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读书部
编辑 | 李建云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
责编 | 扎恩哈尔•阿黑哈提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生
嘉宾介绍
郑丹妮,女,美国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法学硕士,中山大学法学学士。社会企业“缔璞”创始人、缔璞法律奖学金发起人,旗下运营知名法律职业生涯教育平台“D调魔法学园”,笔名D调魔法师,曾主持“哈佛法律人”职业发展系列公益访谈。先后任职于知名外所、内所,在法院、英美律所、券商、世界银行均有实务经历。


现任哈佛华南校友会副会长、哈佛女性校友网络深圳负责人,曾任哈佛中国学联校友关系与职业发展Co-Chair、哈佛中国法学会法学硕士学生代表。曾撰写关于社会企业律师事务所的首篇论文(陈列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参与起草首份《影响力投资条款指南》(载列于非营利组织Toniic官网),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含CSSCI期刊),曾四度荣获国家奖学金,入选教育部《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曾获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中文)荷兰海牙决赛团体冠军、校级大学生年度人物、社企青年U35等多项荣誉。
实录节选
主持人 魏前承:
丹妮老师您好!我们其实都很想知道,您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去写这样一本书的?


郑丹妮老师:初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源于我自己的好奇心,希望能够探索法律职业的各种可能性
,看看法律人有哪些可供选择的空间和机会;另
一方面是出于一种帮助后来人的心态。
我本科在广州的中山大学求学,大三曾有机会到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交换,后来又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个人经历,我发现至少在法学专业领域,北京和上海的学术资源、职业发展机会均远远多于其他地域,这也极大地打开了我的视野。我意识到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地域造成了视野或机会上的限制;针对同样资质的学生,如果置于北京或上海,很可能有不一样的发展空间。作为探路者,我也希望回过头来帮助那些跟我的处境有些相似的年轻法律人。这一类人比较有上进心,但可能因为家境一般,或高考没发挥好,或因为高考填报志愿时基于信息差而在一个资源相对劣势的地域求学——这就是我们最想要帮助的一类人的画像,也是我于2015年创立“D调魔法学园”的初衷。
这本书的初衷也是与这一背景直接挂钩的。
我们希望能够呈现相对系统性的、全景式的、一站式的介绍法律职业各种可能性的一本书,汇聚来自业内资深前辈及在校生的力量,为大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引导。

主持人 魏前承:
我觉得这本书是能够起到这样的引导作用的。这本书从立项到出版花了四年多时间,这四年里其实整个世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巨大的变化环境下,您认为这本书能给法学生的具体指引是什么?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下,哪些因素是变的,哪些因素又是不变的?


郑丹妮老师:我觉得“变与不变”的问题非常明显地反映在改稿过程中。
我们向北大出版社提交初稿的时间点是2022年6月初。那次是在书稿动工两年多之后,汇集共创团队全部成员的力量,把所有的数据都更新了一遍,工作量很大。后来,出版社的三审三校流程花了一年多时间,直到2023年8月初才将清样稿及修改意见稿反馈给我们。到那个时间点,我们觉得除了部分数据的必要更新之外,
其实整个法律职业选择的大方向、大格局是没有变化的,但对于出版物而言,时间上的信息差的瑕疵肯定是难以避免的,毕竟市场薪资等数据也在不断更新。
作为法科生,大家还是可以往这本书目录所列的四个大方向去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当然,这些方向里又会细分成各种各样的小方向。我们本来在招贤令里是有列出更多的行业的,可实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公益老师,所以不得不忍痛割爱,但还是选取了我们觉得相对稳定的四个大方向来重点剖析。
如果大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尚处在迷茫期,或者处于从各种繁杂信息中理清头绪的阶段,我觉得不妨先从这本书入手,先读一遍,然后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一步检索最新资讯,这样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平衡。

主持人 魏前承:
谢谢老师。有很多听众读者都是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肯定也在做很多探索。在有限的时间里,您觉得他们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或兴趣爱好,或一些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呢?


