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接下来两年时间,行业将在规模、成本和技术上展开一场大战。"这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近期公司年度财报发布会上的一番言论。
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完成新车销售304.52万辆,同比上年同期增长61.84%;其中,乘用车销量303.37万辆,同比增长61.75%。
王传福预测,随着价格战的加剧,比亚迪今年的汽车业务利润率将下降,但他表示,该公司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来确保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他大胆预测,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下降到10%。数据显示,2023年,在中国市场,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过50%,从合资品牌手中抢过市场主导权。
其中,在新能源细分市场,以实际新车交付数据为口径,国内市场合计交付726.81万辆,占整体市场比重超过34%,其中,外资品牌占比不到17%。
而在今年初,比亚迪带头掀起的价格战,发起“电比油低”的总攻战役,意图在10-20万元级别传统燃油车的主战场彻底掀翻外资车企。
3月25日,比亚迪宣布,海豹荣耀版上市,17.98万元起。2022年比亚迪海豹上市,补贴后售价为20.98万元起,2023年年中再推出海豹冠军版,继续降价2万,售价18.98万元起。
而如今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的掌舵人,王传福首次对外定调的「外资品牌10%份额」,并非一厢情愿。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占比继续攀升至53.70%,其中,新能源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85.95%,继续碾压外资品牌。
而在15-20万元价位区间,今年1-2月,自主品牌占比已经提升至45.96%,这对大众、丰田、本田、日产等传统燃油车巨头造成巨大的危机感。
3月12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公司与大众中国拟按股比同比例向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增资65亿元,其中,大众中国以现金出资48.75亿元,持股75%。
公告称,本次增资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公司和大众中国的战略合作,助力大众安徽增强 其综合实力及抗风险能力,符合公司股东利益。
与此同时,专注于新能源市场的大众安徽,首款纯电动车"ID.UNYX与众”正式亮相工信部新车申报。该车定位A级纯电轿跑SUV,基于MEB平台打造,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在国内上市。
此外,该平台还将采用针对中国市场的电池、电驱和电机解决方案,通过100%本土化开发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后续,MEB平台的智能化,也将开启本地化升级,目前,地平线与大众合资公司酷睿程正在招兵买马。
公开信息显示,酷睿程将基于地平线征程系列计算方案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并将搭载于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纯电动车型,以替代现有的Mobileye方案。
按照规划,到2030年,大众汽车品牌希望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60%,大众安徽的产品组合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位于安徽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承担大众汽车在电动化领域的关键开发任务。
另一家在中国市场主打经济型市场的日产,也在去年11月发布包括合资主导的新能源整车研发、提速新能源产品投放以及开展出口业务在内的“启DNA+”战略。
在日产高管看来,中国市场需要进行针对性分析,借助合资业务,投入精准的产品,并适时地投入产品。此前,该公司计划至2026年年底前,向中国市场投放本土开发的新能源汽车10款。
不过,当下市场竞争压力远超管理层预期。2023年,日产在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合计交付新车74.29万辆,同比下滑17.45%;其中,新能源车交付仅为3.15万辆。
而作为日系车企的带头大哥,数据显示,2023年,丰田汽车在全球销售940万辆汽车(包括雷克萨斯),其中,只有9.5万辆是纯电动车,占比仅为1%。相比而言,竞争对手—大众集团的占比约为9%。
而在中国市场,2023年丰田新车销量比上年减少1.7%,减至190.76万辆,新车销量连续两年同比减少。其中,一汽丰田同比增长4.1%,广汽丰田同比减少7.2%。
此外,从交付量(不含进出口)数据来看,丰田2023年在中国市场交付新车166.57万辆,同比下滑8.29%;其中,新能源车型交付占比不到3%,纯电动车交付不到4万辆。
去年10月,丰田章男还曾对外表示,“日本在(电动化)技术能力上绝没有落后,同时承认(日本车企)在市场占有率上的确已经落后了。”
2022年4月28日,丰田纯电SUV-bZ4X在中国正式开启预售,作为丰田纯电动专属系列首款车型,被寄予厚望。但,结果显然走向另一个极端。
“bZ4X在中国的销售表现没有期待的那么好,对于中国的消费者需求可能还没有达到满足的状态。”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坦言,在中国销售的车辆在日本做开发是错的。
此外,另一款由丰田与比亚迪合作的bZ3纯电轿车,在上市后却多次遭遇质量危机。而在此之前,丰田bZ4X也在全球其他市场进行过召回。
去年底,一汽丰田决定召回2.58万辆bZ3,原因是动力电池管理控制器程序不完善,车辆在连续多次未充满电且持续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剩余电量预估偏差过大。
为了应对挑战,去年,作为丰田在中国市场的合资车企之一,广汽丰田宣布将深度融合股东双方的优势资源,从过往单向输出“拿来主义”的合资1.0时代,迭代到双向赋能“融合共创”的合资2.0时代。
其中,广汽丰田全新新能源品牌铂智,将率先升级电动化和智能化,包括高阶智驾、智能座舱、空气悬架、激光雷达等功能、硬件都将实现上车;此外,相关技术的供应商也将开始全面本土化。
不过,随着中国市场新一轮智能化争夺战开打,外资品牌能否在中国市场通过补课实现差距赶超,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比如,丰田中国去年才开始导入高通8155,而中国车企已经开始卷向8295下一代高阶智舱。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交付新车标配高通8155均价已经下降至25.68万元;同时,10-15万元区间正在成为普及渗透的主阵地,贡献占比已经超过20%。而性能更强的8295,则是一上来就卷向20万元级别市场。
本周,随着小米首款新车的上市交付,定价21.59万元的标准版,配置高通8295+英伟达Orin(Orin-N)智能舱驾,再次挑起新一轮智能化价格战。此前,吉利银河E8,极氪007等数款同级别车型,也同样如此。
类似的情况,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手机行业进化史上,也同样可见一斑。从二十几年前的欧洲(诺基亚)、十几年前的日韩(三星),再到近几年的中国品牌快速崛起,背后都是硬件的驱动。“很多芯片都是中国手机厂商一定要做首发,”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
同样,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Elon Musk)在今年初表示,中国的电动车企很厉害,如果没有关税或贸易壁垒,中国车企很可能“干翻”全世界绝大多数竞争对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