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回味春节假期的打工人们,有多少比例是乘坐高铁返工的?北上广的 Mary、David 回乡时,是不是也觉得高铁直通自家县城或隔壁县城真是太方便了?
在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中,高铁扮演的角色变得重要。去年,我国铁路投产新线 3600 多公里,其中高铁 2700 多公里。
但一些好奇也因此产生,甚至成为春节中的谈资:为什么高铁站建在这个小城,而不是相邻的另一个小城?为什么一些人口 20 万的八线小城,可以比人口更多的城市更早通高铁?当然,一些关于高铁博弈的八卦可能也在饭桌上流传。
这些好奇背后有更多可以探究的东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马啸就是一名「铁路迷」,他从政治学角度对上述问题展开了探讨。
文末还有完整对谈音频,不要错过。
声动活泼
您是怎么对高铁产生兴趣的?
马啸
我本科是日语专业,2009 年到 2010 年在日本交流学习。我发现,铁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上下班通勤,还是外出吃饭、看电影,大家都会选择铁路。这与我在中国的体验很不同。那时国内的铁路主要还是用于长途旅行,我自己也从未想过铁路还能用于日常通勤,由此对日本铁路系统产生了兴趣。
▲ 日本高铁驶过富士山。|图源:Tokyo Cheapo
恰好那时国内最早的几条高铁线,比如北京至天津的城际铁路、从武汉至广州的武广高铁陆续通车。我在日本看到媒体的相关报道,感觉我们也要进入一个「同城通行」的时代,感觉非常奇妙。
声动活泼
关注到不同城市关于高铁的博弈,又是什么时候?
马啸
我国刚刚开始建设高铁时,主要连接的是中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大家很少会质疑中心城市通高铁的合理性。
但到了 2013 年、2014 年,中心城市普遍已经拥有高铁,高铁建设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扩张时,就引起了争议。比如,一个高铁站是建在这个县城,还是建在与它相邻、同样不知名的另一个县城,再比如,一个人口 20 万的县城,到底是否要建高铁,都存在讨论空间。也是在那时,出现了「高铁争夺战」的说法,地方政府开始关注当地能不能修建高铁站。
声动活泼
通常来说,我们会觉得高铁修建是一个工程学问题,比如怎么建可以实现效率和经济利益最大化,什么样的地形、地质适合修建铁路,但可能想不到背后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马啸
是的,铁路修建涉及很多工程学问题,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
与经济学类似。政治学同样是研究资源的分配,尤其是稀缺资源。只是在经济学中,分配资源的是市场中「无形的手」,而在政治学中,决定资源分配的是「有形的手」,也就是政府的权威性力量。因此,只要涉及公共资源分配,大到社保、国防和外交开支,小到在一个小城市里建一座桥、一条路,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
在中国,铁路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由国家主导。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地方想要建设一条铁路,必须获得中央政府的批准。这也是为了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或是不同地区间铁路网不兼容。
声动活泼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每个地方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高铁建设的决策机制是什么样的?到底如何决定这个县能建高铁站,而另一个县不行?
马啸
首先我们可以从政府层级维度来看高铁建设决策过程。
中国有五个行政层级,包括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旗、县级市)、乡(镇、街道)。在正式的体制里,每一级政府只能向其直接上级提出相关的政策要求。
以铁路建设为例,如果县级政府认为建设一座高铁站对于当地的长远发展是必要的,它可以向其直接上级即市级政府提出这一需求。如果市级政府认为这个要求是合理和必需的,会将这一请求汇总后上报给省级政府,最后再由省级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
但中央每年能够审批的高铁项目是有限的,而一个市有好多县,一个省有好多市,不同省份之间还可能有竞争。这意味着,当中央政府决定在某个地方建设高铁站时,可能已经经历了多轮博弈。
我们还可以从部门维度来看高铁建设的决策过程。
当某个省份要建设一条铁路,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部、国家铁路集团 3 个部门提出建设铁路的动议,3 个部门会审核这条铁路的建设规划,看它是否符合国家总体的交通发展目标,以及会不会出现重复建设等问题。如果这条铁路的建设是有必要的,就会被纳入中长期铁路规划,这相当于铁路建设的「准生证」。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要围绕这条铁路开展具体设计,比如,在哪个地方建车站,如果占用了耕地如何补偿,评估铁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噪音对住宅区的影响,等等,这又牵涉到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而每个部门都有一票否决权。
声动活泼
这个过程就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我们再拆分得细一点来看,如果一个县想要通高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争取呢?
