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年锦》惊艳亮相,这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结合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
(图源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
而这一场穿梭时空的中式审美大秀的艺术顾问正是“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先生。
93岁高龄的她,亲手为春晚设计年锦图。优美典雅、别具韵味的中国传统纹样,寓意吉祥喜庆和对幸福繁荣的美好向往,将长乐安康、富贵如意的祝福送给广大观众。
除此之外93岁高龄的常沙娜先生还做了一件有极强历史价值的事情。
她将自己和父亲80余年的100多幅敦煌艺术作品收集、整理在《永远的敦煌:常书鸿、常沙娜敦煌艺术珍藏集》一书中,带领读者感受艺术瑰宝盛世流光。
为什么说没有比这本书更值得期待的呢?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学的奠基者和敦煌研究院的开创者,同时他也是敦煌壁画研究性临摹的开创者和总结者。
而从小跟随父亲在敦煌的常沙娜也自幼学习绘画,从十多岁开始就临摹敦煌壁画。
这套刚面世的作品集题材内容丰富,涵纳临摹壁画、人物服饰、动物形象、装饰图案...一应俱全。限量经典,即适合收藏,也适合作为礼物赠送亲朋好友。
敦煌乃常沙娜先生的一生挚爱,说起她的敦煌情缘起源于何处,还要从常沙娜先生的父亲“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讲起……
有人说,如果没有“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我们现在可能都没有机会看到敦煌莫高窟。
1935年,留法学生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书摊上,偶然发现法国伯希和编撰的《敦煌石窟图录》,看后激动不已。

从此以后,他心心念念要回到中国,守护并传承敦煌的文化历史。几年后,常书鸿放弃了在巴黎的舒适生活,带着全家人从巴黎来到了敦煌。
一碗盐,一碗醋,一碗面。
来到敦煌后,常书鸿一家都惊讶于敦煌的贫苦和恶劣的环境。
“就在我们初到这里时,窟前还放牧着牛羊,洞窟被当作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脱落的壁画夹杂在断壁残垣中,随处皆是……”
然而,信念感驱使着他在只有零零落落的骆驼刺和芨芨草的沙漠里艰难行进,组织筹建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展开敦煌石窟的研究保护工作。
用一生的时间,成为敦煌的守护神。

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女常沙娜结缘敦煌,践行并传承父亲的艺术使命,后又师从林徽因,通过工艺美术设计与教育的方式,将敦煌艺术之美传递给全世界。
从巴黎到敦煌,从意气风发的留法父亲和小女孩,到白发苍苍的常书鸿和人到中年的常沙娜。
(注:图为1948年在南京,父女二人端详敦煌摹本
下图为1986年在北京,父女二人谈论不离“敦煌”)
两代人的时间和艺术生命,跨越百年,守望敦煌。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坚守、每一幅作品,也都流入时间的长河,成为“永远”。
父亲在临终前给沙娜留下手记:

