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顽石”的第 458 篇文章
俄罗斯,萧索的冬季,阳光斜射进废弃厂房。
凋零的芦苇,靠岸的巨轮,沉默的贝加尔湖。

一个俄罗斯老头站在空荡的广场上,弹着吉他,唱起了《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
俄罗斯大叔弹唱《杀死那个石家庄人》|bilibili@俄罗斯指弹大叔Igor
前阵子,我在b站上刷到了这样一条视频,网友们也都感慨不已。
这一刻,仿佛重工业城与重工业国产生了共鸣
华北平原与前苏联跨越冰雪覆盖的国境线,发出了深切、悲怆的共鸣。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这首歌的精神内核,在中俄两国人民身上具有普适性。
俄罗斯大叔的翻唱视频无论是取景、拍摄角度还是俄语填词,都精准切中了姬赓的歌词中所表达的意象:
熟悉的生活骤然消失,对未来的茫然与无所适从。
当俄罗斯大叔的吉他声响起,俄语歌词从口中缓缓流出。
他这样唱道:我的归处又在何方?
将隐晦埋藏在歌词中的疑问直抒胸意,如同利刃般划破昏暗的天空,光芒洒落在阴霾下平静的湖面。
俄罗斯大叔的身影落寞又寂寥,那是一代人的隐痛。
自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发行以来,网络上流传着翻唱、二创、混剪视频层出不穷;
任谁都能信手拈来一句: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听过朋克版、后摇版甚至是核版等众多版本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纵然是好听的,但总觉得少了点灵魂。
人民商场、药厂、华北平原,万青的灵感来源始终绕不开被浓烟与雾霾笼罩的华北大地。‍‍‍‍‍‍
卢广|摄影
这些代表意象在俄罗斯大叔的心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回不去的列宁格勒、不再唱响的《牢不可破的联盟》、无法飘扬的镰刀锤子旗。
没有华丽的灯光舞美,更没有花里胡哨的效果器;
一人,一把吉他,忆往昔峥嵘岁月。
共和国长子、华北平原、苏联,不同的经纬度却有过相似的阵痛;
挣扎、落寞、无奈,而后释然。
唱着唱着,俄罗斯大叔哭了;网友们发现,自己也早已泪流满面。
因为这首歌唱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也是一代人的生命写照。
时代裹挟下,人就像小石头一样被打磨。
以为人生是走完的,其实,是滚完的。
姬赓在《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中写下: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
时间往回推三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对石家庄人来说是个萧索的年代。
国企改革,工厂倒下,大批工人失业。
山雨欲来风满楼,运行近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到了九十年代犹如一潭死水;
苟延残喘,一朝终于支离破碎。
端了半辈子的铁饭碗一夜倾塌,可背负着时代车轮的人们也只得前行。
人们就像维持机械运转的螺丝钉,吸了半辈子的工业尘埃;‍‍
突然有一天,赖以生存的机械被淘汰了,那螺丝钉该何去何从?
要么手足无措的进入社会锤炼拷打,要么就此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漫长的季节》|图源豆瓣
面对必然的改革,老工业化城市的没落,时代落下的灰像巨山一样压垮生活。‍‍‍‍‍‍‍‍‍‍‍‍‍‍
万青从这样的经历中汲取出的音乐,从中国移植到俄罗斯也相当适用。‍‍‍‍‍‍
因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同样经历剧变的,还有苏联。
苏联解体前夕,欧美流行文化在苏联土地上大行其道,随处可见模仿迪斯科音乐、摇滚乐的本土乐队。
来自西方文化的音乐风格成为苏联青年的生存堡垒,柳拜乐队却在苏俄文学的滋养下衍生出了新的流派——爱国主义摇滚诗歌。
‍‍‍‍
《美国佬你别装傻》MV|柳拜乐队
气候冷、地盘大、人烟稀少,苏联人骨子里便是忧郁的、严肃的;
手风琴、木吉他、俄国诗歌,是柳拜乐队音乐中的常见元素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
不掺杂迪斯科音乐所代表的西方享乐主义 ,反而有一种直面悲哀的达观。
《为了你,祖国母亲》|柳拜乐队
1991年,印着五星、镰刀、锤子的旗帜在克里姆林宫降下;
苏联这个名字从地图上被抹去,成了无数老布尔什维克沉默的回望。

