了,她对异性的吸引力自然也可能受到影响。
但有一失必有一得。研究还发现,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和孕妇一样,更愿意与亲属、健康的人和具有积极社会关系、懂得尊重他人的正能量亲友联系。
对孕妇而言,这是本能之中的一种保护措施,被健康善良的人环绕,自己才可能平安度过孕期。而对一般女性,营建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个人成长。
至今,探索避孕药与精神和心智关系的旅途还远远没有终结。现有的研究远不足以动摇我们对其安全性的信赖,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新一代避孕药越来越安全可靠,人类也不太可能退回到没有避孕药的时代。
这些研究更像是在不断唤醒我们,让我们认识到,女性的身体和心灵从来不是一张写满了标准答案的卷子,而是深邃、多彩、个体差异繁复,往往还暗藏着意外惊喜与惊吓的宝库。
参考文献:
下滑动可浏览)
[1]避孕药:解放的象征 [J] .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15,18 (10): 623-6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9742.2015.10.135
[2]The science, medicine, and future of contraception,West J Med, May 2000;
[3] Psychobehavioral Effects of Hormonal Contraceptive Us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July, 2013;
[4]Hormonal contraception and mood disorders, Aust Prescr. Jun, 2022;
[5] Psychological side effects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a disconnect between patients and providers, Contracept Reprod Med., Jan, 2023;
[6]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f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risk of depres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June 2023;
[7]Association of hormonal contraceptive use with reduced level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 national study of sexually active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 J Epidemiol, Nov, 2013;
[8]Pilot Data on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a Nomegestrol Acetate Oral Contraceptive Pill in Women With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Front Endocrinol, Sep, 2021;
[9]How Oral Contraceptives Impact Social-Emotional Behavior and Brain Func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February 2017.
关注《知识分子》视频号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内容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