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像着了历史的迷,每天有各种问题等着问我——
最早的乐器是什么样子?
我国出现的第一座城市是哪里?
战国时期修筑的都江堰,古人是怎样开山劈石的?
栩栩如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里面有真人吗?
圆周率是用什么巧妙方法计算出来的?
最早的纸币长什么样子?
……
我一个都回答不上来,只好带着娃去博物馆,可一逛就是一天,每件文物前都人头攒动,看到真面目都难,更别说听解说了。
当他站在青铜鼎的前面——
当他站在陶鹰鼎的前面——
当他站在玉琮的前面——
无一例外,我都被问住了。是呀,古代没有器械也没有电,这些精美、复杂、庞大的器物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我搜百度、查视频,也没想好怎么给孩子解释。
直到最近我看到东方出版社新出一套书《科技史里看中国》,眼前一亮。原来这些问题都是科技史的范畴呀!
⬆️

扫码立即购买
比如,浇铸青铜鼎用到的技术叫块范法,大型青铜器分部件浇铸之后,再拼合——
制作原始陶器用到的技术叫盘筑法,先用泥条一圈圈盘起来初始形状,再在表面覆盖泥土雕刻——
还有切割玉石使用的工具——绳锯,麻绳里添加砂和水,不断拉扯就能切割、打磨玉石——
清晰直白,给孩子看刚刚好。像这样的核心科技,全套书里共有600多项呢!总觉得科技史太过晦涩难懂,但是翻开书,我发现大量的图片把这些难点都拆解清楚了,配合易读的文字,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
01

见微知著,多领域解读中国科技史
书拿到手,粗粗一翻就会发现,会发现从六大科技主题——衣、食、住、行、商、武切入。像这样从古人的生活入手,能极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最早的衣服怎么来的?
最早的粮食是什么?
最早的住所是什么样?
最早的车?
最早的货币?
最早的武器是什么样子?
不仅可以理解了解到最早的古人科技,出版社的老师还专门做了长达1米的知识折页,我国的整个科技发展进程一目了然。比如每个朝代的武器发展看起来就非常直观:从最初的石质、骨质武器到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兵工厂改造的冲锋枪,中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这六大主题出发,一共向下细分了11个技术领域和600多项核心科学技术。
天文  
地理  
医学  
农学  
纺织  
乐器  
酿造  
算学  
印刷  
作战  
建筑  
冶炼  
陶瓷  
航运  
水利  
刑侦  
有近600项核心技术——
榫卯结构  
削冰取火  
夯土版筑法  
代田法  
检地法  
……
从这些科技成果中,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民族自信,从小培养良好爱国情怀;还能学习古人的智慧,激发学好历史的兴趣。
喜爱历史的孩子一定要入,认为历史枯燥的孩子更要看。因为里面涉及七八年级历史课堂知识点近千条!
比如七年级下册涉及的隋朝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含嘉仓这个知识点。
《科技史里看中国》对比讲了两个国家粮仓分别是隋朝的回洛仓,和在它基础上改进的含嘉仓。
是不是这条知识点一下子直观立体了?感觉有了这套书,孩子会更爱学历史,都不用死记硬背了。
再比如,历史课本中讲到的唐朝长安城市规划。
在这套书里有站在长安皇城里第一视角的插图,带着孩子感受长安城的开放与包容,获得满满沉浸感。
书中穿插了各种小知识,帮助从科技史发展去看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02

