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淄博,后有哈尔滨,今有天水,网红城市不断迭代更新,但常驻热搜的文旅胜地,似乎只有三亚和海南。
今年春节,海南再次冲上热搜。
离岛机票一票难求,从三亚飞往北京、上海等地机票飙升至万元,数万辆汽车在港口排起长龙,海南恶名满天飞。
而这并非海南第一次因“离岛难”被骂上热搜,作为网红届的“OG”,海南也踩遍了网红城市的坑。
海南屡次“黑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建跨海大桥真的能解决运力不足,帮助海南经济实现快速提升吗?海南的未来又在哪里?
为探究这些问题,搜狐城市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融所执行研究员陈经伟进行深度访谈。作为海南琼海人,陈经伟常年关注和研究海南改革发展。
以下是访谈精编:
海南旅游业定位已对当地经济系统造成伤害
搜狐城市:您如何看待海南今年冲上热搜,以及之前屡次被骂?
陈经伟:今年春节海南很多报道冲上热搜,甚至形成一种“骂搜”,我觉得一些报道已经偏离了传媒业基本职业道德,为了吸引“眼球”或追求“流量”,会形成一种社会“噪音”,甚至会转化为一种对当地政府行为“绑架”。
但同时,这也应对海南新一轮改革和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旅游业急需转型发展提供一种警惕作用。
搜狐城市:具体哪方面需要转型改进?
陈经伟:首先改变海南的服务半径的定位。
海南面临上述状况是“服务全国错位定位之必然结果”。
对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种地方可以承受并解决短期大量人流矛盾,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
一些部门的人员把旅游等“短期或季节性人流”作为执政或业绩目标,其结果极有可能对当地经济系统造成一种伤害——资源长时间闲置与短时间供应不足并存。
海南以上状况已经很明显,同时海南每年春运期间对海南当地老百姓基本出行和正常生产(尤其冬季瓜菜运输)已经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只不过当地老百姓没有发声渠道而已。
二是威尼斯观光经济与居民生活的矛盾以及过度旅游(Overtourism)带来困扰的现实案例对海南春运旅游业带来警惕。
威尼斯作为国际旅游圣地,其旅游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其发展之困已经凸显。事实上,过度旅游(Overtourism)带来的困扰并不仅仅是威尼斯独有的。
拥挤的城市、紧张的公共资源与设施、环境污染、物价上涨等等当一个城市或地区因旅游业而繁荣的时候,过度旅游的危机也随之而来。
近年来,海南春运期间过度旅游问题已经成为了海南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当前其解决之道也只能是“适当控制”——在科学研判基础上,通过地方立法对春运期间人流和车流进行一定控制,比如限制私家车进出岛等。
三是“本岛人游海南基本定位及转型”。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多年实践和已经说明,海南旅游的“国际范”并未形成。
而海南新一轮改革的外向型经济体定位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决定了海南旅游业在区域产业结构当中只能充当“辅助角色”——海南独特且有限资源很难兼顾“国内各地退休人员临时旅游地”和“融入国际产业链生产基地”两者之间矛盾。
“无跨海大桥限制海南发展”说法极其错误
搜狐城市:为解决海南运力不足问题,不少人建议重启跨海大桥建设,这是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吗?
陈经伟:琼州海峡建“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已是一个老生常谈问题。我经常看到一个极其误导的错误观点——未建“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会限制海南区域经济发展。
一方面是岛屿经济体理论在国内是一个空白区,岛屿经济体治理和发展路径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是错误认识),另一方面是仍然延续海南“对国内发展”固有思维。
搜狐城市:那您的逻辑是?
陈经伟:实际上,中国海岸线的总长度约为3.26万公里。其中包括约1.84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大陆海岸线的北部起点位于鸭绿江口,南部终点位于北仑河口)和约1.42万公里的岛屿海岸线。这1.84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当中有多少个半岛?
