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同时拿到斯坦福和剑桥的录取,重庆女孩偲宁成为了2024申请季的大赢家。
很多家长好奇:她到底有多强?是不是活动竞赛打满?是不是学霸中的“天牛”。
首先,她当然有学霸的一面👇👇:
托福117、SAT 1560,外加10门AP5分的硬成绩已经是当下的“学霸标配”,偲宁却胜在几乎没有参加培训补习;
甚至,连大家口中“一只脚踏入藤校”的顶尖夏校斯坦福人文营,她都是DIY申请的。
但和她深度交流之后,我却更被她的质朴和真实而感染👇👇:
曾经初中是“中等生”,她靠摸索到数学学习的“第一原理”,把数学逻辑全装进大脑进行思考,结果成绩突飞猛进;
她也曾遇到“转轨生”最大的英语难关,于是她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死磕《傲慢与偏见》,翻译每一句对话,看了8遍电影,最后把台词都背下来了! 
而遇到AP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她就利用网课时间每天阅读8小时原版书,一年读了40本书之后,AP英文搞定了! 
更是经历过很多“失败”,比如:
  • 花了两个月准备的电影项目,因为同学放暑假没有动力而只能放弃;
  • 还比如做过两三个科研项目,最终都未能发表论文。
  • 耗费时间和精力做的课题只能成为“放在电脑文件夹里的一个word文档”。
没有科学的规划,活动全凭热情,有时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几乎没有补课,除了文书之外全是自己DIY完成……这样一个非典型的“左手藤校,右手牛剑”牛娃,却给我们北上深家长,从育儿到升学,好好上了一堂教育课。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表述
“有选择权”的童年
一直以来,我的父母对我都是无限“包容”,他们更像是我的朋友。
和很多同龄人从小“鸡学术”不同。整个小学阶段,我印象最深就是和父母一起爬山,有时候周末两天都在山里玩,去抓虫子、观鸟。
四年级的时候我对数学感兴趣,父母也曾经把我送去学某思补习班学奥数,但是老师讲的我听不懂,学得特别差,上了一个月也就放弃了。
不过也不是完全“放养”。比如我很喜欢玩魔方,从小就各种研究4阶魔方、5阶魔方,还有包括玩华容道、九连环这类的,我认为这些“游戏”真的锻炼了数学思维。
在经历了国际高中和完整的大学申请之后,我深感人的“活力”是弥足珍贵的,思维活力也好,身体活力也好,或者我们通常说“有趣的人”。我们愿意和“有活力”的人一起做项目,他们也能自己创造项目、领导活动。
但现在很多家长,小学阶段就把孩子的活力给浇灭了,孩子学习空余的时间,全部用补课填满了。
“中等生”逆袭的背后
找到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刚进入初中,我的成绩就出现了滑坡。比如全年级200个人,我只能排在七八十,班级里也是中间位置。
但,这只是我面临的其中一次学习上的挑战。后来高中学习AP英语、AP生物,还有计算机和经济学课程都遇到过问题,或是学起来痛苦,或是成绩一直无法提升上去。
幸好我接触了哲学。如果要我总结所有攻克学业难关,提升成绩的关键词,我认为就是找到学科的“第一性原理”,追其本源。
先说初中。有一次我在读数学书的时候,突然发现数学是一种很纯粹的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世界上的一切。
比如笛卡尔坐标系可以描述表示所有的几何形状!Amazing!
于是我就开始寻找属于数学的基本逻辑思维,结果很快,到了初二,我的数学成绩就一下子突飞猛进! 
因此,想要学习能够“事半功倍”,一定要找到自己专属的“学习思维方式”
比如我是思考公式的本因,我也有同学则是喜欢思考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他很喜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同样可以取得很高的分数!
此外,我认为每个人在不同学科学习上,是有能力“阶梯”的,而跨越阶梯的方法只有一个——累积输入
就拿英文来说。从公办转轨到国际高中,我的英文基础非常薄弱。直接表现就是原版书读不下去,像我在高一一整年,一共就读了2本原版书。
那么,我如何才能突破到每三天能读一本书的状态呢?
