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敦煌飞仙
千百年来
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始终瑰奇
圭表测影、万户飞天、神舟天宫
由古到今
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不久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
以“当代航天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主题
带来了《求是大讲堂》通识课程第四课
为浙大青年学子
介绍日新月异的航天科技
讲述历久弥新的航天精神
航天 ,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有人说,宇宙那么大,我们管不了也管不着但事实上,管控太空也是航天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要像管理地面交通一样管理太空交通,这样才不会‘堵车’。”在包为民的课堂上,生动的例子与比喻总是让航天知识一改艰难晦涩,变得平易近人。
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管控太空,这是“航天”一词的主要内涵,而导弹、火箭、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则是最常见的五类航天器,它们的技术特点可以归纳为“三高一长三极”:高能量、高动态、高精度、长寿命、极限使用环境、极小设计裕度、极强学科耦合。
杨利伟第一次上天的时候,火箭POGO振动的频率接近于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因此他产生了撕心裂肺的感觉。”包为民循循善诱,步步深入,让在场师生不由得屏住了呼吸,仿佛也感到了杨利伟当时紧张的心情,“在那之后,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刘竹生组织团队进行攻关,最终采用变能蓄压器抑制了振动,所以从神舟六号、七号以后,航天员就说我们从坐卡车变成坐上小轿车了。这里就涉及到很多耦合动力学的问题。”
航天科技并非总是“远在天边”,它同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为民回忆道:“80年代初,中国女排走向世界,但我们却只能租用2小时的国外的通信卫星观看比赛。”而如今,我们已经有了完善的通信卫星,准确的气象预报、对地遥感与卫星导航,迷途变通路,天涯若比邻。
2023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
“之前一直觉得航天科技是‘高大上’‘遥不可及’的,没想到原来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哲学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明越感慨道,“航天科技的发展让飞天神话从向往变成现实,也让人类社会在对未知的探寻和对困难的克服中不断进步、愈发繁荣。”
世界 ,
从地球摇篮走向深空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20世纪是人类文明走向太空的始源时代,随着时代发展,航天科技的起点、水平、科技含量与科学目标也在持续变化。
围绕航空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一话题,包为民与现场青年学子进行了深入融洽的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想法频频。
针对求是学院23级本科生闫书晗等同学提出的有关“中国未来有没有可能实现民用载人航天?”等问题,包为民都一一进行了耐心的解答。他充分表达了对中国民用载人航天前景的积极态度。“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民用载人航天一定会走下神坛,走入百姓的生活。”“到那个时候,‘一小时全球到达’可以成为可能。
如今,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已经成为深空探索的热点,如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中国的月球科研站计划等。地球有垠,人类的好奇无限;深空无际,探索的步伐有力。从地球摇篮到宇宙深空,航天科技的发展让世界看到了更为广袤的、充满可能的未来。
强国 ,
航天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事业“无-有-全”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转变历程是息息相关、同频共振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次深空探测……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已不容置疑。
“与国际空间站机械臂的滑轨式不同,我们采用爬行式,运作更加灵活,能协助航天员全站到达,进行舱外活动。”包为民向在场师生展示了天宫空间站机械臂的运作视频,言语中难掩自豪。
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示意图
纵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来自外部的封锁与压力从未停止,“但封锁是卡不住我们的。”包为民坚定地说,“在国家的坚强支持与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下,任何外部势力都阻止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希望我们能早日在电推进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建筑工程学院23级本科生赖晨阳说,“我们不仅要能有被动应对的能力,更要有占据主动地位的实力——我对此充满信心!”
航天强国的目标催促青年奋楫争先,“两个大局”的机遇与挑战鼓励青年奋勇向前。包为民对浙大学子们表达了深情的展望:“空间站建成以后需要开展大量有关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生命等领域的科学实验,我们非常希望高校能够参与到这些基础研究中,为我国空间站的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一直很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比如神舟十七号。”竺可桢学院21级本科生钱成铭铿锵有力地说,“这堂课让我备受鼓舞!我们欢呼于中国航天的成就,也感动于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争取日后为航天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郭航宇丨周亦颖
金句整理:周亦颖

图片、视频:高兴就好
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温惠晴丨周亦颖
责任编辑:何心怡|周亦颖
推荐阅读
点个赞和在看,为航天科技喝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