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共聚花城。2024年3月28日-3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 2024)在广州盛大召开。3月29日,《泛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新闻发布会上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翁建平教授担任主席,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杨靖教授对《共识》进行了精彩、详细的解读。多位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共识》的发布盛况。
主席致辞,共贺泛血管疾病跨入新篇章
葛均波院士:多学科协作,助力临床优化管理
葛均波院士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严重,从源头预防更为重要,临床应做好上游的代谢疾病管理。葛院士表示,今天《共识》正式发布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时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共识凝聚了心血管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药剂科等学科专家的智慧和心血,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反复探讨和修改最终成文定稿,希望共识的发布能为临床实践提供用药指导。
葛均波院士作精彩致辞
霍勇教授:加强教育和推广,促进共识的全面落实
霍勇教授表示,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绩,希望通过共识的发布进一步提升泛血管疾病的全病程管理水平。霍勇教授强调,如何把泛血管疾病的管理落到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是重中之重,希望大家多宣传和推广共识内容,真正的地推动泛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预防和治疗。
霍勇教授作精彩致辞
翁建平教授:规范疾病管理,提升整体防治水平
翁建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应加强对上游代谢疾病的干预和管理,预防和减少下游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随着对整个学科发展的理解,临床对疾病的定义和管理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从2型糖尿病的治疗,到心血管疾病的管理,再到现在泛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管理,可谓是具有质的飞跃,这也意味着我们管理疾病的“钥匙”更多,管理疾病的能力更强,希望该共识能进一步规范泛血管疾病的管理,提高疾病整体的防控水平。
翁建平教授作精彩致辞
在三位专家的精彩致辞后,大会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共识》发布仪式,多位多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依次上台共同见证《共识》的正式发布,开启泛血管疾病的治疗新征程。
《共识》发布仪式
共识三大亮点,实现泛血管疾病的多维度管理
《共识》主要执笔人杨靖教授对共识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杨靖教授介绍,《共识》具有三大亮点:(1)梳理了代谢异常的概念,强调代谢疾病并非“数字”疾病,应重视预防和延缓心脑肾靶器官损伤;(2)二级预防措施按照有无循证的心血管获益及心血管安全性进行区分和推荐;(3)增加多学科协作的推荐,对于多因素共存的情况,提倡综合管理、多靶点干预的药物或措施。
泛血管疾病患者的代谢管理是共识的主体部分,该章节提出了明确的管理目的和原则,指出应采用多学科综合管理模式管理泛血管疾病,并提供了具体的八大管理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血管、血脂、体重的管理。在血糖管理方面,共识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至<7%,可根据年龄、泛血管疾病严重程度等个体化制定HbA1C目标值;对于泛血管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HbA1C是否达标,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优先使用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和/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抑制剂(SGLT2i)。GLP-1 RA可通过抑制炎症、抑制氧化应激、减少体内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改善内皮功能等多种途径抑制动脉硬化进程,进而减少心血管死亡。大量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结果显示,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高风险患者中,GLP-1 RA具有更大的ASCVD获益。
泛血管疾病代谢管理的多学科协作机制部分是共识提出的较新内容。共识强调,泛血管疾病的综合管理应以建设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PVMC)为抓手,通过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整合综合性治疗策略和专科转诊流程,逐步完善覆盖泛血管疾病全周期的科学管理模式和体系,实现降低终点事件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杨靖教授作精彩报告
媒体提问,权威专家答疑解惑
在随后的媒体问答环节,葛均波院士表示,我们的医学治疗模式应有所转变,应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前可能仅注重疾病的治疗,而现在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人的健康,这也是我们未来追求的核心要素。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过度营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应从多学科、多层面进行干预,尤其是应从上游的代谢疾病进行干预。该共识并不是仅针对一个学科,而是针对涉及疾病的多学科共识,较以往的共识具有更广的维度和深度。翁建平教授强调,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现在应转变治疗观念,要着眼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而不仅仅是关注降糖疗效。糖尿病患者有75%以上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在选择降糖药物时,我们应该优先使用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证据的药物。共识中提到的GLP-1 RA在减少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证据最为充分,包括ESC、AHA等发布的指南都明确将它列为优先使用的降糖药物之一,所以我们将它作为首选的降糖药物。
媒体提问环节
对话执笔专家,全面分享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进展和共识重要指导意义
医脉通:泛血管医学是一门备受关注的新兴的学科,请您介绍一下泛血管医学和泛血管疾病?
