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春意盎然,百花争艳,勤劳的蜜蜂们穿梭于花丛之间,采花粉、酿蜂蜜。在美好的景象前,人类却不敢轻易触碰它们,因为怕被「蜇」。
那么,蜜蜂蜇人后到底是否会因此丧命?它们是否意识到蛰人后会失去生命?一起来看看答@瞻云和来自知乎「发现·AI 搜索」的回答。
蜜蜂蜇人后是否会因此丧命?它们是否意识到这一行为的潜在风险?
|答主:瞻云
工蜂就是蜂巢里的工具人。
你会发现,同样有刺,蜂后的没有锯齿,可以不断连续用刺攻击。
即便是攻击人,也不会拖出内脏。
至于雄峰,不仅除了交配啥事儿都不干,甚至还没有蛰针,更谈不上锯齿遇到蜂巢危机,也不用冲锋陷阵。
没有交配权的工蜂偏偏就具有倒刺:
不仅刺入皮肤,蜇针会留在人的皮肤中,肚子里的内脏还一骨碌拉了出来。而且这些倒刺的分布,还倾向于螺纹状排列,有利于旋转刺入皮肤。
你看工蜂天天 996,没有交配权,而且遇到什么事情就让你上。如果是其它昆虫之间的战斗也好还,你的刺可以反复用,也不会有啥性命之忧。
但如果遇到人或者其它的哺乳动物,信息素的号角一吹响,你就情不自禁用了你的最后致命一击,只要蛰针进入了哺乳动物的角质层皮肤,基本上你尾巴里的内脏,就只能一拖而出了。用你的生命,捍卫了伟大族群遭遇的巨大危机。
从演化的角度来说,工蜂的蜇针,天生就是为哺乳动物设计的。
你可能会想,工蜂也没有后代啊,这样的特征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呢?
虽然工蜂没有后代,但它们所有都是蜂后所生的。其实如果你不把工蜂当做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完全看作是蜂后的工具人,你就能理解背后的演化力量了。
如果蜂后不失势或者衰落,一代代的工蜂基本上都是被蜂后的信息素所控制。
当然,有研究发现如果蜂后失势/消失,工蜂不仅会偷懒,还会偷偷产卵。化蛹成蜜的刹那,工蜂就开始了工作。
  • 前 8 天的工作:保温、煽风、清理巢房、调制蜜粉、饲喂幼虫、认巢飞翔。
  • 8~20 天的工作:饲喂幼虫/蜂王、清理蜂巢、拖弃死蜂/残屑、夯实花粉、酿蜜、筑造巢脾、填补孔隙、守卫蜂巢.
  • 20~60 天:搜寻蜜源、采集花蜜、花粉、树胶、水等。
好了, 工作完成,可以结束生命了。
本质上工蜂非常像蜂后/蜂群生命的延伸,它们有利于种群的行为,使得有着相关基因的蜂后更容易生存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迭代,工蜂就越来越特化,最后基本上完全成了蜂群的工具人。
那么工蜂是否知道,自己知道蜇人后可能会死掉吗?
这个问题,其实相当于问工蜂有没有意识。
工蜂的行为主要是信息素控制,尤其是当有工蜂蜇人之后,毒腺脱落释放信息素后,会吸引一群工蜂不由自主的攻击。
这个过程,能否有意识,值得讨论。
虽然 2015 年有一份研究声称,蚂蚁也能通过镜子测试:
但这个实验充满争议,并不能完全证明蚂蚁真的具有自我意识。所有的昆虫,目前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谁有意识或者自我意识。
这是蜜蜂的神经系统:
这是它们的大脑:
不同蜜蜂的大脑对比(并不是越大越聪明):
相比起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蜜蜂的小得多。
蜂类的脑容量大约在 0.23~7.43mg 范围内,蜜蜂的通常在 2mg 左右,仅仅只有人类脑容量的 1/70 万。
不过它们的大脑小是小,但功能却非常的健全,效率非常高。
蕈形体(Mushroom bodies/Corpora pedunculata)是节肢动物大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结构,某些功能可以对应着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
这是蜜蜂大脑的结构。
这个大脑功能分区结构图,上方的两个像角一样的东西,就是蕈形体(MB)。蕈形体最为核心的功能是嗅觉识别和记忆,同时还包括其它的一些大脑高级活动,例如求偶、觅食、喂食、学习、睡眠、空间定位等等,都与蕈形体具有关系。
当然,在微观层面上,昆虫大脑内的神经递质机制是与人为代表的哺乳动物相似的,且具有相似的多巴胺奖励机制。不过,这要讨论昆虫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还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通过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会发现,我们的初级感觉皮层往往和意识无关。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东西,信息只有初级皮层处理了,没有传到我们的高级皮层,我们就无法意识到我们看到某个东西。
单纯从复杂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昆虫的大脑,应该和古生物中的一些原始脊椎动物相当。
蕈形体可能和早期脊椎动物的嗅脑具有一定的趋同演化关系,因为一些神经机制是相似。
而嗅脑和相关结构在哺物动物的大脑内,特化成了基底神经节,掌管一些和意识无关的本能行为。
我们任何一个决策行为/行动的背后,都有基底神经节的参与。
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走一段你无比熟悉的路,一路上你都在专注思考一个难题,到家之后,你完全想不起一路上你是怎么走回家的。
之所以你能「无意识」完成这个过程,基底神经节功不可没。
蜜蜂等昆虫的本能行为是丰富多样的,仅仅 2mg 的大脑,产生的一些行为不可谓不不惊人。例如,蜜蜂可以辨别两种不同的图案,这对于哺乳动物来说,通常需要前额叶参与的概念学习来完成。
有神经科学家怀疑蜜蜂的蕈形体可能具有概念学习的能力。通过与果蝇对比,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蕈形体能够整合多种感官,例如嗅觉、视觉、味觉等等,从而有了概念学习的能力。
巧合的是,人类大脑的知觉正是和多感官的整合有关。
因此,个人认为,蜜蜂可能有着非常初级的知觉能力,但复杂的意识认知功能应该是不具备的。
它们可能能够觉知到自己的蜇人行为,但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它也可能并不知道蜇人后可能会死掉。
值得说明的是,后半个问题是没有定论,虽然我的观点是否定一半,但想必也可能会有研究者认为蜜蜂是存在相关意识的。