我的方法就是死磕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我选择《傲慢与偏见》,一本很经典的言情小说,作者的用词非常经典、准确、美丽,可以说是SAT学习的典范模版。
我把这本书的每个词都查清楚背下来,然后又刷了8遍《傲慢与偏见》的英文版电影,最后能够将每一句台词都背下来。
背到后面我发现,很多考题里的长难句我一下子可以理解了,原来长难句不需要抠语法,自己就能读懂!
《傲慢与偏见》电影截图
后来遇到AP英文课挑战的时候,我也是选择了窝在家里看书。当时遇到封控和网课,我就每天花8小时看原版书,高二一年更是整整看了40本英文书,我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速度,还有理解能力就都提升上去了,后来AP考试成绩也非常理想。
我就是这样一步步解决我学习上的短板的。
偲宁的部分书单,完整书单可以添加文末小助手领取
刷B站进顶尖夏校,
原来热爱比规划更重要
其实高中三年里,我也听了很多规划的建议,有来自老师学姐,也有顾问,比如申请某个专业需要做哪些活动,打哪些竞赛等等。
我也曾试图跟着“规划”。比如开始我想申请物理方向,学长姐就会说他们打了哪些竞赛、拿了什么名次。
结果呢,我高一开始就变得非常焦虑,因为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规划,如何安排时间,才能达到这些“遥不可及”的奖项。
后来我深刻领悟到“好规划就是随心而动,拥抱热爱”,不论是升学还是教育,发自内心热爱要比刻意规划重要的多!
说到这里,我真的要感谢南开国际部的老师,对于我们无限的鼓励和包容。
记得高一时候,我们有一个生涯规划课,是项目制学习。
当时我发起了关于“元宇宙与形而上学”的哲学研讨活动,希望组织一场“元宇宙是否能让人更自由”的哲学辩论赛。

那场活动我们没有邀请观众,结果有5个老师愿意来为我们做评委,一场5个学生和5个老师的辩论赛,成为了我对于南开的最感动记忆之一。
“元宇宙与形而上学”辩论赛现场
还有我刷B站进爱荷华写作营的故事。
前面提到我最开始想申物理方向,但在高二封控期间,我因为刷B站而爱上了戏剧。
当时就是着迷了,有空就看各种音乐剧和戏剧,越来越也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编剧,把自己脑海里的故事和想法写成一出戏。
这样一个突发的,看似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梦想,学校的老师却特别支持我,给我分享了各种戏剧workshop,还帮我联系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学编剧老师,让我有机会交流。当时老师鼓励我说,要探索自己喜欢的任何一个领域!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而我,作为一个编剧菜鸟,在截止前一个星期闭关写完了爱荷华写作营的Writing Sample和申请文书,结果误打误,申上了!(后来我才发现,我们戏剧写作班上8个同学,除了我,另外7个都经过非常严格的戏剧写作训练)
开始喜欢编剧,申请参与IYWS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我在高中三年里真的发生了太多太多。
但其实就是这些纯粹的热爱,拉着同学们一起做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事情,反而成为了我申请材料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
比如高一暑假和同学们一起搭树屋,还有后面去骑行、徒步、参加越野比赛等等,这些“奇妙”的经历,在我的申请文书里都有所体现。
高一暑假组织搭树屋
因此,很多人问:什么样的活动才算有特色?我认为答案就是:
你真正热爱的活动,并且把它做出了某种影响力。
因为,只有这样做活动,当招生官问“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的时候。我的回答不是留学中介让我做这个活动,不是父母、老师让我做这个活动。
而是我希望推广哲学教育,让喜欢哲学的同学有平台可以互相交流;而是我希望带着一帮有趣的同学去大山里徒步、骑行,去做对于身体也是对于精神的极限挑战。所以我要组织哲学夏令营,所以我要组织几百公里的骑行活动。
这些活动都不是我刻意规划的,而是我发自己内心想要做的。
参与骑行
再说回一开始提到的专业和竞赛。同样如此。
当我把焦虑放到一边,为了自己热爱的学科,纯粹的为了学知识而学习,而不仅仅为了某个竞赛拿奖而去刷题的时候,其实奖项、成绩也是水到渠成。
发起IYPT物理实验竞赛队伍,带队参与物理科研
我最后在斯坦福申请中写的学术兴趣是:哲学物理和戏剧写作。(对了,斯坦福没有具体的申请专业(Major),而是写三个学术兴趣(Academic interest)。 )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斯坦福的地方——多元化,课程多元化,专业不受限