杨靖教授:泛血管医学是一门研究泛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临床防治措施的新兴学科。在2015年葛均波院士就提出了泛血管医学的防治理念,实际上早在2002年,美国的两位专家就提出了泛血管的概念,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泛血管疾病提到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概念。
2015年葛均波院士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了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泛血管医学的观点以后,泛血管医学正式从局部的研究到了整体的概念,所以这个概念在动脉硬化的整个诊治以及对心血管疾病整体的管理方面都具有革命性的里程碑意义。
广义的泛血管是指全身的脉管系统,包括动脉、静脉、淋巴管等所构成的复杂网络。泛血管疾病目前是以血管病变(其中95%是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的病理特征,主要危及心、脑、肾、四肢以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的血管疾病。
医脉通:为全面提升我国泛血管疾病综合防治水平,响应“健康中国2030”行动,由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起了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请您谈一谈目前我国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进展如何?
杨靖教授:在2020年10月,全国首个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也就是我所在的医院首次成立。截止2023年12月份,已经有第三批次的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单位完成了授牌。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工作围绕着中心的建设标准、信息化的平台搭建,中心建设的落地、专家体系的建设、科研体系的建设,以及多级培训展开工作。截止2023年11月15日,全国泛血管中心建设稳步增长,注册医院已经达到229家医院,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启动建设泛血管中心的医院已经达到155家,运营接诊单位20家。同时,在去年8月份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泛血管中心联盟——安徽省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联盟。
泛血管中心目前要求各个建设单位填报患者的数据,至今数据量达到25000例,填报医院达到33家。泛血管中心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泛血管医学的发展、建立泛血管疾病科学、规范的防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泛血管中心的建设方心未艾,任重而道远。未来,泛血管中心将继续秉承初心,砥砺向前,围绕六大工作方向继续深化中心标准制度建设、扩大泛血管专家队伍、持续推进标杆医院的建设。
医脉通:作为《泛血管疾病患者代谢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主要执笔专家,请您谈一谈该共识的撰写背景和目的?
杨靖教授:首先,我国的泛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状态,泛血管疾病负担越来越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其次,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广泛流行,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危险因素不断扩增,进一步推动了泛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另外,既往我们更多的是关注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三高)的危险因素,但实际上代谢性疾病不止这三个危险因素。因此,共识还关注了其他重要的代谢危险因素,比如肥胖、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且以往的共识都是以单个血管部位作为主要目标,涉及到代谢的问题只是单个或者说少量传统的代谢管理问题,缺乏多学科协作、缺乏整体管理理念,所以该共识是针对泛血管疾病患者多种代谢危险因素的系统管理共识。共识旨在为泛血管疾病相关学科医生提供系统化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意见,规范泛血管疾病患者的代谢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医脉通: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泛血管疾病患者代谢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泛血管疾病管理的临床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杨靖教授:该共识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泛血管疾病患者代谢危险因素的概述、泛血管疾病患者的代谢管理、特殊人群泛血管疾病的代谢管理、泛血管疾病代谢管理的多学科协作机制,以及总结和展望。
  • 在泛血管疾病患者代谢危险因素部分,详细介绍了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一系列代谢异常情况,以及促进代谢异常的因素。
  • 在泛血管疾病患者代谢管理部分,首先指明了管理的目的和原则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评估;其次,详细罗列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血糖、体重、血脂、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合并多个代谢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目标及策略。
  • 在特殊人群泛血管疾病代谢管理部分,主要介绍了高龄、代谢性肝脏疾病,以及慢性肾脏疾病人群泛血管疾病的代谢管理措施。
  • 在泛血管疾病代谢管理的多学科协作机制部分,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完善了会诊及转诊流程。
本共识结合了现有的循证证据和专家意见,基于多学科协作机制,统筹目标与策略,兼顾特殊人群,为多种代谢危险因素的管理和疾病预防提供了推荐,希望我国医生通过规范的泛血管疾病管理,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和管理策略,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成本,集中使用医疗资源,以惠及更多患者,并促进领域的发展。
 结语 
《共识》提供了全面的治疗策略和具体的指导措施,希望临床能将共识作为行动指导并落实到位,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目标做出重大贡献。未来,在有更多的新证据出现时,共识也会持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治疗需求和新兴的科学研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