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那蓝 · 主播 | 杨枪枪

公元851年秋夜,渝州(古时重庆)
独在异乡的李商隐秉烛而坐,屋里,烛火摇曳,窗外,秋风瑟瑟、雨打芭蕉。
那一刻,他多么渴望能与妻长相厮守,共度这悠然的时光。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诗人的笔下,彼时的渝州,浪漫中充满了静逸。
或许,古人怎么也料想不到,而今穿越千年的重庆,却焕发出另一番景象:
高楼鳞次栉比、轻轨上天入地、立交桥就像迷宫,夜晚霓虹璀璨,整座城市于魔幻中彰显着疯狂……
虚与实的交错
有人说:
“重庆是一座来了便难以离开的迷宫。”
的确,重庆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建筑依山傍水,道路盘根错节,犹如一个折叠的庞然大物。
当你打开地图,两地明明相距200米,但那恐怕只是垂直距离,所以有时候,连导航也难免力不从心。
“最另类”的当属黄桷湾立交桥,它拥有上下五层、匝道20条的叠绕设计,总高107米,四通八达。
当司机驶入这座“魔鬼立交”,一旦走错路口,再想回头就得一日游。
正是源于山城复杂的地貌,建筑更是处处别出心裁、巧夺天工。
云游在渝中区的白象居,你不得不为重庆人的创想而惊诧不已。
楼高24层却没有电梯,横向140余米,由中层设计的悬空天桥连成一片整体。
设计师在1楼、10楼、15楼分别建造了出口,以保障每一位居民顺畅出行。
当你一口气从底楼冲上十几楼,眼前会重复出现街道的车水马龙,这绝不是传说中“鬼打墙”,而是被巧妙设计的高层变多层。
白象居是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在不起眼的“隐秘的角落里”,你抬头就可看到长江索道穿江而过。
这座跨江索道,便是连接渝中区和南岸区的空中走廊。
远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不惜排队两小时,只为一场独特体验。
老城区的古朴与沧桑,都掩映于山水之间,那种江在脚下飘,人在画中游的美妙,让等待的倦意一扫而空。
索引天下客,道尽江山美,一语囊括出索道之奇。
当夕阳收拢,华灯初上,你一定不要错过洪崖洞的夜景。
这依山而建的古色建筑,在霓虹闪烁、灯火辉映中凸显得金碧辉煌。
置身其中,能让你忘却眼前的苟且,步入《千与千寻》中的油屋,恍若梦境……
千百年来,重庆人将骨子里的大胆与不屈,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方寸之间。
上天入地、穿楼过江的城市轻轨,让你见识什么叫野性;
立体环绕、动静相宜的钟书阁,让人体味到尘世空灵。
在这里,个性与实用的完美契合,便是那无数虚虚实实的交错。
水与火的相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古时的巴山,就是重庆的后花园——缙云山。
山中云雾缭绕,翠竹成林,诗中绵绵秋雨积满的碧池,便是那美丽的黛湖了。
传说,早在远古时期,山上有一个石穴,终年翻涌着温泉,原来,那是从王母娘娘玉液池的裂缝中,流淌而至的仙水。
周围的部落氏族们喝了这仙水,能百病不侵、长命百岁。
到了轩辕皇帝一统中原后,朝中有位大臣为了讨好圣上,便派遣名荼的儿子去攻打巴山、夺取仙泉。
荼带领八大猛将、率领上万兵士,溯江而上,英勇征战。
一时间,巴山横尸遍野、火光漫天,荼和猛将们也杀红了眼,最终葬身于火海,并化作九座雄壮的山峰,以阻挡进攻者的去路。
从那以后,山的上空早晚都飘着绯红的云彩,古时赤为缙色,于是人们就把巴山唤作缙云山。
而缙云九峰,便是勇士们的化身了。
无独有偶,在重庆奉节,也有一处富有传奇色彩的景点,叫白帝城。
西汉末年,怀揣帝王之心的公孙述割据蜀地,在山上筑城。
传说城中有古井常冒白烟,宛若白龙,借此,公孙述便自号“白帝”,并封此地为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59年春天,曙光初灿,李白泛舟途经此地,但见两岸的青山耸入云霄,江面湍急开阔,猿声回响、风光迤逦……
如果说重庆的风光让你深感山水的柔情,那么,市井的烟火,又立马让你体验到重庆的火辣与不羁。
重庆素有“火锅之都”的美誉,的确,重庆的火锅,占据了全中国火锅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全世界都影响深远。
其实,这种粗犷的吃法,由来已久。
明末清初,回民都在朝天门码头屠宰牲口,他们宰牛后会将牛的内脏弃之不用。
岸边的水手和纤夫将其洗净倒入锅中,放入花椒、辣椒、姜、蒜及盐等辛辣之物,煮而食之。
一来饱腹,二来祛除寒湿。
久而久之,便衍生出最风靡的麻辣毛肚火锅。
花椒的麻、辣椒的辣、豆瓣的香,再融合若干种香料,炮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火锅汤底。
“到重庆若不吃火锅,那是对重庆的不尊重。”
在大街小巷,一桌子热气腾腾的火锅就是一群人的狂欢。
大家围坐一起,将各类食材汇聚一堂,待到红汤沸腾,夹上一片毛肚、一根鸭肠、一朵腰花,抑或是一尾耗儿鱼,放入锅中。
汤锅汩汩作响,一场味蕾的盛宴正在酝酿。
烫熟,沾上味碟,入口舌尖生香、回味悠长。
山城人的生活,何尝不像这翻滚的火锅?
