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512 篇文章
文中图片来自Pixabay,本文整理自一诺与玛德琳·莱文博士在全村的对谈,全村家长深度学习年卡用户可以在会员学习页面,免费观看回放。对全村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浏览文末活动。
玛德琳·莱文
有三个已成年的儿子和一个刚刚出生的孙女,超35年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出版过多部关于教育的畅销书,且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除了美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外,还深受商业领袖欢迎的女性。
李一诺
育有三娃,前麦肯锡全球合伙人,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一直关注全球女性生存发展且游遍全球去看教育的跨界女性。
在专业领域如此有建树的两位女性,在谈到「高强度母职」相关的话题时,除了她们亲眼目睹的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外,也都各自有着自己亲历的故事。
01
为何问题根源都会回到妈妈身上?
// 一诺
你的新书里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许多父母的真实处境:成为父母后的我们,需要重新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关于孩子身心成长的研究和探索,同时还要努力为自己的职场发展奋斗,当然还少不了各种家务活以及不得不去解决的家庭冲突。
我相信你身为三个孩子的妈妈,也会和我们一样感同身受,我特别想知道你在大量临床心理个案中所看到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 玛德琳
我书里提到的大量数据和孩子的真实情况都源于我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项目。
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从专业理论上来讲,我知道哪些孩子的成长是属于高风险的,哪些孩子的风险会相对低。但当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心理医生时,我在现实中却遇到了很多本身过得很不错的孩子显得非常抑郁,甚至有自残或自杀倾向。当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开始写信给全国各地的同行。
因此遇到了斯坦福的 Denise Pope 教授,她写过一本关于教育的书,里面的观点跟我看到的问题基本一致,于是我们就在斯坦福邀请了一些人来探讨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挑战成功」这个项目就这样在十六年前的斯坦福展开了,这成了我们观察数据的主要来源。这个项目在美国有数百所学校参与,研究难度非常大,这也是我写《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原因之一。
我们当时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家庭,包括不富裕的、中产阶级的、中产以上的以及富人家庭的孩子,我们发现的高抑郁、高焦虑和药物滥用率之高让人难以置信。后来这些孩子都被国家心理健康机构视为风险群体,把他们划分到传统意义上的风险群体中。这样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在我看来,我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了 15 年,虽然看似也改变了一些人或他们的家庭,偶尔也会影响到一个社区,但这里的文化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双职工家庭的普及,家庭面临的挑战变得更大了。在这些问题形成的过程中,我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漏掉了什么。
所以我没有去跟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学家交流,而是选择走向军队和商界,我希望能从那些正在经历大变革的组织中发现我们漏掉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 一诺
你提到的这些都基于你对美国的观察,但你在书中引用的关于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数据增长情况,与全球各地的数据相比,趋势上也是很相似的。
// 玛德琳
我们对于这些数字必须非常谨慎,有些孩子只是不快乐,无法保持最佳状态,不能称之为抑郁症患者。真正的抑郁症需要有临床诊断,必须符合某些标准并维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当然,疫情对每个人都有影响,我们仍然会在很多方面有后疫情反应,尤其是孩子们。
// 一诺
你一直在全国各地巡讲,跟不同的家长交流,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好奇这些情绪问题是怎么发生的。
// 玛德琳
我从事这个行业 40 年了,大概 20 年前开始专门研究青少年的抑郁焦虑。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美国,我去过约旦、香港等不同地区,大家都对这些问题的根源感兴趣。但让人困惑的是,问题最终总是会回到孩子的妈妈身上,都会问妈妈发生了什么,妈妈是如何应对的?这对女性造成的压力是很难让人长时间承受的。
高强度母职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的育儿模式,不仅仅是你我所在的国家,而是全世界。这种观念要求母亲必须全身心投入并感到自己是非常幸福的,因为孩子是神圣的,我们不应该为育儿感到疲惫,即使真的身心俱疲也是我们应该付出的代价。这种观念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看到的大量个案中,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共通点:他们的母亲往往都会感觉不堪重负或感觉自己没有选择。
02
你真的把自己照顾好了吗?