我没有特定的专业偏好,而是喜欢非常多的学科,再加上我热爱阅读,对于很多知识都是饱含热情,比如我提到的哲学、物理、戏剧,但其实我还喜欢很多其他方向,数学、社会学、摄影等等。
斯坦福有非常多的课程和专业方向可以满足我的兴趣,转专业也非常容易。
△两段音乐剧的演唱
斯坦福学霸的时间管理术
虽然我们经常说,国际体系尤其是高中阶段,最珍贵的就是时间。而作为一个很会“搞事情”的国际赛道过来人,我却觉得:
相比于普高,国际赛道学生的时间是相对宽裕的。
哪怕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试错和探索,仍然有时间把每一件事做得漂亮。
毕竟,我们不会像普高学生那样,真的是每分每秒都被塞满了,去刷题。
而不论是AP/IB/A Level哪种课程体系,其实只要能上课好好学,就可以把大部分知识学到位,然后课后通过一定程度的刷题把上课的知识搞扎实。(相比较之下,普高则是有大量需要琢磨的难题,更耗费时间。)
△南开的近50个社团
回到时间管理的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学会做任务“拆分”
有一些必须要完成的checklist,比如托福、SAT、学科成绩,我的建议是提前、集中完成。比如托福出分,我在前期就通过两个月短期魔鬼式的训练,考出了自己理想的分数。那么后期,我的英语学习压力就会相比其他同学小很多。
前面说我攻AP英语是通过《傲慢与偏见》,而我的托福听力则是全靠《哈利波特》,完完整整听了7遍《哈利波特全集》的音频书。
这就给后面组织活动预留出很多空间和时间。比如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我组织了很多线上线下的哲学活动,其实这些活动会耗费我们很多时间,要写公众号、做海报,还要和社团成员沟通等等。
组织的哲学活动
此外,要学会平衡不同的学科,有所侧重。
我前期专业方向是哲学、物理和数学,物理和数学在我看来是一体的,所以是一起在高一集中学习,而哲学则集中在高二做。虽然当时没有刻意规划,但回头来看还是相对科学的。
积累“输入”,才能厚积薄发,也是一点建议。
其实在国际体系,同学们的输出能力都是很强的,比如做PPT做海报,比如沟通能力、演讲能力,但欠缺的就是“输入”部分,大量阅读,大量学习知识理论等等。
在我看来,前期多积累“输入”,比如高一的时候多阅读,多学知识性内容,沉下心上几门公开课等等,反而是可以帮助自己积累很多能力,比如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比如阅读写作能力,反而能够让你在高二做大型活动,或是参加竞赛,需要“输出”的时候,有更多的底气。
和学神经科学的同学一起给小学生讲哲学课
最后,我还想说,国际体系时间是够用的,但是同学们往往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焦虑和抱怨上面才出现问题。
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时间管理术,就是稳住心态。当我们面对十几个申请学校,三十多篇文书的时候,我们先不要焦虑太多工作了做不完怎么办,而是想着我如何才能一步步把它走好。比如三十篇文章里有没有殊途同归的地方?是不是有一篇文章可以同时应用在很多地方?
不要花时间在焦虑上面,也不要花时间在选择上面,而是花时间去脚踏实地的做事。
「 写在后面的话 」
过去,我们写了上百位藤校牛剑的学霸故事,他们每个人的出身、经历都不相同,但是我却发现,他们都有非常强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主动性很强。
偲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
除了平时上课,她最喜欢就是通过阅读、网课、甚至是Chat GPT、YouTube来学习。
她分享过自己学计算机编程的故事,这堂课的老师就是Chat GPT。
GPT是一个非常棒的学习工具。在学编程的时候,它会帮我讲某一个代码背后的逻辑,敲完代码,它也会帮我及时纠错。”
在偲宁看来,AI时代作为学习者最重要就是“学会提问”,很多学科都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学习的。
还有YouTube,想深入学习某个学科,就可以在视频网站上搜某个学科的原版教材,几乎不会踩雷。
的确,在屏幕时代,学习的方式方法早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更要求学习者的主动性了。而说到底,培养一个“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学生,不就是我们教育育人的最高目标吗?
本期福利
添加小助手,领取斯坦福学姐推荐书单、学习网站和资源👇
找资源、听讲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关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