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手臂林立。或者是让人不安的凝滞。点名、起立、试探性地回答问题,得到“对”或“错”,继续沿教案行进。这是许多人印象中传统教育的课堂。快乐和轻松感往往来自于那些意外的时刻,例如,谁起身时撞到了桌子摔了一跤,谁发言时说走了嘴,谁开着小差,刚好躺枪。
《X书店12节虚构的语文课》虚构出一种独特的课堂气氛。这确实是一种理想中的课堂。它是语文课,也是逻辑课,还是视觉分析课,在进入历史情境时,又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会课。
网首发
《X书店12节虚构的语文课》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在X书店的12节创意语文课堂上,一位年轻的老师带着十个敏于思考、生机勃勃的学生,以诗歌和小说为样本,通过文本阅读以及围绕作品提出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展开思辨和讨论,并邀请少年们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尝试给出回答。籍由这12节语文课,启发少年们学习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鼓励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这套书恰似一把剪刀,将文学之柄、教育之柄紧密相连,握着它,你既可感到一种分离的张力,亦可亲眼目睹两柄贴合时的锋利,咔嚓一声,剪除了多少平庸课堂的冗余、无趣、生命的浪费……剪出了一片新天新地,十二节课里有无限生机
1位老师和10个学生的12节创意语文课
文|冯军鹤
我愿意把这本书当作一部小说。小说是虚构的,但这个故事中的课堂却并非纯然编造,其中大多数都在我的教学中发生过。我选择以小说的方式重新抵达,是因为我相信小说的力量,也相信小说的真实。就像风吹起的沙丘,其中既有风的真实,也有沙子的真实。
有人会说,小说怎么会是真实的呢?编出来的故事肯定是虚假的。如果这样看待真实,这套书就应该由课程教案和课堂作业组成。如果有课堂实录就更好了,师生的每一句问答都可以被展示出来。但很可惜,没有课堂实录。我的课程既不是公开课,也没有暴露在监视器当中。而且即使有课堂实录,我也不认为那是最重要的教育真实。或者,换一种怀疑的目光,我不认为课堂实录是易于被感知的教育真实。
抵达教育真实还需要学生们的姿态和表情,需要老师和学生在空间中的位置与变化,需要感受他们的目光,需要看到学生在进入课堂前的经验与记忆,以及课程结束后的细流与浪花。总而言之,课堂不是唯一的教育空间,下课也不是教育的结束。而呈现这种丰富的教育真实,我相信小说是一种更加合适的方式。小说的细节和想象,会让人凸显出来。我认为这应该是语文教育,或者人文教育的追求。
这样说未免有些理想。因为在现实的语文教育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应试的需要,和明确的知识内容。这套书献给那些对应试教育感到不满的朋友,它是体制外的探索,是怀疑的姿态,也是一种尝试。单单从这里出发,十二节虚构的语文课就难以避免地带上了理想主义色彩。同样被这种理想主义色彩浸染的,还有X书店、马老师、十个孩子,以及每一次课堂。但心须说明的是,主流与制度总是单调的,而挑战与反叛却充满着可能。所以,《X书店12节虚构的语文课》只是其中一种可能。具体来说,这一套理想的虚构主要谈论阅读(也延伸至写作)。如果你也承认阅读并非背诵,并非对作者意图的追寻,并非抵达真理与教导,阅读乃是一段体验,阅读可以是自我的回声,阅读希望产生对话,那么你也许会喜欢这十二节课。正是这种期待,让马老师的角色更接近于主持人,而不是教练员与裁判。
<< 滑动查看图书内页 >>
但相比于培养学生如何阅读,这套书同样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这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家庭的任务。我相信方法之一是认可孩子的阅读权利,尤其是解读作品的权利,并且鼓励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这种开放并且平等的阅读体验中,文学作品将会有机会成为他们的朋友。孩子们不仅愿意和作品对话,也愿意认识新的朋友。正是在这样的意愿中,众声喧哗才会成为可能。
换句话说,我们其实是在追求阅读的可能性。既然是一段体验,阅读就应该和体验者息息相关,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十二节语文课正是对这一句被滥用,但也被忽视的格言一次认真的实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X书店”成为了这套书的名字,当然也是作品中书店的名字。X代表着未知,也代表着可能,既是诱惑,也是邀约,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为书店命名,也可以想象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店。
