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在基础(以L0-L2为代表,含部分变道辅助)与高阶(以NOA为代表,点对点领航辅助)智驾部分的分层,软件算法及Tier1供应商开始呈现出新的变化。
今年3月,文远知行宣布,在奇瑞星途星纪元项目与博世合作,量产交付首个高阶智能驾驶项目。在未来的几个月,这个项目还将持续迭代,并计划推出城区智驾领航功能。
两年前,作为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代表公司之一,文远知行宣布获得博世的战略投资,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部署智能驾驶软件开发;其中,文远知行主要负责软件模块和算法,博世则负责软硬件的集成和最终的测试验证。
按照文远知行的判断,这是最大化的共用L4级自动驾驶技术(包括数据迭代驱动),然后通过博世的工程化能力、场景功能定义以及功能安全等经验积累,实现L2/L3算法的固化。
这种「中外合作」案例,短期内还不能确认是否会成功,但至少说明,在部分头部车企自研的背景下,谁先拿出一套「量产」方案,就是占据上风。
而在此前后,包括Momenta、小马智行、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自动驾驶公司也陆续进入前装量产赛道。一方面,是寻求技术的量产转化,毕竟仅靠L4,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另一方面,也是生存所需。
这其中,Momenta属于特例,属于L4梯队中率先规模化量产NOA的排头兵,也是国内最早同时布局前装量产和L4级自动驾驶的公司之一。
比如,2021年,Momenta联合上汽集团、享道出行部署的享道Robotaxi服务。此外,该公司还与通用汽车中国团队合作,从去年开始部署高级别(L4级)自动驾驶车辆的路测。
此外,就是类似知行科技、毫末智行、MINIEYE、Maxieye、易航智能等侧重于前装量产,并以渐进式方案为主的供应商。这批企业,在过去几年时间,也陆续拿到了国内部分品牌的量产项目,并开始交付。
其中,知行科技(极氪)、毫末智行(长城)等少数供应商完成了NOA项目的落地。再加上华为、Momenta、大疆车载以及上述几家L4级自动驾驶公司(不含车企自研),构成当下中国高阶智驾市场的主力。
市场数据的变化,也在验证产业逻辑的转变。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ADAS交付1238.06万辆,其中,L2级及以上标配交付同比增长36.97%,而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市场则同比大增189.02%。
进入2024年,标配NOA新车交付量同比增长201.42%,增速继续保持上行态势。相比而言,L2(不含NOA)的前装搭载率同比仅提升约5个百分点,增速甚至落后于新车销量。
尤其是Mobileye、地平线两家「芯片+感知」方案提供商的夹击,主打前视一体机的Tier1,业务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而选择其他芯片方案,则需要投入研发布局感知,短期分摊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事实上,大部分智驾系统供应商则是从早期对标Mobileye开始,更多是做基础L2的降本替代业务。尤其是前几年汽车芯片短缺以及部分外资供应商变动,包括博世、Veoneer以及Mobileye的不少核心项目都被切换。
这些企业的业务逻辑,也非常简单:随着智驾普及,尤其是20万元以下车型更多基于成本考量,依然会围绕前视一体机、低阶行泊一体域控等高性价比方案做落地。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以2023年中国(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市场新车交付量分布来看,20万元及以下车型占比仍然高达60%。而相对应的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仅为24.75%,低于整体市场渗透率近7个百分点。
从车企分布来看,20万元及以下价位区间,丰田、比亚迪、本田、吉利、哈弗五个品牌的L2级辅助驾驶搭载量合计占比超过70%。电装、Mobileye、地平线是三家主要的核心感知方案供应商,后两家则是背后有数家Tier1做方案集成。
正如Mobileye所言,“系统的性能和成本,是决定最终谁能胜出的关键。”比如,基于软硬件的黑盒集成模式,帮助Tier1和主机厂降低研发成本(这其中,相对于规控来说,感知部分的巨大研发投入并不划算)。
而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目前,L2级辅助驾驶系统方案的毛利率不到20%,高毛利主要来自相关研发服务(比如,开发费用),但由于偏向项目型收入,规模偏小。
此外,不管是持续的研发投入(比如,不同计算平台的匹配、算法性能的优化提升等等),还是芯片采购、硬件代工等成本支持,大部分智驾供应商还处于持续亏损阶段。
以智驾科技为例,成立于2016年,早年以商用车预警及AEB为切入点,直到2021年开始小规模进入乘用车前装市场,为合创、哪吒等车型提供方案。
去年,该公司进入广汽供应链,为昊铂、埃安及传祺的改款及新车型提供低阶ADAS解决方案。不过,向上有广汽自研高阶,向下则受制于车企配置。
以埃安为例,最新上市的埃安S MAX车型,售价14.99-19.16万元,但ADiGO PILOT 2.0 智驾辅助系统,则仅有次顶配(16.99万起)及以上配置。而主打网约车市场的埃安S,更是连AEB都没有。
而作为广汽主打中高端市场的昊铂品牌,2023年的实际交付量仅5000辆出头,这对于供应商来说,压力陡增。「绝大部分情况下,供应商都要按照车企的要求提前铺货,但往往造成巨大的库存压力。」业内人士坦言。
这对于初创公司的资金流动性是巨大的风险。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智驾科技实现营收4253.49万元,净利润亏损1.85亿元;2023年上半年,营收仅为725.67万元,净利润亏损2113.27万元。
再加上摄像头模组及其他传感器已经是BOM成本价走量,对于智驾系统的初创公司来说,最后仅剩的软件算法,也很快将是白菜价。而岌岌可危的现金流,更是加剧资金链断裂风险。
相比而言,已经实现营收规模化的座舱系统方案商,则趁机杀入。不管是借助舱泊一体还是舱驾一体概念,趋向于集中化的电子架构正在打开新的窗口期。
今年,亿咖通正式对外发布软硬一体的智驾方案,从芯片、计算平台(域控)再到传感器。这家在2023年实现近50亿元营收的公司,同时也在强势布局舱驾一体赛道。
按照该公司的策略,灵活开放的合作模式,既可以是Tier2的模式,提供模组、底层软件、中间件等产品,也可以是Tier1模式,提供一整套模块化、平台化的全栈式解决方案。
而在自主品牌出海市场,由于传统外资Tier1具备先发的本地化优势和经验,对于寄希望于出海的中国本土智驾系统方案商尤其是L2级辅助驾驶等法规项级别来说,并不轻松。
比如,在博世看来,公司具备巨大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可以支持客户开拓海外市场。这包括全球研发制造经验、对海外市场的准入法规、评价测试体系以及行业标准的深度参与和理解。
数据显示,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在2023年已支持超过60多款自主品牌车型出海,并助力某主机厂两款车型在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以及安全辅助方面,顺利获得Euro NCAP 2023新规五星安全评级。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目前,基础L2、高阶NOA以及出海市场正在形成三大供应商市场阵营;基础L2是「有量无价」,高阶NOA比拼「感知与域控」,出海形势则更为复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