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湖南晶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讯光电”)于2023年6月26日申报深主板IPO,然而在2月26日晶讯光电撤回了IPO申请材料,在审时间仅仅8个月,都尚未被推动到上市委审议阶段:
公司专业从事液晶显示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单色液晶显示屏、单色液晶显示模组、彩色液晶显示模组,并积极向电容式触摸屏、触控显示模组、显示控制一体化智慧屏等,这领域咋说呢,竞争是很激烈啊。
报告期内,公司财务状况如下:
熟悉的稳步增长的扣非利润,不过伴随的是晶讯光电报告期内年年不间断地现金分红,当然我们只了解了该公司这几年的数据,也不知道报告期外的年度,公司是不是也这么勤勤恳恳的回报股东。
熟悉本公众号的读者可能有印象,笔者此前分析过一些报告期内存在大额现金分红,被监管机构问询有体外资金循环的案例,具体可见:
晶讯光电也被问及了该问题,毕竟这也是监管问询的常规思路,不过罕见的一点是监管结合了资金流水问题要求保荐机构出具专项说明:
在一反的时候就要求保荐机构提交这样的专项核查报告,看来监管机构对于晶讯光电的年年分红还是存在不小疑虑的。
当然,这专项核查报告不属于披露内容,所以我们也无从了解到该问题回复的细节,不过监管机构连续两轮问及了晶讯光电的收入、成本和毛利率问题,肯定还是想多了解下公司这两端的财务数据的完整性。
监管机构对此有所怀疑,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报告期内公司第一大供应商长信科技曾经是公司的关联方,实控人曾在其中任职董事。
在总体的采购问题中,监管机构要求公司说明采购价格的公允性:
为此公司选取报告期内偏光片、IC、液晶和TFT 玻璃采购占比较高的规格型号对比其平均采购价格和对应供应商对其所有客户报价范围,对比情况如下:
而且公司还对比了向长信科技采购价格与其他供应商价格情况:
发行人对此解释如下:由上表“公司向长信科技采购价格”与“其他供应商销售价格范围”比较可知, 同一规格型号下,公司向长信采购的价格大部分处于其他供应商销售价格范围内,说明公司向长信科技采购主要型号的价格与其他供应商不存在显著差异。存在上述少量型号公司采购价格低于其他供应商销售价格范围的情形,主要系其他供应商该等型号产品均采用进口玻璃基材,而长信科技主要采用国产玻璃基材,导致其他供应商价格偏高。
但是有一点,笔者注意到的是,公司向长信科技的采购价格基本都位于采购价格区间的最低点附近,这一细节公司并未解释,到底是由于原材料品种所致,还是说长信科技确实是在采购价格范围内给予了晶讯光电最大的优惠。
再回到现金分红这一焦点上来,现金分红问题在公司募集资金问询中也被提及了,毕竟对于大多数拟IPO企业来说,一边是大额现金分红一边是募集资金的补充流动资金的操作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为此,监管机构专门问及了公司分红加补流的原因和必要性。
此外,公司董事、总经理超高的薪酬水平也是很让媒体关注的,毕竟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可没有哪家的高管拿了这么多薪酬,不过这一点属于公司自愿,至于有没有其他隐性安排,笔者就说不好了:
总结
其实再看看晶讯光电这家公司的案例,聊到这里我们也想说一下的就是,有一点投资者在阅读招股书等文件时是很难了解到的就是管理层的诚信度。管理层或者说原始股东推动公司上市的目的到底是来做强做大企业的,还是怀着其他小九九,甚至说是来卖企业的,这一点,投资者仅仅通过招股书了解不到的。甚至审核机构通过审核也了解不出来,恐怕只有在项目现场待了1年甚至两年的项目组成员心里才能大概猜到企业老板的为人。
而这一点,正是要企业上市后才会慢慢了解清楚的一个问题。
还有包括我们前一篇文章提及的,科创板审核进展太快,很多企业在会时间就8个月,什么概念,就是说很多拟IPO企业甚至可能就用准备3年报告期的数据外加补一个半年报,就可以成功上市了,那数据调控、操纵报表数字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
而且审核进展太快,监管机构可能就看到了企业所处产业周期的最辉煌的时候,那这些拟IPO企业在行业最低谷的时候到底差到什么地步呢,监管机构知道吗,是不是只有上市后才知道了,而且由于允许超募的存在,很多企业在业绩最好的时候发行,实际募集的资金远超当时计划的募集资金额,多余的真的有效帮助到企业去发展主营业务了吗,恐怕不会吧。
不过笔者也不是说就要企业排队好几年才上市,毕竟就目前这核查工作量、监管机构的底稿要求什么的,要是让一个企业被审核个5、6年,那不说中介机构会不会干的疲了,甚至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都有可能把项目干亏损了。而且就这年年发函、访谈、核查流水、出具说明等要求,估计把一些拟IPO企业自己也拖垮了。
至于怎么把握这个度,就看监管机构自己了,毕竟绝大多数IPO企业肯定都是趁着产业周期最向上走的时候选择IPO的。当然监管机构自己此前也提了,上市后会继续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同行业数据对比、年报审阅等手段核查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什么时候通过重罚让发行人、原始股东不再敢通过实施造假、怂恿造假的方式闯关IPO,那可能就达到目的了。
还有就是,此前笔者还提及过一种观点:什么时候IPO海量供应到新股难发、需要承销商卖力推销找投资者才能销售出去,那说明注册制的效果达到了。因为那时候保荐机构基于容易销售的考虑会倾向于推荐更优质的标的上市。当然这要基于投资者在打新时必须有所选择、不要无脑打新,不过就目前来看虽然我们已经发了不少新股了,一直就没出现那种情况,倒是新股供应的多了,把二级市场拖垮了一些。
哎,没办法,还是大家都认为大多数新股股价都会先来一波上涨,属于无风险套利的环节,不买白不买,然后等上市第一天或前几天涨过之后,迎来的就是绵绵无尽的股价下跌的过程,说白了经过上市后爆炒的股票想再走出一波行情,需要的是企业良好的业绩预期,但是很多股票上市即巅峰的业绩现状也让二级市场的接盘者叫苦连天,这问题难解。
往期文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投行实务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