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温馨提示,今日推送三篇文章,此为第一篇。
今年全面注册之后,上交所于2月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实施办法(试行)(2023年修订)》。
新规内规定可参与证券出借的证券类型如下:
但上述规定在实践中却成了战略投资者通过高利率借出券,融券做空者高位砸盘,最后中小投资者买单的现实。转融通确实是合乎新规的,但是这一行为本质上却让限售股转为了非限售股,改变了股票的流通属性,相当于用灰色地带增加了上市公司可流通的股票数。
同益中股东被质疑转融通违规
今天要说的北京同益中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722,以下简称“同益中”)就是近期因为转融通业务被热议的一只股票。
同益中是由安信证券和华泰联合两家券商联合保荐于2021年10月19日登陆科创板的股票:
说起来,这还是一只央企控股的公司,公司上市以来的业绩情况也表现的相当强势:
然而近期这浓眉大眼的央企在股吧内被热议,起因是近期公司股价一直在下跌,然后投资者发现在2023年中报内,公司原本的两个限售股东消失在大股东名单内,但是在2023年三季报内又离奇出现了:
这样离奇的消失、出现,再加上公司股价的持续下跌,自然引起投资者对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存在通过转融通砸盘的质疑。
这也让10月19日就已经解限售的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于20日紧急出具《关于股东自愿承诺不减持公司股份的公告》:
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违规了?
同益中登陆科创板时的发行价是4.51元/股,其上市以来的股价走势情况如下:
安信证券和华泰联合证券作为联合保荐机构,按照科创板规则,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都要进行战略配售的,两家投资机构战略配售情况具体如下:
因为是券商的直投机构跟投的股票,所以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的持仓成本都是4.51元
以下为各年定期报告内公司前十名股东情况:

如上,在2022年中期报告内,原本在前十大股东的安信投资已经消失不见。笔者无从查询到安信投资具体出借股份的时间,不过2022年7月以后的一段时间公司股价有明显下跌趋势,不知道的这是不是巧合:
到了2022年年报中,安信投资又回到了前十名股东名单内:
其实上述时间段不咋明显,比较明显的是公司2023年半年报和三季报之间的一段,半年报时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都消失在前十大股东内,三季报时又出现了,上述时间段正是被投资者广泛热议的时间段:
按照两个报告的财务截止时点,也就是说有可能在6月30日之前至9月30日之间,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将其所持有的股票通过转融通的方式出借了,而这段时间正好公司股价有一波明显的下跌趋势:
再来看一个数据可能更明显一点,就是进入2023年以来,同益中的融券余额真是指数级暴涨:
该状况一直持续到7月14日,而这段时间的股票走势分化也尤其明显:
只是笔者有一点相当不理解的是,公司融券余额在1月中旬就上升到1亿元的数量级了,但是1至2月这段时间,公司的股价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啊,这段时间融券借出的股东不都亏损掉了吗,不知道哪位读者可以帮忙解释下这一点。
还是说,本身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的持仓成本反正也就4.5元左右,这个股价本身盈利就相当不错了,不必在乎短时间内账面盈亏波动呢?
总结
不过从上面分析,总的来说,转融通出借股票应该是真有其事。
但是,即便这是真的,你能喷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吗,没有道理吧。资本都是逐利的,而且根据前面笔者分析的规则,这都是在合乎规则范围内做的操作。你能怎么办呢?
近日,监管机构对于股市上的各种传闻也是回应的很及时,但是融券的金额就是这么高、大盘就是这样,能有啥办法?大仙,时代变了啊。
所以笔者就在想,此前做的关于科创板跟投盈亏情况的分析,具体可见:
实际收益可能根本不只是这些,比如上述提及的安信投资和华泰创新投资,同益中IPO发行价为4.51元,截至10月16日,同益中的股价为14.8元/股,投资回报率228%,假设两家战投机构全部卖出的话,理论上账面分别浮盈2889万元。至于说限售期内,两家投资公司出借股票获得的收益,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通过转融通赚取的收益,根本不在上述文章统计范围内。
只能说二级市场的玩法太过花哨了,我等一级市场从业之人有时候真是自愧不如啊。
一家之言,贻笑大方笔者毕竟不是二级市场的,说的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指正。
温馨提示,今日推送三篇文章,这是第一篇,第二篇再聊一下浙江国祥,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往期文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投行实务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