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文 / Cyte、鱼仔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我那一直分分合合的女性朋友,终于下定决心要彻底分手了。
男生并不是个称职的伴侣,常常不回应她的需求,甚至冷暴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过后,我朋友却很难脱身,她将其归结为心太软:
- 前一晚冷战,第二天男生哄了两句,考虑到对方当时工作压力很大,她分分钟原谅了。
- 之前刚分手没两天,男生求复合,她觉得特别诚恳就答应了。
原谅对她来说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好奇问她“你是真的不care吗?”她长久沉默,然后给了我一个否定的回答,“我很在意,也很难受,但是他都道歉了,还能怎样呢?我不原谅显得我太小肚鸡肠了。”
相信我朋友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在我们的文化中,原谅长期被看作一种“更怀有爱意”、“更得体”甚至“更道德”的行为。
但所有的伤害真的都可以被原谅吗?原谅是一种必然有益的选择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原谅这件事。
原谅,
是一件比表面上复杂得多的事
原谅(forgive)一词,在韦伯斯特字典中给出的定义是:停止对冒犯者的不满,放弃对(侮辱的愤怒,或放弃要求补偿来作为代价。
原谅这一行为看似只有情绪上的转变,但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复杂。伤害发生后,在我们做出原谅与否的抉择前,内心经历了反复的挣扎,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Stackhouse et al., 2018)
1. 情感上产生负面情绪,甚至造成创伤
当伤害发生时,我们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比如被欺骗、被背叛、被辜负、被否定等等。
图片来源:unsplash
如果这种感受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抑或伤害仍在持续发生,便容易造成情感或者心理上的创伤。在亲密关系里,依恋损伤便由此出现,进而威胁我们对外在世界和他人的看法(Johnson et al., 2001; Steffens & Means, 2009)。 
比如一个人会在一段感情中受伤后,整个人性情大变,原本是个在感情中很有安全感的人,却变得无法信任另一半、成天疑神疑鬼。
即使曾经的伤害我们逐渐忘却,不再占据我们的意识(conscious)层面,但与之相关的情感记忆却停留在了前意识(preconscious)水平(Akhtar, 2002)
也就是说,如果未来再出现和这个创伤事件类似的情境,我们不但能清楚地记起,还会重新经历一遍创伤体验,比如:
- 早上起床还带着昨夜生气的情绪醒来;
- 分手很多年后,也会在某一瞬间发现原以为消失的痛楚还在;
- 有时,我们也会轻易地就被很久以前经历过的不公平的事件再次击溃。
我们就这样反复被过去的创伤所捕获,一次又一次成为受伤的人。
2. 认知上开始评估伤害是否可以被原谅
在处理糟糕的感受之后,我们将面临伤害能否被原谅的评估难题。这不仅涉及对伤害行为和做出伤害行为的人的判断,也免不了对我们自己内心的审问和思考。
你也可以借助下表来评估伤害行为是否可以被原谅:
伤害行为
是否道德
是否实质破坏了关系
是否有时间限制
做出伤害行为的人
是否诚恳道歉
是否事出有因
被伤害的我们自己
是否可以承受伤害
是否在情感上理解同情加害者
这是一个复杂的道德抉择,我们对伤害的认知和评判受到各方的多重因素影响。
3. 思考清楚之后重构关系
在经过认知上对伤害的评估之后,我们试图解释伤害的行为,以及开始思考如何对待做出伤害行为的人和关系。
有人会选择原谅,比如认为加害者只是暂时犯了错,之后不会发生,抑或者认为伤害行为来自外部并不是ta的本意。
当然我们也有不原谅的自由。不原谅是对来自外界伤害和威胁的正常压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我们免于遭受更多更深的伤害(Wenzel & Okimoto, 2010)
图片来源:pinterest
有时强行原谅,
造成的伤害更隐秘、更持久
俗语常说,宽容是一种美德,但不代表着有些伤害可以被原谅,比如小时候遭遇了家暴,长大后身体的伤痕消失了,但心理的阴影一直都挥之不去。
在类似这种情况下强行原谅,不但不利于释放负面情绪和解决创伤,也是对我们自身的二次伤害,由此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不良情况:
1. 可能回避真正的情感冲突
中华八大原谅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来都来了、给个面子、还是孩子、为了你好、习惯就好、大过节的、岁数大了、都不容易……
图片来源:电视剧《绝世高手之大侠卢小鱼》
这些语录一以贯之的便是要求原谅的强盗逻辑,无形之中把原谅的责任置于承受错误的人的身上,而忽略了犯错者的责任。
在各式各样的借口之下,逃避了真正的问题所在,我们被触发的情绪就像一拳打到了棉花上,无计可施。
比如小时候,隔壁邻居家的玩伴抢了你的玩具,你又急又气,想要回自己的东西。但父母却替你原谅了对方,并告诉你做人要大度。你感到不公平又无计可施,甚至感到父母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在自己受伤的心上又补了一刀。
2. 原谅别人,不一定意味着放过自己
原谅有时候不但不能成为安慰剂,反而可能会增加我们的痛苦和无力感。
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里,研究人员调查了171位曾经历过童年性虐待(CSA)的女性,试图分析原谅是否能调节CSA的负面影响,进而改善成年后的恋爱关系质量。
研究发现,在较低的原谅水平下,CSA质量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但当原谅水平逐渐升高,当下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和质量反倒下降了(Fitzgerald et al., 2023)

以前的研究认为,从长远来看,原谅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但这个研究的结果让我们看到,面对有些伤害,原谅别人不会让自己更好过。
图片来源:电影《实习生》
3. 长期如此,还存在反复被伤害的可能
研究发现姻中倾向于表达更多原谅的一方,ta们自我报告所遭受的心理身体攻击程度更高(McNulty, 2011)
比如那些在吵架时具有攻击性的伴侣,当在亲密关系里出现冲突时,ta就会朝你大吼大叫、乱摔东西,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使用暴力。冷静之后的忏悔和乞求让你于心不忍,选择原谅。但下一次吵架,ta故态复萌,再次对你造成伤害。
当你表达了原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恰好抹去了加害者不想要承担的后果,削弱了ta们的愧疚和罪恶感,于是伤害可能会再次袭来。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里,乔四美对丈夫戚成钢的错误一次又一次的原谅,换来了更大的伤害。
除了原谅,
还有别的选择让我们走出来吗?