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也应该是把敦煌的东西渗 透一下的时候了。
市面上的敦煌画册数不胜数,临摹程度和解说参差不齐。掌握敦煌壁画中菩萨的神韵,更是一大难点。
而细节的差异决定了艺术的价值和欣赏的体验。对于读者来说,挑选一本大家的经典之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时候的洞窟是没有门的,大人们趁着光在洞窟里画画,我就带着弟弟在洞子里爬上爬下玩,围绕身边的就是鲜艳的彩塑佛像、慈眉善目的菩萨。”
面对跨越千年的壁画瑰宝,身临其境,一笔一画,这便是常沙娜不可复制的日常生活。两代人,近百年,描摹传递那繁华绮丽的世界。
《永远的敦煌》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和“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两位敦煌大家的作品汇集于一册,更是包含从未公开的作品。作品一旁附有常沙娜的专业文字解读,独到翔实。
特别采用12开大开本精装,方便一览画作细节,可谓是值得收藏的敦煌珍藏集。
飞机盒包装,珍珠棉保护,跨越千年,只为将这本艺术珍品完好送到每一位读者手中。
函套特别选用高阶细砂纸印刷,模仿大漠岩壁的粗粝触感,千里迢迢,触及敦煌。
另外,随书附赠 敦煌纳福特制吉祥卡,转手之间,九色鹿和藻井,切换自如,流光溢彩之间,蕴藏吉瑞意愿。
艺术珍品跃然纸上,敦煌文脉薪火相传。
两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让传统文化与敦煌瑰宝的永恒魅力,起于鸣沙山,绵延几千载。
- 01 -
古今之美遥相呼应
横跨80余年,敦煌父女的传承佳作与艺术创作,皆汇聚于此书中。本书收录二人多朝代的敦煌主题艺术创作百余幅,皆为精品中的精品,更包含从未公开作品。
作品题材内容丰富,涵纳临摹壁画、人物服饰、动物形象、装饰图案……一应俱全。
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中常沙娜对艺术品做解读,其文字专业独到。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以及背后的人文历史,都在她的文字中娓娓道来。
就以这幅《八臂十一面观音》为例,临摹此作的常沙娜年仅十六岁,但这座观音恬静慈祥的面容,优雅端庄的姿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观音五只手分别持净瓶、柳枝、日精摩尼、月精摩尼、莲花,另外三只手结手印,姿势优雅。
画作一旁,常沙娜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 特色的立体主义表现方式。
在20世纪初西方出现立体主义,不断冲击传统绘画思路之时,这幅中唐时期的《八臂十一面观音》并没有打破人物视觉构图,而是将不同部位以特殊的文化逻辑组合在一起,用二维表现三维,以不同视角将对象的完整性合理展示,是具有中国绘画特色的立体主义表现方法。
再者,作品集中人物服饰的细节更是纤毫毕现。从国王、王后到供养人、侍从等等,应有尽有。
就以女供养人为例,头戴凤冠,两侧有步摇和花钗,颈部戴多重项饰,身着曳地朱红色织绣裙……
全然领略中国古代贵 族服饰细节之美,一览千年前的时尚风貌。
除此之外,奇幻的飞禽走兽动物形象更是敦煌一大经典特色。龙、凤、飞马、天鹿、金翅鸟、衔花大雁……或真实或幻想,无不鲜活灵动,一一跃然纸上。
还有藻井、人字披等装饰图案,历经千年、一脉相承,敦煌石窟艺术的多样化也在不断启发现代设计。
用笔设色绝妙,翩跹的飞天、宝相的庄严、灵动的纹饰、恢宏的气度……无一不在彰显着敦煌艺术与中国审美的独到与绝妙。
- 02 -
敦煌文脉 薪火相传
画作之外,常沙娜更是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细数敦煌特色与取之不尽的文化元素。字里行间,不畏艰难的莫高精神,代代相传。
“就在我们初到这里时,窟前还放牧着牛羊,洞窟被当作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脱落的壁画夹杂在断壁残垣中,随处皆是……”
从小随父亲进洞临摹,常沙娜的所见所想,所感所得,少不了茫茫黄沙和无尽荒凉,但在她记忆中,更鲜明的却是九层楼悦耳的风铃声和那令人目眩神迷的敦煌艺术。
在父亲常书鸿的临摹作品《化城喻品》中,常沙娜回忆往昔“父亲自比苦行僧,将在莫高窟的工作比喻成修行。每当走不下去的时候,他会看一看这幅画,默默告诉自己,不管多苦,前方必定是一条丰盛之路……
父亲在临终前给沙娜留下手记:

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也应该是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恩师林徽因也曾对她说:
沙娜,要把敦煌图案用在我们的生活上,让传统手工活起来。
一字一句,常沙娜铭记于心。
1952年,常沙娜大胆地将敦煌的鸽子元素运用到工艺美术设计中,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际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了《景泰蓝和平鸽》装饰盘和丝巾国礼。
此次创新设计受到诸多外宾的喜爱,被郭沫若称为“新中国的第—份国礼”。
1997年,常沙娜主持并参加设计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她说,这朵“紫荆花”正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而来
2017年,86岁的她再提画笔,用时两个月重新绘制文殊菩萨,其间先后绘制白描稿三次,敷色三次。展后她将新作捐赠给国家,被中国美术馆永 久收藏。
常沙娜在书中写道,“我父亲那一辈人,用青春岁月守护着敦煌,我尽我的能力将他们保护、研究的珍贵传统遗产,以实践应用、教学等方式承前启后地传播下去”。
得千年艺术熏陶,尽一生传敦煌文脉。穿越时光,回溯两代敦煌人的坚守与传承。匠心不改,此心不移系敦煌。
这本敦煌经典之书,满载着时光的重量,那是两代人的敦煌情缘,也是千年的敦煌文脉。
- 03 -
典藏佳品礼赠好物
收藏级装帧设计,典雅庄重。本书采用大开本精装,便于欣赏作品细节。特别选用高阶细砂纸印刷的粗粝触感函套,带来大漠般的记忆。抽拉开来,步入敦煌的艺术殿 堂。
封面文字使用烫金工艺,精致优雅。阳光下,泛着千年之外的敦煌色彩。
内页使用高克重特种纸,兼具质感、色彩、韧性;全彩印刷,庄重雅致。千年敦煌艺术跃然纸上。
定制飞机盒包装,上下附有珍珠棉,避免运输过程中的磕碰,将此精致之作完好保护。
随书附赠 敦煌纳福特制吉祥卡,转手之间,九色鹿和藻井,切换自如,流光溢彩之间,满满吉瑞意愿。
敦煌父女,薪火相传。艺术瑰宝,绵延千载。代代传承之下,属于每一位中国人的敦煌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