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个读者朋友问我,如何看待富人家孩子和穷人家孩子之间的区别?
针对这个话题,我还真有很多话想吐槽。
网络各种消费主义营销号,心理学营销号,成功学营销号,谈阶级跃升,谈人生发展成长,特别喜欢讲这两个概念对比:
穷人家教育什么方式,富人家教育什么方式。
穷人家小孩什么样子,富人家小孩什么样子。
比如最典型的:
穷人的孩子成熟的晚。
就是一定要拿穷人和富人比。
然后希望借此找到方法,窍门。
或者干脆不找方法窍门,就是告诉你,穷人孩子什么都不对,什么都不好,你就应该焦虑。
这种比较方法看上去有点道理。
但其实细想一下,毫无道理,问题很多。
煽动焦虑的问题就不说了。
简单说说可实现性:
富人家孩子自信,勇敢,安全感足。
就算这是对的。
穷人家孩子怎么复制呢?
穷人父母怎么模仿实现呢?
实现不了。
因为富人家孩子有个特殊的群体,家道中落父母破产的。
我的私信箱里就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案例。
这些富人家孩子的表现并没有比穷人家孩子好多少,也是一样的慌张,焦虑,幼稚,不成熟。
换言之穷人家孩子成熟晚什么也不懂,不是因为教育不好,而是单纯因为物质匮乏。
现在给你一线城市市区一套房,卡里打个几百万。
你立刻也开始云淡风轻,自信勇敢,成熟稳重了。
所以富人家教育什么样,富人小孩什么样,对穷人和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真正需要重视的,恰恰是被很多人忽视的:
穷人家孩子普遍很穷,但不是「所有人」都穷。
总有一些穷人家孩子逆袭的。
很多人张嘴就骂白手起家都是骗人的,不存在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事,马云的爸爸是副部级,马化腾的爸爸是CEO,大D王石任正非都是靠岳父。
问题是也有父母都普通,也不靠岳父的人啊。
比如雷军和张一鸣就不是啊。
你说雷军和张一鸣是天才,智商高,普通人哪有这么高学历。
那你现在找个工作,看看你身边让你反感的小老板,收入比你丰厚多了。
这些人全部都是富二代,全部都是中产阶级子女吗?
并不见得。
绝大部分人依旧只是普通人家出身。
关键问题就在这里:
一样都是普通人家出身,
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收入丰厚,而有的人却只能蝇营狗苟?
拿穷人家孩子和富人家孩子对比毫无意义,因为根本不能复制模仿。
拿穷人家孩子和穷人家孩子对比,才有价值,因为有模仿学习的可能性。
但这个话说起来,就很难听,就让人觉得很刺耳:
一样都是穷人家孩子,为什么你这么失败?
这个就不像是在分享方法,帮助大众,而是在讽刺批判,给人一种PUA的感觉。
真话总是难听的,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大众对于实际方法的需求,远低于心灵按摩慰藉的需求。
大家想听的并不是同一阶层优秀者的经验方法技巧总结。
而是希望看到「发烂发臭」。
只要是和我一样普通出身的人,都必须是一样的发烂发臭,毫无希望,所有人都一样的差,有那么多人陪着我,才开心。
如果有人成功了,那一定是靠爹或者靠岳父,总之绝对不是靠个人能力,个人能力根本就没比我强多少,我有这样的爹和岳父,我一定比他厉害多了。
如果发现爹和岳父都没有,那就一定是沾了时代的光,可惜我没生对时代,如果我生对了时代,以我的能力,一定比他还厉害。
这一点其实不是时代变差,而是时代变好了。
时代变好了,可以让无数穷人也吃饱肚子,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以后,他们的需求不再是继续努力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了,而是如何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和优越感,显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如何高水平的事业进步,这不是普遍大众的需求。
如何低成本的装B,这是才是根植在普遍大众心理的本质需求。
比如之前有个网友跟我吵吵,不愿意承认自己家境贫困物质匮乏才导致她消费有愧疚感,她反复强调:
马云我比不了,我身边同事我还比不了吗?明明是同一个阶层的人,为什么同事们都可以轻松消费想买啥就买啥,而我有任何享受性消费都会觉得愧疚难过,这还不是因为我父母PUA我?还不是因为我原生家庭有问题?
你看,同事和同事之间的家境都是天差地别,她却有着如此幼稚的认知,非要和同事攀比。
认为自己不是物质匮乏,不是穷,就是因为「消费观念」不对,不对的根源就在于父母PUA
认为自己没有必要赚钱,赚太多钱也没意义,
认为自己有必要研究花钱,要提升自己的「消费观」。
这个,其实就算是时代的主流观点了。
低成本装B,并让自我感觉良好。
而不是痛苦的蜕变和进步。
毕竟,人总是喜欢做容易的事情。
这可能就是大量的心理学营销号,成功学营销号,各种成长营销号,最后的重点导向总是出奇一致的导向「消费主义」,提升生活质量的原因吧。

-end-
更多精彩观点,欢迎点击关注
欢迎大家把我设置为星标置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