而且,这些与内陆联通的半岛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呢?进一步来说,琼州海峡建“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无非是把海南岛屿经济体转变成一个类似于半岛经济体,而海南“变半岛”就必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逻辑说不通。
相反,海南保持岛屿经济体特征及其发展模式,或许是一项明智的选择——当前,在亚洲范围之内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而走向经济发达的,反而是“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等岛屿经济体。
从这点上讲,中央选择海南这一岛屿经济体作为对外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不得不说这样的布局具有前瞻性。
搜狐城市:那海南是不是根本没有必要建跨海大桥?
陈经伟:当然,当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到全国前列且公共资金富余的条件下,那时可考虑建“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让岛内居民便利出岛周游国内各地,让岛内优质生产的货物顺利运往内陆,这或许是一项优化选择。
海南关键是,在深度分析并借鉴国际岛屿经济体经济起飞路径基础上,在实践当中探讨出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路径。
“补工业化”是海南的必经阶段
搜狐城市:改开几十年来,海南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关于海南经济“补课”方面,您一直强调“补工业化”的重要性,为什么?
陈经伟:2018年海南新一轮改革以来,我不断强调海南产业实体化和发展路径“补工业化”等观点。就海南“补工业化”议题,可归纳为一句话:一个经济体的工业化水平决定其现代性,“补工业化”是解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不可能三角”有效途径。
今年“两会”期间,海南省委书记冯飞提出把海南“做成全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观点,这或许意味着,海南在“补工业化”进程当中将会迈向一个新步伐,因为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有技术含量的生产业态”(工业是其中最核心内容)。
搜狐城市:海南经济,包括工业发展阶段并不高,它可以直接“跨跃式”发展到新质生产力阶段吗,会面临哪些难题?
陈经伟:当然,海南“补工业化”不得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海南现实条件(包括海南错失机会和偏差性发展路径选择等造成系统性问题和矛盾)决定了海南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和未来布局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难点和堵点。
但进一步来讲,海南如果没有选择“补工业化”,那就意味着,海南错过新型工业化和主动放弃融入国际产业链及发展之路。
形象地说,海南工农业就像海南经济助飞的“两条腿”,没有这“两条腿”助跑,海南经济无法实现起飞。从这角度上讲,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初级阶段和一定时期内,海南新型工业化区域产业结构占比应定位为50-70%之间,并成为对海南政府工作考核之重要指标。
搜狐城市:那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呢?
陈经伟:就海南如何形成工业初级积累路径或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等具体行动方案等问题,从政府工作职能视角来看,落实的主体应该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国内外专业团队研究基础上给出方向性指引建议,在实践当中不断给以补充与完善。
搜狐城市:中国沿海发达城市的产业升级均从承接产业转移开始,海南目前有这个条件吗?
陈经伟:由于海南当前产能落后于国内很多地区,故我认为海南有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空间,尤其是一些转移且能升级的产业链,其生产的产品又能销往东南亚地区的中等高新技术产业,走新时代“下南洋”之路,可能是海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和发展之路。
海南目前处于“最大政府”状态
搜狐城市:在深化改革,打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方面,海南政府方面应该在哪方面作出改进?
陈经伟:海南建省建特区初期提出“小政府、大社会”社会治理目标,种种原因,海南在几十改革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了现有的“省级行政人员及体制管理着地级经济体量”模式——“大政府”状态。
与国内其他省市的人口、经济总量和地域面积等综合因素进行比较,海南应属于“最大政府”状态。
搜狐城市: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第六次提到海南自贸港,高层对于自贸港的表态有哪些新的动态值得关注?
陈经伟:从中央决策部署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两个重磅文件,对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布局而言,是一项长达30年的中长期规划指导。
因此,海南新一轮改革何自由贸易港建设涉及面广、任务量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循序渐进,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分领域和分节奏来实施。
从现实情况看,在2025年前及自由贸易港建设初级阶段,海南更多属于一种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等工作安排,只有统筹安排好系统改革节奏和开放进度,才能确保海南新一轮改革与自由贸易港建设行稳致远。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