脉络清晰,纵向深度学历史
这套书跟市面其他少儿科技史类产品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是以朝代为纵向时间轴,更贴合历史教材章节划分,带孩子从科技发展读懂我国的历史进程。
编辑还特意选取了每个朝代最有突破的技术作为分册书名。
1. 夏商周:青铜冶炼领先世界
学会冶炼金属,是古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商朝人最先炼造的金属是铜,后来,人们又学会在铜中加入锡和铅,冶炼出一种熔点较纯铜更低、更容易铸造的合金,这就是青铜。青铜器化学性稳定,且耐磨,自它诞生起,中华古文明便进入了一个新代。
2. 春秋战国:手工业蓬勃发展
从锻造使用“天外来客”陨铁,到利用铁矿石冶铁,铁制品走进人们的生活。然而,早期的铁制品硬脆易折,并不耐用。战国时期,工匠们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通过析出铁中的石墨等杂质,炼出更坚硬、更有韧性的铁。从此,铁制农具得以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 秦汉:陶俑制术空前绝后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已经出土了数千件陶俑。每个陶俑的衣着细节考究、姿态栩栩如生,包括面部表情、发型、服装、武器等细节,千人千面,展现了秦朝军队的威武雄姿。据研究,这些兵俑都是以真人士兵作为模特制作的。按照自己的样子制作兵俑,被埋入皇陵,对当时的将士来说,是无上荣誉。
4. 三国两晋南北朝:农业进步
农业生产是关乎古代国家存续的大事,所以很多科学家、机械发明家都参与到了农业机械的制作、改良中来。西晋初年,杜预发明了连机碓和水转连磨。连机碓能带动多个石杵一起舂米,水转连磨能带动多个磨盘同时磨粉。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杜预的基础上,把两者结合起来,制成了水碓磨,大大增加了农产品加工的效率。
5. 隋唐:陶器从此瑰丽多彩
到了隋唐,陶瓷的釉色开始由单一变得丰富,从唐三彩上就可以窥见一斑。唐三彩是一种陶器,它的制作难度比瓷器小。唐三彩器物非常丰富,除了生活器皿如碗、盘、壶、盒等外,还有马匹、骆驼、胡人俑、乐人俑、武士俑、房屋模型等。动物俑和人物俑的制造难度比普通器物大,更能体现唐朝工匠高超的雕塑技艺。
6. 宋辽:制盐技术日渐成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井盐的国家。到了宋朝,凿井采盐的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工匠们发明了冲击式凿井法,并用这种方法凿出了称为“卓筒井”的小而深的盐井。冲击式凿井法是一种机械钻井法,采用类似踏碓的机械,通过人力踩踏带动钻头上下运动击碎岩石,当凿到一定深度后,再把底部装有熟牛皮的竹制搧泥筒放入井中。
7. 元:天文历法进入新高峰
元朝初年,郭守敬向朝廷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建议,派了十几名天文学家到国内多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历史上把这次的观测称为“四海测验”。最终,郭守敬等人根据自己的天文观测结果,编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历法《授时历》,把中国历法体系推向了新的高峰。
8. 明:高超技术造就海上霸主
明朝建立以后,朝廷派出一只庞大的海上舰队多次外出寻访,整合了从中国东南沿海到西亚、北非的海上贸易线路,这支船队的指挥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由大约60只大小不等的远洋船舶组成,随船远航的水手、将士超过2万人。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船,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9. 清:西方科技踏上东方土地
随着欧洲的近代科学技术进入中国,对中国的天文历法、舆图地志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朝后期,有识之士“师夷长技”,通过翻译科学著作、发展新式教育、设立科研机构、创办新式工业等方式学习西方科技、寻求国家富强。
10. 近代:教育与科研初具规模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师生集体迁往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之后又西迁至昆明落脚,改为“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在战火中成立,饱经辗转和磨难,学习条件极为艰苦。临时校舍的铁皮屋顶,一下雨就叮当作响。这所大学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家,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科技人才。
03

形式丰富,全方位展示古人智慧
1. 漫画、图解,双管齐下,降低阅读难度
2. 分步骤讲清重点流程,完美再现工艺场景,启发独立思考
3.文物、遗迹、著作,有迹可循,培养深度研究和学习习惯
书中的每条知识都有迹可循,主编是咖位很高的北大教授,确保了全书的准确与专业。
主编简介
王小甫,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曾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专业特长是中国古代史、隋唐史、西域史、中国与周边关系史、隋唐东北亚政治关系史考察与研究。
古人的生活一点也不枯燥。他们铸造了精美实用的青铜“冰箱”,纺织了薄如蝉翼的轻纱;他们面朝黄土,创造了农用机械,提高了劳作效率;他们仰望星空,发明了天文观测仪器,记录了日食、彗星;他们建造了雕梁画栋的建筑,烧制了美轮美奂的瓷器……这些科技成就影响了古人的生活,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的进程,甚至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每个时期都有重要的科技发展。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些灿烂文明留下的痕迹吧,以朝代为序,来讲解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历史,让我们一起从科技史里看中国!
《科技史里看中国》(全10册)

秒杀价包邮139元
原价300元

随书附赠一张长约1米的科技史时间轴图谱
👇👇👇
⬆️

扫码立即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