以上,便是这本书的血肉。而下面,是这本书的骨骼—我的教学故事。
我的教师生涯源于2014年的一次选择。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云南,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两年结束后,我离开了教育行业,坐进了北京的格子间。当我想要走动的时候,只能在玻璃大楼里转一个小小的圈子。于是我开始怀念支教时候的日子。然后,我辞职,回到云南,去学校代课, 半年后加入了一所创新小学。
这次,一切都变化了。我负责建立一所新的图书馆,负责全校的阅读课, 也和同事一起为孩子们设计课外活动。但尽管是一所创新小学,我们仍然沿着同样的链条在滚动 :一样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一样的试卷,一样的背诵。语文课本还是课堂的中心。当考试临近时,我变换着方法帮助他们复习,努力追踪每一个学生的背诵,美其名曰 :为成绩负责。但我没有办法不怀疑自己,甚至常常感到虚弱。一年后,我又一次离开了。
27岁时,教育的机会再一次出现。学校首先吸引我的是丰厚的薪酬,但真正让我向往的,却是一个承诺:不参加统考,语文是主科。我知道这样的空间即使在国际学校也极为难得。
本书作者冯军鹤老师小像
郭初阳老师的课堂和著作给了我最初的信心和方向。第一学期,我们尝试了整本书的精读,选择了《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和《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两本书,周末的作业全部留给阅读。在其他时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妈妈,我还是想你》(正是本书中第三节课的内容)以及《安妮日记》中的文字和一部短片构成了战争主题阅读和写作。
之后两年,伴随着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探索和勇气越来越坚固,我们也距离课本越来越遥远,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多。新闻、音乐、电影开始成为课堂的文本。讨论的主题从家国、亲情逐渐拓展到美食、公民、历史、爱情,甚至性别。孩子们阅读的能力让我越来越惊讶。我开始重新思考布鲁纳的名言 :任何学科可按照某种正确的形式教给任何儿童。在这种诱惑下,课本中熟悉的作家之外,我们也集中阅读了汪曾祺、张爱玲、刘震云、金庸、李娟、陈春成、莎士比亚、乔治·斯坦贝克、杜鲁门·卡波特、卡尔维诺、尤瑟纳尔等人的作品。
在大量的虚构写作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让我叹为观止。在一次爆炸式的喜悦中,我无比渴望他们的小说可以发表。正是这次努力,让我结识了三联旗下的《少年新知》杂志, 开始在上面写作,分享已经发生的课程。再然后,就有了这本书。
在十二节语文课中,超过一半的课程都曾经具体而真实地发生过。第四节课《活着》、第五节课《人鼠之间》、第六节课《小城畸人》、第七节课的陈春成、第八节课的汪曾祺、第九节课的“脏话”,以及第十一节课的《似水流年》与最后一节课的张爱玲都是依据曾经的课堂讲述的。前两节诗歌课像是一次综合,翻译式写作和诗歌拼贴游戏是我们屡试不爽的课堂活动。第三节课中的材料,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但课堂内容大部分是虚构的,并且直接源于尚未结束的俄乌战争。而第十节课,关于女人的故事,是我在梦中构思,却没来得及付诸实践的一次遗憾。“梦中”并不是修辞,而是真实夜晚的梦境。除了《羊脂球》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的梦还提供了另外一部小说《蒂梵尼的早餐》。但受制于篇幅,蒂梵尼只好黯然退场。
<< 滑动查看图书内页 >>
除了课程,X书店的十个学生也是真实的。他们是我在深圳的学生。没有他们,我的故事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在写作这套书的时候,我不断想起他们,想起那些美好的记忆。他们是我永远的朋友。
全网首发
《X书店12节虚构的语文课》(6册)
适读年龄:小学中高年级至初中
首发团购价:89元(原价:184元)
赠:6张版画藏书票,6枚“动物与书”主题书签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识别二维码,了解冯老师全部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