1. 平息因小事引发的愤怒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未必会思考到原谅这一步,因为很多小事引发的愤怒情绪才是需要着眼解决的。在这里有两种小策略供你参考:
💪自助发泄
我们不能把别人当作出气筒,这可能会造成新的问题。我们建议你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抒发你的愤怒。
比如:大声唱歌、打沙包,在没人的地方放声呼喊。
👋分散注意力
这个策略不是要你逃避面对自己的情绪,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先让自己暂时冷静下来,处在强烈愤怒情绪里的人是很难理性思考的。
此刻你可以去跑步、健身,做一些感兴趣的活动,消耗体力的同时平复情绪。
关键是,不要让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会让你持续生气的人和事上。
图片来源:电视剧《低谷医生》
2. 等待事情进展,并与对方保持距离
面对创伤,我们无法帮每个人做出最好的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原谅绝不能急于求成。此刻,我们可以等待。
这段时间里,加害者可能会主动道歉并提供补偿,你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最重要的是,看看你当下的心境是否足以帮助你从创伤中恢复过来。
与此同时,和加害者保持距离,可以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也能让你一个人沉淀下来,调节情绪,对发生的事情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记住,原谅本应该是由加害者争取的,而不是你欠别人的。
3. 承认并接纳自己不准备原谅的事实
给予原谅应当发生在你真的想要原谅的时刻。Charles Klein在他的书中提出“转变时刻”的观点,他认为,当一个人由生气、感到不公平,转变为释放仁慈和善意的时候,ta才有可能合理地选择原谅。
可是,我们真能等来这个“转变时刻”吗?未必。
如果到最后,你还是觉得原谅不会让你更好过,并不准备原谅,那就大方地承认这个事实。我们不需要任何理由去做出假原谅的样子,或为此感到愧疚而苛责自己。也不必逼迫自己“从原谅中成长”,在痛苦和挣扎里,我们或许已经学到了很多。
如果再有人跟你说:“原谅吧。”
你就回ta:“请你也原谅我的不原谅吧。”
有时候,承认自己的愤恨、选择不原谅,是一种高自尊水平的、心理健康的表现,也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从创伤中恢复。
如果你曾被原谅与否困扰过,这篇文章有给你新的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点在看,也欢迎 转发 给你身边有类似困扰的朋友,告诉ta:承认伤害切实地发生了的同时,我们怀有选择原谅与否的自由。
今日互动
你对原谅是什么看法?
你有过原谅/不原谅的经历吗?
来评论区分享一下当时的感受吧~
References:

Akhtar, S.(2002). Forgiveness: Origins, Dynamics, Psychopathology, and TechnicalRelevance. Psychoanal Q., 71(2):175-212.
Enright, R. D.(2001). Forgiveness is a choice: A step-by-step process for resolving anger andrestoring hop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itzgerald, M., Wright, L. E., & Bishop, A. J. (2023). Does forgiveness enhance or detract from relationship quality among sexual abuse survivors?.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32(4), 455-474.
Johnson, S.M., Makinen, J.A., &Millikin, J.W. (2001). Attachment injuries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 new Perspectiveon impasses in couple therap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27(2),145-155.
Klein, C. (1995). How to forgive when you can't forget: Healing ou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Liebling Press.
McNulty, J. K.(2011). The Dark Side of Forgiveness: The Tendency to Forgive PredictsContinued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in Marriage.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6), 770–783.
Stackhouse, M. R., Jones Ross, R. W., & Boon, S. D. (2018). Unforgiveness: Refining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an understudied construct.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7(1), 130-153.
Steffens, B. & Means, M. (2010). Yoursexually addicted spouse: How partners can cope and heal. New Horizon Press.
Wenzel, M., & Okimoto, T. G. (2010). How acts of forgiveness restore a sense of justice: Addressing status/power and value concerns raised by transgress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0(3), 401-417.
本文关键词:原谅、创伤、心理健康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点点 在看,不原谅也没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