郑丹妮老师:我特别鼓励大家多尝试不同的实习。在校时光真的非常宝贵,这提供了低成本试错的机会。
这也是在境内读硕士相较于直接出国读书的一大优势。
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我在书中有介绍一些价值排序和性格测试的方法。我自己最推荐的是书中介绍的密友对比法及个人陈述法。
密友对比法是指邀请自己比较密切的、对自己相当了解的那个人(最好是同龄人)来帮忙解析自己的特质,并与自己的分析进行对比,从而挖掘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归纳出自己合适的行业或职业。
个人陈述法是申请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获益比较多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不希望将自己的宝贵一生活成跟别人一样的样子。这一方式是指通过回顾自己过往的点点滴滴,尝试把它们串起来,从而归纳出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主线,串成了现在的你以及揭示了你未来怎样的走向,以及你希望的未来是怎样的。我会鼓励大家把自己异于其他人的特质或事情坚持下去。做完这一遍梳理之后,你可能就会知道什么对你才是更重要、更有吸引力、更能让你保持长期热情的。
你可以优先去做这些尝试,去验证是不是符合你最初的认知。
如果验证结果显示有偏差,你可以再调整尝试方向;如果律所路径中也有进一步针对行业或业务类型进行划分,你可以先确定律所这一大方向是否适合自己,若适合,再进一步探索具体细分方向。


主持人 魏前承:
谢谢老师,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特别管用,大家也可以来试一下。我们刚才提到了一些变和不变的东西,尤其是从去年开始,随着GPT的出现,一种新的应用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甚至发展到了只需要将论文、案例投喂给GPT,它十分钟就能读完可能我们需要一年的时间去读完的东西,然后给出一个结论的程度。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迷茫,那法科生所坚持努力的意义又在哪里?您如何看待这一种趋势的出现?人工智能会对法科生构成一种冲击或挑战吗?


郑丹妮老师:我觉得人工智能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
但是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在短期内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冲击,至少在短期内人工智能应该仍然是人类的好帮手的角色。
以律师行业为例,律师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在于与人的沟通。律师要关注客户话语背后真正全盘的商业诉求,也要关注情绪价值,这些是GPT无法做到的一些事情。当然,在案例检索、法律研究等方面,我相信很快就可以有技术上的突破,从而快捷地获得更加精确的数据或分析,这些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冲击。所以,即将或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法律人真的需要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在不久的将来,雇主可能不太需要过多的初级律师,而会更加希望招聘可以直接上手的熟练工。
建议大家提早熟悉科技工具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关注这方面的趋势,
并提早积累实务经历,这样在求职时,至少能让雇主觉得你不是一个那么学生气的求职者,而是一个相对稳重的、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


主持人 魏前承:
刚刚特别提到两个词,一个是稳重,一个是有社会经验。但对于应届生来说,这个要求其实挺高的。您也提及,在校生应该尽早地去实习。我也给我的一些学弟学妹们分享过,就是多做实习。但很多学生会觉得三个月至六个月的实习中,可能做的更多的还是一些比较边缘、基础性或重复性、枯燥乏味的事,很难真的学到什么东西,也很难真的有所提升。那为什么不拿这个时间在学校好好地读几本书,或参加一些比赛呢?它们之间应该如何取舍?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郑丹妮老师:我个人觉得学生的本分一定是学习。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绩点是很多在校生求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如果你在应付自己的主业(学习)的过程中都感觉相对吃力或困难,我会建议优先把主业先做好
,因为这是人生中最难得的时间段,你有最旺盛的精力,最好的记忆力、消化力,以及最完整的学习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其次,对于竞赛、征文等,D调平常也会鼓励大家去参加,也会倾向于在平台上发布面向全国所有法学生都能够接触的这些机会。但我认为
,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对于比赛、征文等,你可以用100%甚至120%的精力去集中用力、努力做到最好,不给自己留遗憾,我觉得这就足够了。哪怕最后你没有拿到特别好的名次,我觉得很多时候是重在过程,因为结果可能确实会存在一些运气因素。你也可以好好取舍自己的学生工作,这也会给自己省出来一些时间去做一些实习、实务方面的探索。

