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圈内事
2024/04/03


©  Michael J.Crosbie
墓地在人类历史中作为重要仪式与纪念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强烈的情感寄托和对逝者的缅怀,是一个极具社会与文化意义的场所,凝聚着千年历史沉淀与信仰力量。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口与年龄结构变化,传统墓地、墓园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墓园未来的发展趋势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从建筑大师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到现代社会以可持续、环境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及社会观念多元化为导向,墓园空间的设计与形式正发生着创新与变革,今天和小编一起来看墓园发展之路。
作者|Kin
本栏目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

建筑大师的生死关怀
经典墓园设计 愿逝者安息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祭祖与扫墓的日子。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漫长岁月里,一个墓穴、一处石冢,皆成为鲜活生命走向死亡的最终安息之处。墓地、墓园作为传统纪念性景观,成为古老文化与信仰传承的重要载体。
无论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墓地是他们永远被后人悼念、缅怀的场所。因此,对于建筑师来说,能为逝者精心设计他们的人生归宿,并赋予其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社会属性,是一个心怀敬畏又充满治愈的过程,建筑大师设计的经典墓园,透露出他们对生死的关怀与反思。
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园
建筑师:Sigurd Lewerentz
© Ko Hon Chiu Vincent
著名瑞典建筑师Sigurd Lewerentz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诠释现代主义,简约图案的装饰感、传统与自然形态的素雅细节,同时强调现代主义的功能原则。1915年,他与Gunnar Asplund携手合作,创造了斯德哥尔摩的森林墓园Skogskyrkogården,融合了自然与建筑人文景观,保留完整的北欧森林群,让访客体验超越悲伤的精神空间感知。
森林墓园给人独特的宁静氛围,人们自由蜿蜒穿过森林的同时,也获取了慰藉,消除心中对死亡的恐惧与悲伤。
© Ko Hon Chiu Vincent
© OUR PLACE The World Heritage Collection
建筑师以不留痕迹之手法,保留自然原始风貌,将人们在森林墓园中的空间感知经验提升到精神性的层次上。
圣卡塔尔多公墓
建筑师:Aldo Rossi
普利兹克奖获得者Aldo Rossi,是一位意大利建筑师和设计师。他在建筑理论、绘画、设计以及产品设计领域均享有国际盛誉。圣卡塔尔多公墓(20世纪70年代)是其经典代表作之一。
© Laurian Ghinitoiu
圣卡塔尔多公墓位于建筑师切萨雷·科斯塔于1858至1876年设计的古墓园所在之地,场地上有大量手工雕刻的塑像和墓碑。阿尔多建造的公墓仿佛是穿过这些象征着“亡者居所”符号的路径。建筑师采用了类似于科斯塔公墓中使用的围墙来定义轴线,并据此将矩形划分成一系列的分区。
一排排肋骨状的建筑收拢汇聚于安放着公共坟墓的锥形构筑物 © Laurian Ghinitoiu
Image Courtesy of MoMA
布里昂家族墓园
建筑师:Carlo Scarpa
意大利现代理性主义建筑师Carlo Scarpa在建筑材料与构造,手工艺与历史文脉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独特表达。1968-1978年间,他受托设计了布里昂家族墓园。
© Mili Sánchez Azcona
布里昂家族墓园的装饰、细节、结构之美,充满象征意义,汇聚成诗一般的意境。建筑以混凝土为主角,通过不同元素强调符号语言。(上图)著名的双椭圆环(Vesica piscis)象征着布里昂夫妇的结合,它们既是该项目的象征,也是在建筑师其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特征。
冥想亭是一个混凝土结构的盒子,被分成两半,似乎悬浮在被水包围的平台上方 。
莲花塘 © Mili Sánchez Azcona
老龄化社会到来
生死观念正变得多元开放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墓地设计以及生死观念是否也在发生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香港超密集墓地 © Finbarr Fallon
© Finbarr Fallon
从整体背景来说,首先,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文明进步,人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变得更加多元、开放;其次,医疗保健条件日益优越,城市化发展带来家庭结构变化,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以我国为例,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4%,根据联合国制定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方面,老龄化社会对墓园行业的需求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传统墓园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如传统墓地的密集型设计、公墓占据大量土地面积、人们选择墓地时的预算及环境等种种因素,都在推动着该行业转变思路,面向未来进行设计和规划。
绿色生态公墓、现代审美观念、雕塑/绘画/景观的相互交融、科技手段的创新加入以及更多个性化与人文关怀功能,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正以实践行动为未来墓园发展寻求全新解决方案。
墓园设计新趋势及未来发展
致敬生命 热爱延续
垂直公墓
缓解墓园用地紧张
每年都有将近5500万人去世,活着的人数则是已故人的15倍。去世的人们可以安详休息的土地逐渐变得稀缺,如何更合理的安排生死共存的公共空间,成为设计师关注的问题之一。
咖啡山墓园是新加坡最大的墓地之一,十万故人长眠此处,而他们万万没想到,2015年时,新加坡政府宣布挖掘近4000个墓地,以便为新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空间,如此大费周章,也是不得已之举措。
不仅是新加坡,中国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到2023年底,有超过40万骨灰安置处的短缺。在住房困难与公墓土地短缺之间,需要人们在规划用地上做出艰难选择,做出更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规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垂直公墓设计成为有效缓解墓园用地紧张的措施之一。
普世纪念公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普世纪念公墓位于巴西桑托斯,是世界上最高的垂直公墓。公墓第三期工程已经达到32层(108米),可容纳超过25000个单元。
Arch Out Loud 还曾发起过一次垂直公墓建筑概念设计竞赛,设计场地就位于东京最繁华的歌舞伎町,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系 409 工作室团队获得头奖。