// 一诺
太巧了,我昨晚刚好跟一位作者对谈,她写了一本书《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她采访了二十几位在中国国内城市生活的妈妈,都是一对一的访谈,谈论她们成为母亲的经历,大多数女性都一样准备不足。
生理上,怀孕 10 个月后孩子出生,我们很自然就成了母亲。但接下来我们却需要花一生来不断学习和适应育儿的方方面面,这里面有社会给予女性的许多压力。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比如女性被隐形化,家庭中的无偿劳动等。你在书中提到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不确定性以及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都十分准确地触及到这些问题。
正如你书里所说「当我们害怕未来时,我们会更执着于过去」。这很真实,尤其书名 Ready or not 就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都会质疑自己做的是否正确,是否必要,我做这些真的就能让孩子准备好面对未来了吗?我们都很怕犯错。
// 玛德琳
是的,大脑讨厌一切不确定性,所以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我们会习惯性地回想我的母亲或祖母是怎么做的,但实际上,她们所处的时代,文化和经济背景都不一样,也许只有一些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借鉴。
当我们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之后,自己的孩子如果选择躺平,而周围的孩子都在争夺有限的大学名额和工作机会时,我们肯定会焦虑想做些什么来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机会。我相信每位母亲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但问题是,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机会并不能通过高强度母职的方式来解决。
我曾经跟虎妈 Amy Chua同台,我不清楚她的观点在中国有多普遍,我真的不知道她是否算典型的中国妈妈,总之听起来她完全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她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她确实有自己的事业。我意思是她和所有母亲一样,除了有自己的工作外,还要承担三个孩子的日常照料,包括起居饮食,生病和各种家务活等,全都是她的,这基本没空间把自己照顾好。
我说的不是做美甲、按摩或购物之类享受生活的事,而是拥有我们自己的爱好、朋友乃至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各方面都有足够空间,才算是照顾好自己。如果我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是无法照顾好孩子的。当这些都被挤压掉,孩子就会变成我们生活的全部焦点,这对妈妈和孩子都很不利。我们从大量数据中看到这些,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 加入全村,跟2w+父母一起,关照好自己
03
母亲与孩子的捆绑会发生什么?
// 一诺
大部分人都希望把成功的故事简单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一条通用的路径走向成功。
// 玛德琳
我们必须理解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母亲也不一样,我们自己每一天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制定一个通用的育儿法则并非好的选择。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三个孩子性格各异,有的跟我相处融洽,有的会用更有趣的方式和我相处。很多人会问我「你对所有孩子的爱都一样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与每个孩子的关系却各有不同,因为母亲与不同孩子有着不一样的匹配关系。
在我看来,没有一种匹配关系可以通过高强度母职来让孩子从中受益。如果你是一个安静的妈妈,而你的孩子也很安静,那也许问题不大。但如果你非常外向,而你的孩子却很安静,你可能会说「宝贝,我们一起去找别人聊聊天,做点什么」,这有可能干预了孩子自身的发展。
// 一诺
你在书中提到的「迟到的青春期」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教育下所推崇的「乖」孩子,因为所有未完成的青春期最终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所以它可能发生在大学,甚至在踏入社会之后,但大家很少会把这个现象跟他们的某个成长阶段关联起来。
// 玛德琳
「乖」孩子虽然让育儿过程变得相对容易一些,但这种方式养育出的孩子很难成为领导者和创造者,毕竟领导者不能盲从,要敢于冒险也愿意失败。「乖」孩子也容易缺乏创造力,这是我看到的真实情况。
有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学校,却因为不喜欢室友而要求退学,也有因为不喜欢学校食堂的食物要求退学的。比如有个不吃酱料的女孩,她妈妈会一直迁就她,即使她到别人家里过夜,她妈妈也会特地打电话叮嘱别人不要给她女儿吃酱料。当她进入大学后就会遇到很大挑战,没有人会在意她是否喜欢吃酱料,地球不会围着她转。这位妈妈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孩子,实际上却剥夺了女儿应对挑战的机会。
很多人认为我的书都是关于孩子的,实际上我的书全都关于母亲。因为母亲这个角色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养育孩子的「工作」其实是非常孤立的,充满了焦虑。高强度母职不但不会缓解我们的焦虑,反而会让我们越来越疲惫。我们的人生还很长,不能总是用耗尽自己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作为母亲,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某些事,并不意味着我们有问题,这是我必须强调的,否则我们就会一直逼自己要为此做得更多。
// 一诺
我太喜欢你说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界限,我可以不断提升自我,但要努力到什么程度,由我自己来界定。我做不到 5 分或 10 分那么多,我只乐意做一两分,由我们自己说了算。
不管是 1 分,还是 2 分,只要我们能够先开始,先看到自己需要被关照、被照顾的部分。也许能从焦虑、不安中走出来,看到更大空间,更多养育的可能性。
为了赋能更多父母,能够在养育中,有片刻的抽离和觉察。全村推出了「家长深度学习年卡 3 月限定版」。
3 月限定版家长学习年卡,包含以下内容:
1. 一土全村家长深度学习年卡1年的学习权限,价值¥1099。
年卡包含一诺核心养育课程、专家教育讲座、家长自助训练营等超500节+,汇总了一土这些年筛选的优质教育学习内容。
2. 冥想会员卡1年学习权限,包含自我关怀、提升觉察力、缓解压力等音频400节+,价值¥199。帮助理解:什么是觉察,如何提升自我觉察,如何发现内在的力量。
3. 自我关爱手帐1本,价值¥159。
*收货须知:联名卡手帐为实物产品,将在活动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发出。
联名卡发售价 ¥1459,特惠价到手 ¥999,活动最后 4 天,报名截止到 2024年3月31日23:59,点击下方海报链接,即可加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