主持人 魏前承:
对,谢谢老师,我觉得这其实已经给了一套比较系统性的打法了。我自己也概括了一下,您说的权衡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做减法的策略。尤其是在我们现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哪些是我们应该去全力做的,哪些可以不用,不能就是既要又要。毕竟人的精力本质上还是有限的,就应该集中耕耘自己想要的一些事,然后为之努力。我看参加读书会的也有刚入学没多久的大一大二的学生,您觉得对他们来说,他们现在最应该就是去关注什么,应该去准备什么?


郑丹妮老师:
像我刚才说的,学习一定是学生的本分,是第一要务。所以
对于大一、大二学生而言,现在最应该做的一定是打好基本功
,以及接受通识学习。你不仅要学法学的知识,最好再懂一些财会方面的知识,我觉得真的会非常有帮助。
我们当时很流行在司法考试之余额外考CPA,回首来看,我认为确实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另外,如果大家对IT、传媒等感兴趣,完全可以通过旁听、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方式去探索。此外,
要有技巧地去紧跟时事热点,让自己所学的知识真的能够与实务接轨;可以多看看律所的实务文章,观察最前沿的法律人在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关注的是什么,分析这些实务问题与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相结合。

主持人 魏前承:
谢谢老师。在现阶段律所大降薪的浪潮下,很多红圈所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现在有不少学生都想着考公务员,不想走律所或法务的路径,这个选择倾向肯定是跟经济环境有关系的,因为人的选择总是趋利避害的。您怎么看待大家这种选择的变化呢?以及对于那些真的很想走律师这条职业道路的同学,您有什么建议呢?


郑丹妮老师:
这个问题也是我近期经常被问到的。
我建议大家优先按照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及长期的规划,来倒推自己现在的路径,不能只看起薪。


现在律所起薪可能是在一两万或两三万这个区间,二三线城市可能是在几千块的这个区间。跟之前相比,头部律所在起薪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了,但是你要评估长远的上升空间。虽然有不少律所面临着降薪或冻薪的局面,但好的律所或团队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的起步平台。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想想自己五年后、十年后更长远的这个时间点想看到的自己的模样,然后再倒推。


大家都知道,公务员系统或体制内比较稳定,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与自由市场相比,体制内的人“用脚投票”的意愿或能力会极大地降低。不过,如果你能通过选调生等路径在公务员系统里一开始就能够去到比较高的或相对有技术含量的平台,或者家里本身就有政治资源,并且这一路径也符合你的个性的话,我觉得也是挺好的选择。我的同龄人在公务员系统里也有一些已顺利完成员额制考试,成为法官、检察官,现在也都是稳扎稳打、一步步地做上来了。


对于法务合规,如果能够去到一个相对大的平台,当然也可以考虑一开始就过去。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法务合规倾向于招有工作经验的律师,所以,如果你能先积累至少三五年的律所工作经验,再转法务合规可能会相对有竞争力一些。但是,反向的路径就会更困难一点。因为从法务合规再跳回律所的话,工作年限是一定会大打折扣的。


总体而言,律师的晋升通道还是相对畅通的;你能够依靠工作经验的积累、执业年限的积累或者创收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律所合伙人。相较而言,公务员的晋升可能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法务合规通常也要熬很多年才能够晋升到GC(法务总监),但一家公司里那么多法律人中只有一位GC,可能GC也未必是公司的VP(副总裁),同样处于中后台的位置。但公务员、法务合规的路径也会相对适合求稳、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这一类人。
我觉得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求也会变化,还是要结合自身的需求来取舍并适时调整。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读书会完整内容

密码:FB5H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