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拙。
一个月前,我经历了一次特殊的人生体验。
在北京和河北交界的一处旧厂房里,我被“灵异事件”包围了。
你们能不能感受到啥不一样的
当时天是阴的,厂房是昏暗的,小冷风刮得飕飕的。外面几乎是荒郊野地。
屋里的打印机正自动往外吐书页,打眼一看,写的全是“灵异事件”——
被医院发了死亡证明的老人,突然从殡仪馆的冰棺中坐起来,边往外爬边说不想换寿衣,他冷;
还有个老太太突然跑到殡仪馆,偏要和一具尸体结婚办婚礼,她说为了这一天,她已经等了40年;
最惊悚的是一个死于凶杀案的女孩,她被凶手肢解,成了无头尸。
自从她进了殡仪馆,工作人员成天梦到她呜呜哭,边哭边说:“求求你,帮我找找脑袋。”
这不是胡编乱造,更不是写小说。这是一位95后女入殓师真实的亲身经历。
曾经看过这些故事的人,都哭了。
有一部分人,是笑出了眼泪↓
还有一部分人,被感动得哇哇大哭↓
甚至还有人说,自己被这些发生在殡仪馆的故事治愈了
总之,没一个是被吓哭的。
这些故事从2021年新年开始记录,被上百万的读者看过、听过。
今年2月份,我把它们送进印厂,现在,它们已经能以书的形式和大家见面了。
书名叫《天堂没有入殓师》,作者来自【东北最调皮女入殓师】系列,是入殓师孙留仙。
孙留仙16岁入行,至今已经有9年入殓经验,给逝者进行过5000次送别。
我们从中挑选了她印象最深、对她影响最大的7次送别,整理在书中,并把它们升级成了Pro版本——
第一,每个旧故事都增加了新内容。
曾经受限于公众号篇幅,无论是不能外传的、被迫删减的、还是只在音频中提到,一直没来得及变成文字的,现在都能完整地和大家见面了。
不用看内容,看字数就知道补了多少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我们把孙留仙的故事做了重新编辑。
这是孙留仙的故事,在公众号的刊发顺序。每个故事都是独立事件,彼此之间没有关联。
现在书中故事的阅读顺序,完全还原了孙留仙进入殡仪馆后的成长经历。
一开始,她见到逝者就怕,成天做噩梦,“满脑子都是胳膊腿来抓我”;后来,为了练胆,她把自己关在停尸房,和逝者睡一张床,还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相处方式,没事就和死者唠唠嗑。
最后,她能勇敢地为亲人入殓——她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客人,就是最疼她的姥爷。
按书中的顺序读过一次,就相当于陪伴孙留仙重新成长了一次——陪伴一个误以为“死亡离自己很远”的95后女孩,从恐惧死亡、理解死亡,最终更热爱生活的全过程。
如果你想拥有这本书,可以直接点击下方的链接,买它↓
但如果你最近刚关注天才,也可以先听我讲讲孙留仙的故事,她的这些“灵异”故事,最适合那些有点胆子,但胆儿不多的朋友。
孙留仙是所有作者中,最常被误解的那一个。
有些误解关于她的职业。
提到入殓师,或者其他和死亡相关的工作,很多人会下意识想起街边这种小广告。
实际上,这些工作非但没有高薪,还相当辛苦。孙留仙去殡仪馆“求学”半个月,一直被拒之门外。
她当时太瘦小了,没人相信她能搬动尸体。
除此之外,她经常后半夜上班,24小时待命,人际关系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有次她正给一个病死的老者脱衣服,老者抓住她的手说:“给我把衣服穿上,我冷。”
这把孙留仙吓坏了,你动可以,怎么还能张嘴说话呢?