马啸
如果是按部就班来,就像刚才所说,县级只能向市级汇报,然后再到省,再到中央。这是一个正式的流程。
不过,正式流程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环节,这在实际操作中也很普遍。
举个例子,2017 年,连接兰州和重庆的兰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条铁路的建设动议最早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提出的,铁路沿线的地县两级党委、政府联合向当时的国家计委提交了申请报告,表达了对铁路的迫切需求。但可以想见,中国有 2800 多个县级行政区、300 多个地级行政区,这些地方都有可能向中央提出各种诉求,中央部委的工作人员有限,根本无法回应所有诉求。
到了 1998 年,105 位在西南、西北出生和战斗过的老红军,联名签字致函党中央国务院,恳请修建兰渝铁路,其中一些人是很影响力的老革命。国务院主要领导注意到这一诉求后,兰渝铁路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才正式提上日程。
类似凭借红色资源争取到铁路资源的还有江西兴国县。兴国县被称为「将军县」,兴国籍的开国将军有 56 位。可以看到,京九铁路和昌赣高铁为了经过兴国,都绕了一个很大的弯,铁路爱好者把这个弯称为「兴国弯」。
▲ 「兴国弯」示意图。| 图源:赣南日报
声动活泼
对于没有红色资源的地方呢?
马啸
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跑到北京,直接与相关部委办的工作人员见面,递交地方希望做的项目,让决策者知道地方有这个需求。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利用干部交流任职机制。比方说地方的市长、副市长到中央机构挂职,担任某个司的副司长。本意是为了让干部在不同岗位锻炼,有利于未来成长。而对于地方来说,去中央挂职的干部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因为其在挂职期间可以获得很多隐形知识,比如知道找谁可以更快解决问题。另外,有了在中央挂职的经历,之后来中央找人,也更容易获得见面机会。有人会把这种行为解释成「关系」,但在政治学里,我们把它解释为「信息」
还有一些城市围绕高铁,出现过群众动员现象。就是地方群众热情组织起来,用各种形式向地方政府表达希望在本地建设高铁的诉求。这种形式具有一定风险性,但传递出的信号也更强烈。
声动活泼
如果玩经营类游戏,估计很容易理解上层决策的困境。游戏越往后,玩家要满足的各种诉求越来越多,这些诉求都希望「被听见」,但玩家的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马啸
确实。我在北京大学开设了一门课,有 300 多名学生,这个数字与中国的地级市数量相当。每个学期结束后,我大概也只能记住十几二十名学生的名字。这些学生通常是两类。
一类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开学就是小组代表、课代表,与我的互动很多。可以把这些学生比作中国的明星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它们和中央的沟通渠道相对畅通。
另一类学生则是那些经常迟到、旷课,或是经常在课上提出奇怪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就像是通过特殊手段向中央发出强烈信号的地方政府。这些地方不走寻常路,但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一个需要管理几亿甚至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会存在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如何把民众或地方的想法传递给决策者,是政治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声动活泼
您曾经提到,与惠及全国的资源相比,铁路这种基础设施类的资源还有所不同。
马啸
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都能够分配两种资源,一种是普遍性资源,也就是一旦做出资源分配决定,国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好处,比如降低利率,那国内居民不论居住在哪,都能够享受利率降低刺激经济所带来的好处。
还有一种是特殊性的资源,比如建一座桥或修一段铁路。政府必须把资金投到一个具体的辖区,也就意味着只有那个地方或周边的人才能享受到好处,但投资所用的资金是全国民众缴纳的税款。对于这类特殊资源的争夺,就会产生地方和中央的博弈。
声动活泼
一个感觉是,前些年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关注更多,但接下来地方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出现在别的地方,通过别的方式来争取资源。
马啸
我写过一本书《地方化博弈》。地方政府向上争取资源,形成地方化博弈,目的是地方发展。现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中央也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纪律提出更高要求,不能无限制上马项目,或只是向上要资源,而不主动开发新的增长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和流量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可能会开始向普通消费者要资源。本质上还是要资源,但从向中央要,变成向另一个主体要。
这种策略实际上是从政治分配的逻辑,向市场分配的逻辑转移了一些。通过打造网红城市,地方可以吸引消费者自发前往消费,创造更多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这与向中央政府争取大项目最终起到的效果是类似的。
▲ 2024 年 1 月,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游玩。| 图源:新华社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这种向民众争取资源的现象已经通过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就是各地方的「抢人大战」,很多一二线城市大幅放宽了落户要求。
这也体现了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蒂伯特 (Charles Tiebout) 上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用脚投票」理论。蒂伯特认为,选民可以有两种表达意见的形式,一是在选举中用手投票,另一种就是用脚投票,如果觉得某个地方不好,就搬到更适宜的地方去;到那里之后,会在当地消费、买房,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
所以无论是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吸引人才,还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消费,地方政府都是在实践「用脚投票」的逻辑。长期来看,这也会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
从「高铁争夺战」到「网红城市争夺战」,背后折射出地方政府发展逻辑的转变。我们可以期待一下,2024 年也许会有更多网红城市出现,有更多让普通消费者感到暖心的举措。
你今年的春运体验如何,你所在的城市是否有关于高铁、地铁、机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和博弈?不妨在评论区和我们一起分享。
以上内容整理自
动活泼旗下播客「声东击西」
想了解更多高铁建设背后的逻辑 
欢迎点击收听
也可在各大音频、播客平台搜索本期节目
监制/徐涛
编审/东君
编辑/Jecci
视觉设计/Mori
排版、运营/六工
更多有趣问题
欢迎来声动活泼找答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