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格兰康希通信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希通信”)于2022年12月21日申报科创板,2023年8月8日获得证监会核准发行的批文,不日将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康希通信是一家专业的射频前端芯片设计企业,主要经营模式为国际集成电路行业通行的 Fabless 模式,即只从事集成电路研发与销售、无晶圆厂生产制造模式。
公司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集成电路的设计业务,晶圆制造、封装和测试等环节分别委托予晶圆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代工完成。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晶圆制造商为稳懋、三安集成等,公司主要封测代工厂商为华天科技、长电科技、嘉盛半导体等。
公司主要产品及报告期内的经营情况如下:
400多倍的发行市盈率?
发行人当时在招股书内披露预计募集7.82亿元,其中2.7亿元用来补流,其余用在项目上:
按照目前确定的发行价10.50元来看,公司预计募集6.6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集6.00亿元,比初步的设想已经是减少蛮多了,就是不知道发行人募集资金削减,是监管机构要求的,还是纯粹的市场估值水平就是这些了:
不过发行人发行后总股本有4.24亿股,据此,可以估算出发行人发行后的市值约为44亿元:
看着发行人定的10.5元的发行价也不高啊,那么标题中提及的这400多倍的离谱的市盈率咋来的呢?
因为发行人股本比较大,但是盈利目前只有2,000万元,所以其发行前每股收益只有0.03元,也正因发行人每股收益比较低,但是根据询价发行人又询来了10元左右的价格,所以发行人才有了这么个发行市盈率:
发行人据此分了两个指标论证其估值的合理性,市盈率和市销率,并将上述指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进行了对比
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市盈率平均值高达739倍,但是吧,说实话,这个平均数本身也没多少参考性。在四家可比公司有两家是亏损无法计算市盈率的情况下,只平均两家,那平均值肯定受一些极端值的影响比较大:
发行人也说了,市销率指标比较起来还是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的,况且盈利比较弱的公司,采用市盈率的估值指标也确实会有点偏差吧,毕竟发行人此次定价也是经过询价机构询价的,至于后面募集资金之后企业后续发展会怎样,我们把时间线放长,后面再看了。
希望公司未来有个好的发展吧。至于股价嘛,笔者感觉,按照二级市场的尿性,10块钱发行,二级市场估计会爆炒、飙升吧
诺康达被收购?
11月6日,上市公司科源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1月3日与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康达”)部分股东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公司以自有资金1.8亿元购买王春鹏、陈鹏、山东豪迈、北京兴星、国科启航、青岛从容、宁波万乘持有的诺康达12%股份。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科源制药将成为诺康达第二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科源制药于今年4月4日登陆创业板,至今仅七个月的时间。而作为本次交易标的的诺康达在2022年6月就曾在创业板提交IPO申请,不久前刚刚遭到否决
7月20日,深交所官网披露,上市委审议认为诺康达不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对诺康达的上市申请予以终止审核
关于诺康达这家公司,笔者此前曾做过分析,具体可见:
诺康达登陆资本市场的想法酝酿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除了前面提及的登陆资本市场被否决掉,此前早在2019年4月,正值科创板开板不久,诺康达就向科创板递交了招股书,同年7月,公司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2022年6月,诺康达再次转投创业板,不曾想再次以失败告终。
此次诺康达部分股东转让股权,也是成全了一些股东退出的需求吧。
只不过科源制药动用1.8亿元购买了诺康达847万股股票,折合每股价格21元,可能和当时诺康达寻求上市时的心里价位肯定还是有点差距的:
从此次股权转让文件中披露的诺康达的后市业绩来看,似乎诺康达2023年的业绩看着还不错,就是营收规模确实是小了点:
至于监管机构有没有错杀诺康达,诺康达被否决IPO到底冤不冤,笔者也说不出来
在这里我们多提一句,科源制药和诺康达都是中信建投的客户,其中前者是今年4月份登陆的资本市场:
至于此次科源制药入股诺康达,是不是建投从中撮合的,我们就无从得知了,但是这么入股,倒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厚上市公司的业绩吧,希望这是一次强强联合吧。
总结
全部注册制以来不少公司一跃成为上市公司,很多股东的身价必然也是水涨船高,今天我们对比的两家命运迥异的公司,一家选对了板块、做的方向想必也得到监管认可了,虽然公司业绩没那么好,但是监管相信它未来能有可为,就给了批文、同意上市了。
而诺康达,最终还是没能得到监管的认可,所以短期内该公司部分股东寻求了另一种途径将该公司股票抛售、变现了,至于未来诺康达还会不会继续冲击IPO,笔者不得而知。至于诺康达有没有被冤枉,笔者就更不得而知了。
反正笔者确定的一点是,即便是很多成功跃升了上市公司的企业,上市后就暴雷、就业绩变脸的情况也是不胜枚举
不多说了,希望两家公司未来都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吧。
往期文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投行实务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