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改版了,为了避免看不到文章
记得一定要加个星标

近日,河北邯郸一初中学生王某被三个初中同学杀害埋尸,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众多网友震惊,甚至愤怒乃至心寒。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未成年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一些恶性犯罪案件更是对被害人和社会造成严重伤害。
——TL编辑部 塔塔
文:凉风
首发:读屿(ID:zazhizj)

说起近期互联网上关注度最高的事件,当属“邯郸男孩被害案”了。
案情的残忍程度无需赘述,我们不忍再用文字去凌迟受害者家人的心,只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其实回顾案情经过,最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有两点:
第一点,是3个凶手从很早以前便密谋杀人,甚至分几次挖好了用以掩埋尸体的坑,并在行凶过程中不顾男孩苦苦哀求,残忍地将他铲得面目全非;
第二点,是行凶之后居然毫无愧疚感,不仅提前串供,甚至第二天还能照常上课,仿若无事发生。
图片来源:网络
即便落网,三个凶手也没有表现出丝毫忏悔,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未成年人”的身份,就是最好的“免死金牌”。
不知道究竟是人性之恶让他们有恃无恐,还是仗着自己的年龄,才敢肆意行凶;
但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以凶手的年龄,即便手段残忍,即便主观恶意极大,也很难像成年人一样,判处极刑。
舆论的谴责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要求严惩凶手的呼声愈发高涨。
我们无法接受3个恶魔仅因年龄问题便可随意脱罪,重返社会;
公众感受到的是愤怒,而受害者家属的痛苦,无法用语言诉说。
为了给儿子讨回公道,男孩的父亲全程看完了尸检,中年丧子的悲伤击垮了他的心理防线,而凶手家属的逃避更是点燃了他的怒火。
他忍着巨大的悲痛,决心用fa律的武器为儿子讨回公道。
我们希望凶手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也被敲响一记jing钟:
评判善恶的标准,从来不是年龄,而是施暴者的行为。
“未成年”这三个字,不应成为脱罪的借口。
实际上,未成年犯罪,是困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难题,秉持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则,我们愿意相信这是成长路上短暂的歧途。
然而,随着恶性事件频发,才明白,真正能阻止暴行的,只有fa律。
其实在邯郸案发生前不久,我们的邻居Ri本,首次将未成年罪犯判处死刑。
判决结果下达后,在社会上掀起舆论的狂潮,久久震荡。
先来看一下案件经过:
2021年时,19岁的高中生远藤裕喜暗恋上同校女生惠子,自幼父母离异的远藤不善言辞,性格偏执,在喜欢上惠子后,对她产生了病态般的占有欲。
图片来源:网络
但惠子以学业为重,多次拒绝了远藤的表白,在死缠烂打无果后,他居然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
绑架惠子,逼其就范,如果女孩不从,就把她慢慢折磨致死。   
这不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想法,为了达成目的,远藤曾事先购买了刀具和钢针,甚至连绑架地点都选好了,一处位于郊外的废弃宅院。
案发当天,他翻入惠子家,准备趁她熟睡将其绑走,然而女孩父亲被吵闹声惊醒,打算起床查看情况,却被远藤一刀刺死。
丈夫倒下的声音惊动了妻子,她本能地跑出房间,却被远藤追上并捅了数刀,最终倒在了血泊中。
楼下的打斗声,吵醒了二楼的姐妹,妹妹理子下楼查看,迎面碰见远藤,挨了一刀后拼命向楼上逃跑。
体力不支导致凶手没再追她,而是转身纵火烧毁宅院,企图掩盖罪证,为了防止姐妹二人逃跑,他始终站在门外,若是看见有人出来,就上前补刀。
万幸,她们最终从后门逃出并报jing,听见jing笛的呼啸声,远藤选择逃跑。
不久后,他就因恐惧而选择自首,但迟来的道歉无法让受害者的痛楚减轻分毫。
特别是当惠子得知,仅仅因为自己拒绝了对方的求爱,就酿成如此惨剧,精神备受打击,一度担心远藤出狱后会报复自己和妹妹。   
是的,你没听错,受害者担心杀人犯出狱报复自己。
只因为远藤犯案时刚满19岁,是Ri本法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量刑,同样困扰着Ri本社会。
在远藤犯案之前,不是没发生过未成年人杀人的惨案,但基于年龄原因,这些小恶魔们大都在特定机构接受几年教育后便能重返社会。
有些人,甚至不用改名换姓,便可重新融入生活。
转机出现在2022年,fa律将民事裁判的成年年龄从20岁下调至18岁,将18岁-19岁这个较大的年龄段定义为“特定少年”,对其加大刑责力度。
而远藤犯案时,刚好19岁。
媒体随之公开了他的个人信息,远藤作为Ri本的首位“特定少年”被提起公诉。
在经过17次庭审后,2024年1月18日,案件迎来最终宣判:
“远藤裕喜因杀人罪和纵火罪,被判处死刑!”
法官给出的解释是:
“远藤的犯罪动机自私且残忍,手段令人发指,罪行极其严重,缺乏悔意,因此不应对其从轻处罚。 ”
图片来源:网络
判决下达后,民众无不拍手称快,而他也成为Ri本历史上第一位,被判死刑的未成年罪犯。
回顾他的犯罪历程,有人希望从原生家庭的悲惨寻得犯案动机,也有人想通过校园霸凌来解释他的偏执。
但我认为,一切的理由和借口,都无法消弭受害者的伤痛。
这世间难有感同身受,最好的方式,是让施暴者等同地体验到死亡所带来的恐惧。
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宽慰,更是对凶手的惩罚。
其实,在看了远藤的死刑判决后,很多人也在思考,对未成年人判处极刑,能否有效地震慑犯罪?
虽说fa律是公正严明的,但是在“未成年”这个领域,似乎总有着“可操作”的空间。
我们总愿意抱着极大的善意,相信他们只是误入歧途,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变好,但却忽略了一点:
人性中的恶,是难以抹除的,他们犯罪的原因不是无知,而是无畏。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最近几日,微博上相继曝光了多起未成年人之间的霸凌丑闻。
有人被同学拍下挨打受辱的视频后传到网上,有人被迫加入霸凌者行列,甚至有一个13岁女孩,因不堪忍受同学霸凌而跳楼自杀...    
邯郸案,好像一个按钮,扯下了曾被学校,家长用以掩盖丑闻的遮羞布;
但这远不是罪恶的起点。
追溯近些年的未成年人犯罪,大连13岁少年杀人案,似乎开启了潘多拉魔盒,首次将“杀人犯”的标签,贴在了未成年人身上。
图片来源:网络
在激起公愤后,凶手却因年龄原因,仅在特殊机构教育纠正3年,便放归社会。
一方面,是时代进步之下,未成年人接触新鲜事物的方式比上一代人更加便捷,所以造成了我们对孩子“早熟”认真的偏差;
另一方面,是部分人仗着年龄偏小,对fa律和道德肆意践踏,有恃无恐。
不知道岛国对于未成年人判处死刑的案子,是否会对当地社会起到震慑作用,但我相信一个真理:
年龄不是免责的借口,更不是肆无忌惮犯法的理由。
世界上,没有天然的文明,只有对惩罚的敬畏。
也没有天然的野蛮,只有对不惩罚的侥幸。TalentLeader 

你怎么看?
遇见彼此,评论区来必有戏:)

●  作者:凉风,爱自由爱幻想,喜欢阅读和美食。本文首发读屿(ID:zazhizj)转载请通过后台联系小编开白。
●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更多交流请咨询微信:kylehello003
●  有不少读者说想与我有更多的交流,欢迎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