食材的香气随油温升腾,在水与火的交融里,追寻着生命的无限包容与张扬。
爱与恨的极致
提起重庆人的粗犷豪放,让人不由想起“山城棒棒军”。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重庆敞开了通商的大门。
山城道路崎岖、多坡多坎,货运极为不便,在市区,一种特殊的力工便应运而生。
他们仅凭一根竹棒(扁担)和一条麻绳作“武器”,在城里穿街走巷讨生活,被老百姓亲热地称作“棒棒儿”。
他们为百姓搬家什、为商人挑货品、为旅客担行李……
若是遇到大件,力工们便组队出击,小小的竹棒和麻绳在他们手中,宛如鬼斧神工,能将几百斤的重物捆得牢实。
十几根扁担完美拆分重量,人大出大力,人小使小劲,人人不偷懒,个个出力气。
负重前行,肩挑世界。
就这样,无数的力工用个人的双手,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捧出微光和温热。
而这群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却在抗日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37年11月,继淞沪会战失败后,上海、南京及武汉纷纷沦陷。
日军的大举深入,意在炸毁正在生产的军工企业,企图从源头切断中国的战争补给。
当时,时任民生公司总经理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临危受命,他深知,只有抢在敌人之前转移“工厂”,才能保住抗战的资源命脉。
经过估算,整整2万吨军工器械,必须赶在40天内从宜昌运抵重庆。
于是,一场水陆接力的大转移拉开了序幕。
陆运艰险,此时,这群平凡的山城棒棒军挺身而出,毅然加入了生死速递。
他们头顶狂轰滥炸,脚踏礁石险滩,白天抢运,晚上卸货,在这场持续40个昼夜的战役中,贡献出最惊人的运输力量。
山城棒棒军,是重庆人民的缩影,他们骨子里流淌的同仇敌忾,是每一位重庆崽儿不变的血性。
1940年8月19日,一位叫雷伊·斯科特的美国摄影师,趴在重庆南岸区大使馆的屋顶上,拍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
镜头中,山城一片火海,天上,日本的战机正在进行地毯式轰炸;地上,浓烟滚滚、血肉横飞。
这就是惨无人道的八一九重庆大轰炸。
其实,作为中国的大后方,重庆遭受的苦难远不止此。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至1944年间,日军对重庆进行了218次猛烈轰炸,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放炸弹2.16万枚,造成遇难人数高达12009人。
在这组血淋淋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
然而,透过摄影师的镜头,我们看到纵然是烽火连天的战争,也没能击垮热爱生活的山城人。
每每警报解除后,他们扶老携幼,走到阳光下,有人抢修房屋,有人交换物品,有人拓宽防空洞,临时的学堂里,甚至还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死人嘛,屁大点事,我是可以死,但是国家不能亡!”
面对敌人魔鬼式的炮轰,重庆百姓没有一个人服输,反而在城墙上写下“愈炸愈强”,以此宣告山城人坚决抵抗的决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大轰炸中,众志成城的重庆儿女,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也正是重庆崽儿的英勇和无畏,造就了这座六年都炸不服的英雄之城。
山有千壑谷,人有万丈情。
这无疑是对可爱山城最真实的写照。
当你踏过重庆的山川,你会领略什么是俊秀;
当你涮过重庆的火锅,你会畅享什么是过瘾;
当你揭开重庆的历史,你会景仰什么叫不屈。
重庆像一位艺术大师,他的作品里从来没有中规中矩,唯有独树一帜,但他更像一名圣斗士,将蛮荒之地化腐朽为神奇。
世世代代的山城人在这片土地上,与苦难交手,与困难博弈,生生不息……
因为,他们的字典里只有两个字——雄起!
有书君说
书友们早安!
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从北方的雪域到南方的水乡
从东部的繁华都市到西部的高原秘境
所有的风景、历史、文化、人情都在这里碰撞
有书倾情打造新栏目“点亮城市计划”!
愿与你一起来一次长跑
用3年的时间,带你领略全国600+城市的风貌
感受历史的回响和震撼,体验每一寸土地的温度和情感
走遍中华大地,探寻城市之声
这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心灵的旅行
摆脱喧嚣,发现更大的世界,找到更真的自己
留下你的城市名,为自己的家乡打call 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