一等奖方案/龚奎毓,曾吴静霆,马之若,何伟立 图片来源于ArchDaily,致谢Arch Out Loud
一等奖方案通过气球作为骨灰容器这一反传统的建筑形象,将建筑的存在与人们的寄托直接相联系。在打破构筑物永恒性与冷漠感的同时,营造一个关于纪念与永恒的故事。
耶路撒冷地下公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耶路撒冷有座地下公墓,向地下纵深方向挖了足足50米深,里面容纳了2万余个墓位,恒温恒湿。山体经过开凿和挖掘,向下延伸出网状隧道,每条隧道长约1.6公里,形成公墓的主体结构。每条隧道空间又分成3层,每层有三或四排墓位。隧道之间有走廊相连。
疗愈场所

激发生命之美
传统墓园的悲伤、压抑氛围随着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已经成为尊重多样性与更具包容性的场所。人们对于生死观念正往多元化方向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建筑师也以独特的建筑语言,创立全新殡葬空间,多样化的项目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缅怀逝者,歌颂生命,为生者带来疗愈和慰藉。

安静、安全又亲密的空间,到访者在整个探访过程中,既追忆了逝者,也在平和氛围里感受了自身,同时激发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日本猪名川墓园 © Keiko Sasaoka
日本猪名川墓园 © Keiko Sasaoka
日本猪名川墓园由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设计,人们沿着花园缓坡进入建筑,安静质朴的房间为到访者带来纯粹的沉思空间。花园的光线为礼拜堂带来宁静氛围,人们跟随阳光和季节的变化,在这里获取疗愈。
韩国时安追思公园 © JongOh Kim 
韩国时安追思公园也是一处疗愈心灵的场所。当你居高临下鸟瞰项目,它像是一个完全被绿化覆盖的独特公园。履露斋建筑设计事务所为逝者创建出一套完整的社区和城市。到访者在这里缅怀逝者、反省自身,感受人生美好,让生活回归本真。
镰仓雪下教会墓园 © KOJI FUJII / TOREAL
日本镰仓雪下教会墓园如同一处静美的灵魂栖息地,呈水平漂浮姿态的巨大十字架以天空为背景,在阳光或月光的衬托下,为每一个到访者传布福音,感受天堂之光。它成为连接生者与逝者情感的重要场所,为“死亡”整个沉重的话题带来温暖的抚慰。
生态墓园

