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综合金融领域的先行者,中国平安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引人注目。近期,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人民日报》上刊发的署名文章中提出,“将发展养老金融摆在公司战略的突出位置。”与此同时,平安的核心战略表述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从“综合金融+医疗健康”迭代升级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
看似细微的变化,其实显示出了平安在发展路径上的与时俱进。成立35年以来,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平安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综合金融模式,并以此基石深耕医疗健康生态,为企业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如今,在老龄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大背景下,医疗养老显然是一个更具想象空间的增长新引擎。正如马明哲在2023年报致辞中所说,锚定未来十年的新业务增长点,平安要深耕空间广阔的中国市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养老服务体系,为国人提供更专业、更具性价比的医养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的自我进化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莱维特就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顾客导向”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企业要想成功,都必须真正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这句话放到现在,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愈发重要。
平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这也正是平安推动战略进化的深层逻辑所在。在平安内部,马明哲始终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是企业的战略重心所在。这引领着平安常常以超于行业的敏锐度提前洞察市场趋势,以“省心、省时、省钱”的金融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从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国人面前。据国家卫健委测算,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在这种大趋势下,医疗养老既是民生问题,又存在巨大的市场与需求。
不过,从供给端看,目前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与日本、欧盟等老龄化发达市场相比,养老产业的服务质量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与医养服务标准缺失、服务参差不齐、配套产品不足等问题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优质的养老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稀缺品”。
因此,对平安来说,将医疗养老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是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马明哲在2023年报致辞中明确表示,平安如果能够同时把握金融、医疗、养老服务行业的广阔发展空间,将在未来十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实际上,平安长期深耕医疗健康和养老业务版图,数十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及“保险+医疗健康”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从锻炼、预防、发现到导诊、治疗、康复、养护、保险保障的一站式服务,搭建起“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闭环生态系统。
如今,在“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战略之下,平安既能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服务”更好地赋能金融主业,为平安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也能借助医疗养老领域的布局实实在在地服务民生,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独立的价值,由此驱动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客户价值的统一。
独特的管理式医疗养老服务体系
在马明哲的署名文章里,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平安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式医疗养老服务体系,从而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痛点,增进老年人福祉。
从国内来看,目前这种探索并不多。原因在于,与传统养老模式不同的是,这套体系中存在着多方角色。作为支付方的金融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为医疗养老服务管理方,将消费者与服务提供方紧密结合,三者之间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从而达到降低服务费用、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这就要求金融企业拥有深厚的资源积累,并且具备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
不过,对平安来说,这一点并不是问题。数十年来,平安基于其强大的生态能力,已经构建了一个包含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护理等在内的综合性医疗养老系统。而在明确了“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战略之后,平安更能够充分发挥顶层战略的优势,促进综合金融与医疗养老深度协同发展,构建养老金融大生态,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省钱”的医疗养老服务,推动管理式医疗养老服务体系落地生根。
比如,平安通过打造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将线上线下的医疗资源紧密融合,打通了院内院外的服务壁垒,形成了医疗健康服务的完整闭环;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短板。截至2023年末,平安通过整合供应方,已经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药店数达23万家。
在养老服务方面,平安则打造了一个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开创了智能管家、医生管家、家庭管家“三位一体”的管家服务模式,能够全方位覆盖医疗养老需求场景。数据显示,目前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8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并建立了完善的居家护理服务体系,可提供600多项如“无忧护”上门康复及住家护理服务。
平安的动作还不止如此。围绕管理式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核心,平安正在拓宽养老保障产品供给,助力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早在2016年,平安旗下的平安养老险就已成为首批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在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第二支柱,平安同样深耕已久。截至2023年底,平安养老险累计为3万家企业、527万企业参保职工提供年金受托管理服务,年金管理资产规模行业领先。
而在国家大力倡导的个人养老第三支柱上,平安养老险也一直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试点,并提供多样化养老金融产品。截至2023年底,平安的保险金信托规模达到了1082亿元,高居行业第一;平安寿险有效重大疾病保单达到6000万件、总保额超8万亿元,慢病管理服务覆盖中老年人群150万人。
可以看到,如今的平安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广覆盖、全闭环的医疗养老生态圈,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式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正在慢慢形成。
升级版“富国银行+联合健康”
加高护城河
在外界看来,放眼全球,平安这种“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商业形态,与"富国银行+联合健康"的美国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一边为客户提供全链条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另一边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
但实际上,平安模式是基于"富国银行+联合健康"的进化升级版。不仅是因为美国模式在国内环境下并不完全适用,更重要的是,平安模式更加超前、更加深化。在“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的战略之下,平安的各项业务之间并非简单的组合拼装,而是依靠高效协同来交叉赋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企业实现稳健增长,以此增强企业穿越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的能力。
具体来说,在综合金融方面,平安有着齐全的金融牌照,历经35年的发展,平安已经成长为拥有保险、银行、证券等多种金融业态混业经营的综合金融巨擘,基于“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经营理念,能够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金融体验;医疗养老战略则是凭借“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能力,以及广泛覆盖的顶尖医疗养老资源,将这样的“三省”体验进一步落地在消费者迫切需求的高质量医疗和养老服务上,极大地延伸了平安金融主业的触及范围。
在这套模式之下,平安的经营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相较于行业整体水平,平安不仅拥有更低的获客成本、更低的运营成本以及更低的风险成本,还能够极大地增强客户黏性,更容易收获高价值、高成长、高留存“三高”客户。因此,它也构成了平安强大而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平安近期公布的2023年度财报来看,截至2023年底,集团个人客户数2.32亿,较年初增长2.2%。在2.32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2023年,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73%。
化学反应已经开始显现。过去二十余年里,平安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这一成绩背后,平安通过综合金融模式,叠加高效、精确、专业的服务,让用户收获了“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消费体验,成为驱动企业利润稳健增长的强劲动力。未来,伴随着“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持续推进,平安也将在医疗养老这个新生市场收获巨大的市场机会,以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客户价值的统一,驱动企业实现穿越周期的高质量发展。
舟樯 | 文
舟樯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特约撰稿
AD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