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KY主创们
“他并没有在生活之中,他使自己远离生活,使得生命和人类的活动以及体验在他看起来是那么荒谬和微不足道。”
——欧文·亚隆
最近,我们看到一条读者留言:
“KY君你好,我最近很丧,想找你聊聊。我以前是个对生活特别有热情的人,特喜欢旅行,无论长假期短假期,都在世界各个地方打卡,然后分享我的旅行vlog。我很喜欢那时候活力满满的自己。
可我发现我变了,我不再活力满满,甚至越来越丧。不只是工作上提不起劲,感到职业倦怠,我觉得我现在是生活倦怠——每天都觉得生活真的好没有意思。我对这样的自己很不满意,但又好像回不去了。
KY,我该怎么办?
这位粉丝提出的生活倦怠这个概念深深戳中了我,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这两年很火的一个词「低欲望」。
这两个词的背后,指向同一种对生活和事物失去了兴趣的无意义感。但是,真的是不想要、没有追求了吗?
其实,这种低欲望的表现,指向的是一种群体性的心理状态——「生活倦怠」。
来看今天的文章。
图片来源:《午夜巴黎》
「生活倦怠」的背后,
是这5种复杂又微妙的心理
以下5种心理感受帮你判断自己是否陷入了「生活倦怠」:
1. 判断自己很大概率无法得到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2. 感到自身努力的渺小和无意义,因而无法对美好的未来怀抱预期
3. 这种“无法得到”并不全是自己的错,甚至很大程度上不在自己的控制中,因此隐隐怀有“不公平”的微妙感受——这种隐藏的愤怒并不指向某个特定的人,而是指向给自身造成巨大压力的外部世界。
4. 其实还有想得到的事物,却没有途径得到。对自身当下所拥有的感到满足的人,并不会对生活倦怠。
5. 预先为“自身”和“外界世界将给予自身的反馈”做出负面的预判,好让自己在负面情况真的出现时有一种控制感——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啊,我早就知道了不是么?
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倦怠是一种价值与行动失调后产生的心理状态。
在价值上,对于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对于自己每天在其中的行动,都感到没有什么意义。但行动上,却又还不得不付出日常的努力,“该干嘛还得干嘛”,否则可能连现有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图片来源:unsplash
我们需要学会找回
「生活的兴趣」
生活倦怠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过度强烈的不确定性,会让人陷入“自己完全无法掌控生活”的恐惧,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因此,应对不确定性,对预防和解决「生活倦怠」都非常重要。
大家可能不知道,“感兴趣”这种情绪,是调节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感受”的最重要的情绪之一(Kashdan, 2004)。人天性厌恶不确定,在不确定中会感到惊惶不安,但如果此时人们能对不确定的未来产生某种兴趣,就能够把“焦虑”转化为“兴奋”。
比如一个人失业在家,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害怕再次失败。但如果ta能对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感会让ta产生对未来的好奇,此时处于不确定中的ta会感受到“希望”“憧憬”等积极情感,从而降低对不确定的负面感受。
可以说,对生活燃起的兴趣可以帮助我们抵消不确定感带来的无望。
当然,哪怕是在更好的时代,对生活的兴趣也不是不付出努力就能一直拥有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兴趣是一劳永逸的,比如有人认为只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能对工作一直保持兴趣,于是每每觉得工作无趣就想跳槽。但现实是,日子久了,上班依然如上坟,兴趣还是会变成煎熬。
对待生活也是一样的。哪怕是最受人艳羡的生活,由于人性本能中的“习惯化”机制,我们一定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失去最初的新鲜感和满足感。哪怕没有生活或时代性抑郁给我们的限制,对生活的兴趣也是只有付出刻意的努力才能持续维持的。
一个人对事物的兴趣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三分钟热度”是常态。这就要求我们要么始终保持在生活中,刻意找寻一些新鲜的体验;或者在某件事上投入深度探索的努力,真正感受到更高的认知才能感受到的乐趣。
兴趣不是找到的,而是刻意被发展出来的。找到生活兴趣的第一步,是渴望培养出自己对生活的兴趣。
很多人误以为,对一切都没兴趣是没时间去发现它,但心理学家认为,兴趣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刻意发展出来的。
早就有研究发现,相信兴趣是待被发现(find)而不是发展(develop)的人,对生活的热情更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更低(O'Keefe et al., 2018)Ta 们走到一个事物面前,发现“哦,这个我不感兴趣”,以为这不是自己所要寻找的,于是就走开了。因此 ta 们在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够多元、相对单一。
