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Financial小伙伴」,关注->星标->置顶,不错过每日最新热点~
一篇论文定去留?还是教书育人更重要?
两年前,清华大学50岁副教授被解聘,十年合同到期,科研成果未达标。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上热议如潮。
有人惋惜:“教书育人的匠心何在?”
有人拍手称快:“没成果还想混饭吃?早该走了!”
这场争论,将我们引向一个熟悉又颇具争议的话题——“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听着就像一部职场悬疑剧的名字。
简单说,就是新进教师入职时,得跟学校签个“生死状”:在一定考核期内,科研成果若达不到要求,就得卷铺盖走人。
形式五花八门,什么“6年考核”、“3+3”、“预聘-长聘”,本质上都是“不升职就离职”的变种。
这制度并非我国独创,而是借鉴了大洋彼岸的“常任轨”(tenure track)。
在美国,新晋教师犹如踏上一条升级打怪之路,通常7年左右要晋升到更高级职称,否则便无缘终身教职。
考核过程堪比“全美超级教师选拔赛”,系评估委员会、系主任、院长、校长层层把关,最终还得董事会拍板。
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启动“教师聘任改革”,宛如一股清流,打破铁饭碗,引入“聘用-考核”机制。

新讲师、新副教授都有两次晋升机会,两次失败,除非已获长期职位,否则一年后自动解聘,不拖泥带水。
此番改革,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枚石子,涟漪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大高校。
如今,博士毕业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间竞争愈发白热化,连二本院校都纷纷效仿“非升即走”,生怕落后于人。
然而,制度虽好,也要与时俱进。
近期,美国部分高校推出“准终身教师”岗位,有点像给教师们上了份“保险”,万一考核不过,还能递补转正,算是对“非升即走”制度的温柔改良。
回到那篇引发热议的新闻。
清华大学副教授,十年光阴奉献讲台,管理学生得心应手,无奈科研成果欠佳,终究未能逃脱“非升即走”的魔咒。
一时间,舆论场热闹非凡:
网友A:“高校怎能‘唯论文论’?教书育人难道不是更重要的使命吗?”
网友B:“‘非升即走’明摆着,没成果就走人,这副教授自己不争气,怪谁?”
这场线上辩论,再次将“非升即走”的利弊推到风口浪尖。
一方面,它确实激发了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推动高校学术繁荣,让学校用人自主权得以彰显。
另一方面,被淘汰教师面临再就业难题,甚至被社会贴上负面标签,而考核标准单一、笼统,也让不少优秀教师明珠蒙尘。
瞧瞧这些正在“非升即走”路上狂奔的青年教师们:
A君,理科博士,加入沿海某高校大牛团队,5年考核期,待遇诱人,但压力山大:
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一项、二区以上论文5篇,否则……你懂的。
B君,医药类女博士,中部某校任教,6年服务期,教学科研两手抓,还要当班主任、做实验课,忙得脚不沾地。
每三年SCI论文至少1篇,基金、奖项、成果转化,样样都不能少。
C君,情报学博士,入职江苏某本科学校,讲师起步,考核三年一签。
想晋升副教授?
除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教学、项目、基金,一个都不能落下。
D君,海外归来的校聘副教授,待遇丰厚,但考核任务艰巨:
国家面上基金、顶级期刊论文、带学生、办讲座、教课程、搞活动……简直是全能选手的挑战赛。
E君,知名学者二级教授,加盟双一流高校,享受豪华待遇。
但考核要求堪称“天花板”:
引进大咖团队、建重点实验室、拿重大项目、获国家级大奖……感觉像是在攀登科研珠峰。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种窒息感?
别慌,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率仅约六分之一,也就是说,每六个申请人中只有一个能拿到“救命稻草”。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青年教师们该如何破局?
“非升即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面对这个现实,我们的建议是:
谨慎选择——入职前充分调研,了解学校考核要求是否适合自己;
适当加压——设定合理目标,既要追求科研突破,也要兼顾教学职责;
正确看待——理解制度初衷,保持平常心,不必过分焦虑;
努力争取——提升自身实力,积极寻求合作,把握每一次晋升机会。
👇👇👇👇👇👇👇👇
Financial小伙伴
由清北复交人金融校友发起 
泛金融微信群互助平台
求职招聘 业务对接 最新热点
关注公号,申请入群
于微信更改了规则,不再按照时间顺序推送,读完请点一下在看点赞,这样每次新文章的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