自然景观营造静谧安详
生态墓园是集建筑、景观、墓园为一体的墓园发展重要趋势。这既关乎老旧墓园的未来发展,更关乎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在公墓行业的贯彻与执行。

“人”本是天地万物的一份子,死亡本身亦是回归自然。最大程度利用自然资源,将墓园融入周边景观,视生命的告别为“自然的回归”。湖泊、森林、湿地、植被,既为逝者提供静谧安详氛围,也为到访者营造一处疗愈休憩的场所。新时代的墓园行业生态发展之路也是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之一。
伊魁特市政公墓,水畔是由弓头鲸颌骨打造的、拱形的仪式空间 © LEES+Associates
这是2018 ASLA 通用设计类荣誉奖项目,位于加拿大的伊魁特市政公墓:“它的简单与克制彰显了自身的宝贵价值。墓园展现了对先辈的尊重。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观,尽可能地减少干预就是最好的做法。”
伊魁特市政公墓,门闩处融入了因纽特人的符号 © LEES+Associates
设计公司LEES+Associates将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元素巧妙结合,突显北极景观的同时,最大程度挖掘本土自然所蕴含的极致美感。
石家庄井陉县安德生命纪念公园 ©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石家庄井陉县安德生命纪念公园,身处风景秀美的太行山东麓。设计公司小隐建筑充分营造墓园的人文景观氛围,让生者疗愈悲伤、逝者得以安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乐。
意大利Frisa公墓,折线砖墙“保护”墓园,一棵大橄榄种植在庭院里,庭院尽头呈现出完全开放的姿态,山谷与地平线尽收眼底。
© Beatriz Arcari
意大利的Frisa公墓,将建筑空间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西侧的折线砖墙“保护”公墓,中央庭院的尽头则是开放式景观平台,人们的视线在这里飘向远方的地平线,感悟着无限的自然与超越生命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疗愈功能的基础上,人们也日益放开世俗观念,以美国华盛顿特区国会公墓为例,该公墓已开放包括瑜伽、品酒、露天电影院、导游导览漫步等众多休闲活动。据组织者介绍,他们的活动每年可吸引约45000人参加。
节能墓园
新材料助力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重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墓园的节能设计也值得建筑师关注。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材料、设备,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降低碳排放。