这些人没有做什么努力,只是在生活中寻觅看不见摸不着的兴趣,等待兴趣自己找上门来。这样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整个大环境并不欢快的当下,显然是行不通的。
图片来源:《重启人生》
生活的兴趣从不在别处,
而就在当下
一如伍迪艾伦曾在电影《午夜巴黎》中探讨过的那样,每个人都以为过去、旧的却充满机遇的时代是更好的,但每当我们真的回到过去,就又会产生也许更早之前的时代才是最好的的想法。
于是,主角套娃式地找寻一个最好的时代,却没发现自己始终生活在了别处,丧失了活在当下的主体感。
有调查就发现,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当下的时代是最糟糕的,过去则是更好的、更轻松的。但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认为糟糕的过去又会被现在的人怀念(Mastroainni, 2023)。大家都困在了一个名为「过去更好」的理想时代里。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那逝去的则变为可爱。”
图片来源:《午夜巴黎》
当我们看着过去时,放大了那些蓬勃的发展,看到了那些名人志士的豪迈,却遗失了对微小个体的留心,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历史学家所书写的小人物,会发现:有时候好的时代里,小人物过得同样困苦;而在不那么好的时代里,小人物们也能过出属于自己生活的乐趣。
生活的确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有时向好,有时也会向坏,但如何去度过当下的生活,却依赖于我们主体性的选择。
不管在哪个时代,总有那么一批人能始终活在当下,哪怕困苦和有所局限,ta 们还是能把生活过出滋味和乐趣。
在 ta 们的内心,大概有这样一种信念:世界和我们的关系没有那么糟糕,信任它一点,我们还是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 
这或许不需要什么多大的努力,而只是选择停下来,看到路边春天的樱花恣意地绽放,然后决定今天下班后要去干一件曾经狠狠期待过的事情(19点才下班但还是赶到迪士尼看了最后一点烟花)
当新的体验再次降临,我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步伐重新获得对生活真诚的兴趣。
毕竟,相比起过去和未来,当下一直在这里,是我们在时间里唯一能到达的地方。
今日互动
你感到过「生活倦怠」吗?
你会采取哪些手段来打破它?
欢迎来评论区分享:成功回击了生活倦怠的时刻~
References:

Harackiewicz, J. M., Smith,J. L., & Priniski, S. J. (2016). Interest matters: The importance ofpromoting interest in education. Policy Insights from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Sciences, 3(2), 220-227.
Kashdan, T.B. (2004). Curiosity. In C. Peterson & M.E.P. Seligman (Eds.), Character strengths andvirtues (pp. 125–14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rnis, M. H., &Goldman, B. M. (2006).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Theory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 283-357.
Mastroianni, A. (2023).
Your Brain Has Tricked You Into Thinking Everything Is Worse.
The New York Times.

O’Keefe, P. A., Dweck, C.S., & Walton, G. M. (2018).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rest: Finding yourpassion or developing i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10), 1653-1664.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ilvia, P. J. (2008). Interest—The curious emo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7(1), 57-60.
Silvia, P. J. (2006). Explor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R. A., & Kirby,L. D. (2001). Effort determin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An integrative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Social Psychology, 33, 255–307.
Zuckerman, M. (1994). 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关键词:生活倦怠,低欲望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点点 在看,回击「生活倦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