看完答主@瞻云 的生动分析后,你是否有了清晰的结论?让知乎「发现·AI 搜索」帮你梳理一份简要结论吧!
一起看看「发现·AI 搜索」的实时回答。
  |发现·AI 搜索
蜜蜂蜇人后是否会死,以及它们是否知道蜇人后可能会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下:


1. 蜜蜂蜇人后是否会死?
蜜蜂蜇人后的结果取决于蜜蜂的种类。对于工蜂而言,它们的蜇针连接着内脏,当蜇人后,蜇针会带着内脏出来,导致工蜂死亡。这是因为工蜂的蜇针是其生殖系统的一部分,一旦用于攻击,就无法从人体中拔出,从而导致工
蜂死亡。

蜂王和雄蜂的情况不同。蜂王的蜇针没有倒钩,可以重复使用,因此蜂王蜇人后不会死。雄蜂由于没有蜇针,自然也不会因蜇人而死。


2. 蜜蜂是否知道蜇人后可能会死?
蜜蜂的行为主要是本能驱动的,它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蜇人后可能会死。蜜蜂的行为模式是基于本能和环境刺激的反应,而不是基于对未来后果的认知。因此,蜜蜂不会有意识地避免蜇人以免死亡。


总结来说,蜜蜂蜇人后是否会死,以及它们是否知道蜇人后可能会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蜜蜂的种类和生理结构有关。
工蜂因其生殖系统的特殊结构,蜇人后会死亡;而蜂王和雄蜂则不会因蜇人而死。至于蜜蜂是否知道蜇人后可能会死,根据目前的科学认知,蜜蜂并不具备这种意识。
题图来源:《采得百花成蜜后》
上知乎 App,点击左下角第二个入口
便可体验知乎「发现·AI 搜索」功能
欢迎留言区分享你的体验感受~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