眼看老爷子就已经要从冰馆里爬出来,她说:“你抓我手,我忍了,你张嘴说话,我也忍了,这怎么还要出来,当我不存在呢,太不尊重我了吧。”
她后来才知道,老爷子没死,只是睡觉时休克了,儿子把他送医院没救过来,却被殡仪馆的“冰棺”冻活了。
孙留仙有一种独特的讲述方式,她会下意识用自己的幽默,消解听众和读者对死亡的恐惧。但这也经常被误解为对死者的不尊重。
但无论是报酬和辛勤程度不成正比,还是频繁遭到非议,都不是她工作中最难的部分。
孙留仙给我讲述过她职业生涯最刺激、最不想回忆的一个画面。
那是东北一座老式居民楼,不但被收拾得干净温馨,还很香。它的主人却浑身赤裸躺在地上,身体只剩躯干,伤口破损严重,头也找不到了。
死者是一个20来岁的姑娘,男房东看她独身在外,一直骚扰她,还在某一天突然闯进她家里,试图性侵。
最终,男房东将她活活捂死,为了脱罪,还进行了分尸,并藏起了她的头。
案发整整一年后,女孩的头终于找回来了,女孩的妈妈只有一个心愿,让身体和头一起火化。“我不想以后梦见女儿抱着头去看我,我接受不了。”
当时女孩的头已经成了骷髅,连皮肉都没有了,根本没法缝合。
孙留仙用特殊材料帮女孩捏了一颗头,又按照她生前的照片,还原了五官。
这一场入殓,总共4位入殓师参与,花了整整10个小时,24小时没到,又被烧成了灰。但孙留仙觉得,哪怕做完就放5分钟也值。
“因为这是满足一位妈妈的执念的唯一方法,更是女孩应得的体面与尊严。只要她们母女二人安心,我就觉得值得。”
送走5000人后,孙留仙逐渐发现,死亡是一件很无常的事儿,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世界上绝大多数死亡,都发生在猝不及防之间。根本不给死者和家属准备的机会。
孙留仙希望自己是补救这一切的人。
她说:“我是入殓师。我希望见到逝者的最后一面是不留遗憾的,关于他们的最后记忆是美好的。”
但说实话,想为入殓师出一本书这事,挺难的。
除了很多人对死亡的避讳,让孙留仙凑足一本书的故事体量,也不容易——
别的作者出书费纸,而孙留仙出书费“命”。
在写下这7个故事的过程中,孙留仙送走了5000位逝者,其中包括3位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先是姥爷,之后是像妈妈一样的师父,最后是师父的师父。
在孙留仙的评论区,经常有很多人说谢谢——
有个女孩的姥爷20年底因病去世,在入殓师的帮助下,她见到姥爷和健康时差不多,“感谢入殓师让我记忆里姥爷的最后一面是平静祥和的。拉着老人的手都觉得他还能陪我再久一点。”
还有人说,如果能更早一点读到这些故事就好了。
有个女儿一直生活在家人的保护中,直到30岁那年父亲去世,她才第一次面对死亡。从那之后,她一直在想,如果早点做好心理准备,多珍惜父亲在世的时间,是否会少些遗憾?
还有一些朋友最特别。他们在孙留仙的故事中,看到孙留仙身边那些离去的亲人,正在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着。
他们说,孙留仙身上有师父的影子。
这并不是孙留仙身上独有的个例。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一个专门探讨死亡的论坛,其中有一位妈妈,她收养了一个有罕见病的女孩。
现在她正带着女儿的骨灰,环游世界。
女孩在生前问过她,妈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是不是只是你的负担?
她是这么回答的。女儿虽然已经离开了,但她和女儿之间的感情、他们曾经那些共同的经历,都不会消失。
甚至她和女儿的这些过往,还在影响她现在的人生——如果没有女儿,她不会踏上这场旅行,也不会站在这里。
书里的故事,能让人感受温暖:帮我记起去世亲人最好的样子;
更有勇气:意识到生命珍贵,活着的每一天都被当作最后一天去珍惜,尝试新事,表达爱意;
活得通透一点点:这些故事更像一面镜子,帮我们照见身边亲人到来和远走的样子,照见他们如何影响自己、改变自己,最终和那些错过、遗憾和解。
这大概就是孙留仙讲述、记录的这些死亡故事的意义。

两个月前,我曾跟大家预告《天堂没有入殓师》将在2月底上市。
结果这本书毫不意外地意外推迟了一个月,才和大家见面。
做这本书之前,我仔细研究过,哪些问题能让人放弃阅读一本书。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封面太滑,每次打开都像滑滑梯;用纸太重,捧读10分钟,手腕的腱鞘炎要痛上50年等等。
《天堂没有入殓师》的印刷过程,从书封到用纸、从纸张裁切到排版方式,一本书在成为书的过程中,能涉及到的所有细节,我们都进行了仔细考量。
比如书封颜色之间的差异太过于精细,每次调整颜色对于我的难度,都堪比直男在柜台挑选口红色号↓
你们能对比出差异吗?
单单封面的颜色这一项,我们就消耗了这么多的失败品↓
比如书中的用纸,我们专门挑选了市面上最好的轻型纸,轻但不透,纹理细腻又好翻。
我们甚至随机整了一个小实验,请看VCR
大概是看我们太精细太认真,印厂的师父们也主动给自己上了难度,连书的内封都给涂上了封面用的特殊油墨。
就这个位置
最终导致了书的内封摩擦力稍弱,一拿起书就往下掉。
我说这可不行。书最后要送到读者手中,我可不希望公主们躺在床上时,还能感受到藏在褥子里的豌豆。
最终这一批封面全部销毁,重新印刷。
这回送到你们手中,肯定不滑了。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我选了一根签字最好看的笔,让孙留仙苦练一个月签字技艺,在1000本书上,签上了她的名字,并随机给大家送出祝福。
限量1000本,先到先得。
希望这些故事能提醒大家,死亡并不是人生终点。
那些被我们爱着、和爱着我们的人,一直陪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开。
点击图片,就能购买↓
对了,1000册限量签名版是我专门为公众号粉丝提供的,因为数量有限,没有抢到签名版的朋友也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普通版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