曾经近乎偏执的发展重工虽让苏联死后还存余威,但轻、重工业如同跷跷板的两边难以平衡。
官僚集团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寡头,勾结外国侵吞国有资产。
寡头富得流油,百姓却吃不起饭,有些苏联老兵甚至要依靠变卖勋章生存。
卢布崩盘、通货膨胀,经济严重倒退,大量工厂破产、工人失业。
失业青年成了街上游手好闲的盲流,犯罪人数急剧增加,监狱人满为患。
苏联从一片废墟中崛起,又于一片废墟中倒塌。
余下一片萧条,百业凋敝的俄罗斯,与恐惧又迷茫的人们。
1992年,柳拜乐队发行了一张专辑:‍‍‍‍‍‍
专辑封面很有意思,老街巷子尽头,拉着手风琴的老头和老太太;
即便身处破旧的环境,依旧谈笑风生。
如同这张专辑的名字:谁说我们过得不好?
在专辑中,柳拜歇斯底里的歌声试图撕破凝重的空气,驱走笼罩在俄罗斯上空压抑的乌云一般。
‍‍‍‍
《来呀,弹唱吧》|柳拜乐队
来吧,来玩吧,别管冰冷的政客和沉重的历史了,弹弹七弦琴吧。
柳拜成长于乐观与悲观交织的年代,见证过苏联的辉煌与倾塌,所以他们达观。
达观,就能理解更深层次的悲哀。
无论是柳拜还是万青,他们的音乐都是在改革和时代洪流中留下的声音。
西伯利亚的雪夜漫漫难明,个人的悲喜被时代前进的轰鸣掩盖。
何以解忧?唯有音乐与伏特加。
那些辉煌的年代最终成为无法消融的坚冰,真实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荣光不再,而随着互联网越发繁荣,人们看到了太多从前无法接触到的混乱与痛苦。
被迫旁观、信息过载,最终延伸出颓丧的虚无主义与doomer音乐——东欧后朋。
头戴深色线帽、身着连帽衫、充血的眼睛,无时无刻叼着一根点燃的香烟,背景往往是年代久远的赫鲁晓夫楼前。
这个近年来在互联网上频繁出镜的经典形象,就是doomer。
如今,在b站上搜索“东欧后朋”,就会发现这个doomer形象常与二次元少女一同出现在后朋音乐的视频里。
虚无主义、doomer、东欧后朋、二次元、ACGN文化、梦核,这些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流行或复兴的亚文化看似毫无交集,但细究起来又有着相似的内核:
逃离现实。
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促使人们一猛子扎入虚拟的乌托邦世界。
无论是回到过去,还是去往未来,都好过现行生活下的明天。

《我想去二次元》|Ручной Рептилоид
在苏联,后朋出现在工业衰败严重的莫斯科;
在英国,后朋出现在二战后的工业废都曼彻斯特;
在中国,后朋则时常与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挂钩。
《钢的琴》|图源豆瓣
而在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的剧变并非与重工业相关,而是覆盖面更为广泛的经济危机与持续衰退。
房地产泡沫彻底破裂,GDP增长举步维艰,普通人也意识到生活如履薄冰,没有人再相信“努力就有回报”的陈词滥调。
于是,二次元作为一种廉价的娱乐方式,迅速填补了大量青年的空白时间。
贫穷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失落的信仰。
国家曾给过青年们虚拟的承诺,但所描绘的蓝海并不存在。
如今他们只能从虚拟世界中寻求虚拟的慰藉,哪怕只是得到虚假的认同感。
渴望被爱,渴望被治愈,渴望被救赎。
《孤独摇滚》|图源豆瓣
音乐、动画、各类文艺制品,形式本身并不重要,而是它们背后深藏的那种无害、美好、充满向往的普鲁斯特效应
共鸣了人们见证时代落幕、经历信仰崩塌后直至现在的怀念和感慨。
虽然很荒诞,但我们也能够感同身受。
就像万青歌中唱的那样:渔王还想继续做渔王,而海港已经不知去向。
亲历上世纪的他们曾经拥有最好的时代,却又成为时代的弃子。
将逃离现实的内核抽丝剥茧后,是他们对今日生活环境的存疑:
我一生的好年华都是在等啊等,小时候就等待,长大了还等待,现在都老了...
可幸福的人们都在哪呢?
《新世纪福音战士》|图源豆瓣
参考文献及视频资料:
1.《突然翻红的苏联风格后朋音乐,为什么能和二次元老婆结合得天衣无缝?》怪物马戏团,BB姬‍‍
2.《啥是Doomer音乐?俄语后朋的颓丧美学·后苏联的虚无主义》BAUIMIN,bilibili‍‍‍‍‍‍
3.《二手时间》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4.本文无标注图片均源自网络
本文已完结
作者:乌龟荡秋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