中国台湾CHINPAOSAN公墓 lmage Courtesy of Steven Holl Architects
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为中国台湾设计的CHINPAOSAN公墓,以一系列交错的几何球体创造出让人惊叹的空间。相交的球体嵌在矩形浅水之上,与远海的地平线遥相呼应。值得关注的是,水面下排布了光伏电池,通过光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预计未来将满足建筑60%以上的电能需求,不仅如此,因为设备上方水层起到冷却效果,设备的发电效率又得到了20%的提高。
科技智能化墓园
从新型表达到虚拟服务
科技智能手段加入墓园行业,超越了人们对物理空间的需求,如果说网页版殡葬时代是1.0版本;那么电子屏用于上传照片和视频,或撰写纪念文章则是2.0版本;现在全息墓园以数字方式创建出纪念空间,则是3.0版本。
全息数字纪念让人们在墓地之外的空间,以非物理基础设施的方式悼念逝者。人们可以借助该技术作为载体,保存家中长者的故事、资料以及关键内容,如果再加上现在的AR、VR技术,则可以再现逝者音容,超越生死界线。
电子数字墓位,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年,北京在太子峪陵园、福田公墓、外侨公墓、温泉墓园、通惠陵园推出数字科技殡葬试点,电子数字墓位的设立,社会反响很好,每个数字墓位上都有一块电子屏,也引入了AR、VR技术,可以与家属互动。
二维码墓碑,图片来源于网络 
受制于墓碑的面积,碑文的内容毕竟有限,往往不能详尽地表述逝者的生平,通过二维码技术,能延伸阅读更多的内容。
澳大利亚悉尼阿卡迪亚追思园  lmage Courtesy of CHROFI
澳大利亚悉尼的阿卡迪亚追思园是一片没有墓碑的天然墓地,隐身于田园诗一般的原始林地,人们将通过GPS技术找到亲人和爱人的安息点。此外,整个墓地的设备都可以不连电网,自给自足。
图片来源于https://press.opera.com/
元宇宙的出现,也对殡葬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Opera GX 于2021年时就在元宇宙中开设墓地,称为"玩家墓地"(Gamer Graveyard),让玩家可以在线创建数字墓碑来缅怀他们的游戏同伴或纪念他们的头像。
结语
© geomnimappros
生死并非对立的存在,村上春树说“死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爱因斯坦在好友米歇尔·贝索去世后,给朋友的家人写去信件:“现在贝索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
几个世纪以来,墓地的象征意义与空间形式,都响应着其特定时代的需求。时至今日,传统旧墓地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发生改变,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的变化,令建筑师们不断探索与创造全新墓园空间或形式。更多空间被建设为绿色生态园地,并加入疗愈、社会互动、休闲的功能,而更多形式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大家不再拘泥于物理形式的悼念与追思,云祭扫成为更加低碳与文明的选择。
形式变了,情意不变。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发文编辑|Gogh
专栏/审核|Heloise
审核编辑 | 冰晔 Heloise
Reference
https://www.gooood.cn/gooood-archive-all-about-death-projects.htm
https://www.archdaily.cn/cn/890446/ad-jing-dian-yi-gua-la-da-mu-yuan-en-rui-ke-star-mi-la-lai-si
https://www.archdaily.cn/cn/1004021/jian-zhu-jing-dian-sheng-qia-ta-er-duo-gong-mu-a-er-duo-star-luo-xi?ad_campaign=normal-tag
https://www.gooood.cn/chinpaosan-necropolis.htm
https://www.archdaily.cn/cn/991931/xun-zhao-jian-zhu-bei-hou-de-gu-shi-qia-luo-star-si-qia-pa-carlo-scarpa-de-bu-li-ang-jia-zu-mu-yuan?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924187/she-ying-zuo-pin-si-wang-jing-guan-xiang-gang-chao-mi-ji-chui-zhi-mu-di-finbarr-fallon?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958161/guan-yu-ren-lei-li-shi-yu-she-hui-mu-di-neng-xiang-wo-men-chuan-di-shi-yao?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946619/sheng-si-jie-wu-li-zu-zhi-di-ya-zhou-mai-zang-zhi-di-de-wei-la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798397/dong-jing-chui-zhi-gong-mu-jian-zhu-gai-nian-she-ji-jing-sai-gong-bu-huo-jiang-ming-dan?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gooood.cn/inagawa-cemetery-chapel-and-visitor-centre-by-david-chipperfield-architects.htm
https://www.archdaily.cn/cn/906666/han-guo-shi-an-zhui-si-gong-yuan-iroje-architects-and-planners?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archdaily.cn/cn/994788/lian-cang-xue-xia-jiao-tang-mu-di-takeshi-hosaka-architects?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gooood.cn/2018-asla-general-design-award-of-honor-iqaluit-municipal-cemetery-by-lees-associates.htm
https://www.archdaily.cn/cn/1004379/shi-jia-zhuang-an-de-sheng-ming-ji-nian-gong-yuan-star-yun-jing-xiao-yin-jian-zhu?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gooood.cn/chinpaosan-necropolis.htm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9714706
https://www.archdaily.cn/cn/788478/xi-ni-lin-jian-jiang-chu-xian-zuo-mei-you-mu-bei-de-gong-mu?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