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是中国科技投资者们必须学会的命题。
作者|栗子
如果有人说今年的创业投资市场并不悲观,那一定是在说谎。
从一级市场的投资规模来看,对比往年,今年的数据量价齐跌,出现了非常大幅的下滑。根据IT桔子的创投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23年11月30日,国内一级市场投资数量为7053笔,同比2022年降低了35.1%;投资金额约为1.52万亿元,同比2022年降低约40%。
要知道,在创投市场刚刚兴起的2014年,中国一级市场的投资数量都超过了7200笔。这意味着今天中国的创投市场规模已经萎缩到9年前的水平。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虽然一级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但我们依旧看到了不少新的机遇,那就是科技的爆发。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集成电路等科技领域,今年的投资机会出现了集中爆发。
以新能源行业为例,今年的投资数量为333笔,相比2021年增长约19.5%;而人工智能行业的投资数量213笔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投资金额则翻了3倍,高达1471亿元。
这意味着,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资本市场已然意识到,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科技,已经成为未来的确定性机会。
所以今年我们看到,有不少以往重点投资消费类项目的投资机构与投资人,今年都开始转战科技投资,一篇篇磕起了论文、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那些硬科技产业集群去寻找项目。
只不过,与此前资本热衷追捧的消费互联网不同,科技投资具有更高额投资门槛,对投资人的认知、募资能力、优质标的资源能力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所有基金都能投好硬科技项目。
在12月1日2023甲子引力年终盛典的科技投资论坛中,“挑战与机遇”一词高频出现。换句话说,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是未来中国科技投资者们必须学会的命题。
1.科技投资成为各地发展主基调
科技投资之所以在近两年越发受到一级市场重视,背后无疑存在大国博弈与地缘因素影响。但本质上来说,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从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让一级市场的投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根据华兴资本对2023年Q3一级市场投融资数据的统计显示,今年三季度,硬科技、先进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赛道的融资比例,占国内投融资市场总体的65%,并且其中有超过70%的大额交易都集中在这些领域。而往年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消费、企服、医疗健康等,融资金额均不同程度下滑。
也就是说,整个私募股权市场也正处于生态重塑时期,资金端、资产端的底层逻辑和结构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科技强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科技投资对于各地政府部门与投资机构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以西安为例,西安在新材料和光电科技产业的发展是领跑国内的。一直以来,西安都非常注重硬科技领域的创业创新。
例如西安光机所设立硬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平台,提供公司注册、提供办公场所和生产厂房等一系列服务;还通过设立“西科天使基金”,在项目发展初期就介入孵化过程,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办企业提供第一笔资金。此外,国内知名硬科技投资机构“中科创星”,其总部也在西安。
这都是西安在科技投资与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具体动作。
事实上,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会有差异,但核心都是围绕科技进行建设。例如长三角的优势是智能制造;消费电子是珠三角的优势;北京则是以软件及互联网为代表。
只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传统的产业发展认知也正在随着科技投资而改变,例如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目前在中国其实是四面开花的市场状态。
从新兴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任何一个地区要想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甚至形成产业集群,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而新兴产业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集群的地区。
换句话说,对于科技投资与科技发展而言,理论上任何一个区域都有机会。
但是,科技投资要想做好并不容易,对于各地方和投资机构而言,要想抓住科技投资的机会,首先要面对它的挑战。
2.投资周期,技术门槛与市场泡沫
在所有科技投资的挑战中,投资门槛高是每一位投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最简单的门槛就是投资周期。
中兵顺景总经理刘贞在2023甲子引力年终盛典的科技投资论坛中指出,科技投资是一件长周期的事业,并非两三年的短周期可以完成。
“硬科技产业产品验证要两三年,验证完之后要产业化,又要两三年,产业化之后要扩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可能又得两三年,整个周期下来可能就要6到10年时间。”刘贞直言。
但问题在于,所有的私募股权基金,都面临着退出期问题。在单支基金的整个存续期,如果要陪伴某家科技企业从投资到最终退出完成,是一件非常考验耐心和决心的事情。
要知道,投资人与创业者并非完全站在同一战线,利益的差异导致诉求的差异;而基金的出资方也对基金有不同的诉求。这很容易导致市场出现资本对中国科技发展耐心不足的舆论压力。不过,随着市场工具越来越丰富,以及一些S基金,接续基金等不同金融工具的出现,这个问题也正在得以缓解。
除了投资周期外,第二个挑战就是实打实的技术门槛。对于科技项目来说,技术门槛非常关键。从中兵顺景过往的投资经验来看,项目能够活下去并且存活比较好的,都是技术门槛很高、并且确实发掘了真正的市场需求的项目。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
  1. 创业项目本身的技术实力足够强,并且挖掘到了客户的真实需求;
  2. 投资机构能够找到这些项目,并且慧眼识珠看懂项目在业务和技术层面的领先性,同时具备能够投进去的资金实力和资源实力。
换句话说,无论是对创始团队和投资机构而言,科技创投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才能持续留在牌桌上。这是第二个挑战。
第三个挑战,其实来源于资本市场本身。
据恒旭资本合伙人朱家春透露,在国家科技强国的战略推动下,大量原本并不聚焦科技投资的机构与投资人开始涌入科技投资赛道,这必然会给科技投资带来大量的噪声和泡沫,例如推高估值、抢投项目等等。它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一些技术能力并不突出的项目,可能会因融资能力而持续存活,挤占部分优质项目的生存空间,导致市场陷入恶性竞争。
上述三个挑战,仅仅是目前中国科技投资挑战的冰山一角。其实,科技投资的挑战还有非常多的实际问题。例如退出通道受政策影响并不稳定;如何更好引导金融市场资金向一级市场流动;如何在更早期阶段就识别出优质的科技项目等等。还有太多问题需要投资人们自己去进行解答。
3.警惕人工智能风口
尽管中国科技投资面对诸多挑战,但今年我们依旧看到了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链投融资的集中爆发。尤其是人工智能。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越发成熟之后,今年,中国涌现了上百家聚焦AGI大模型公司。其中百川智能、智谱AI等明星创业公司,更是被风险投资与产业资本热捧。
也就是说,科技投资并不会被门槛过高所影响,恰恰相反,对于优秀的投资者来说,高门槛意味着更少的竞争与更大的机会。
从投资者视角来看,筛选优秀的创业项目、并在早期时投到他们,是一级市场投资的不变逻辑。科技投资也需要投早投小,这已经成了科技投资者们的共识。
而在哪里寻找到这些投早投小的机会,鼎和高达合伙人于翔认为,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优秀早期项目更多,因为这些地方聚集着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和大型国央企,所以能够产出独创性、技术性更高的项目的机会也会更大。
除了投早投小这一基础的投资共识外,哪些细分赛道更被投资机构看好?
对于机构来说,存在较高技术门槛的项目,是投资机构更愿意选择的。例如可用于高端制造的新材料,就正在被投资机构高度关注。
从政策趋势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多部政策鼓励支持前沿新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创新。2022年9月,国家工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要求实施关键基础材料提升行动和前沿材料前瞻布局行动,完善新材料生产应用平台,优化上下游合作机制,提升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重大工程的支撑作用。
从市场规模看,近年来我国新材料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全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仅0.8万亿元,但在政策驱动下,新材料市场实现快速增长,到2021年全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6.4万亿元,相较2011年新材料总产值增长了约5.6万亿元。
在政策的扶持下,新材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自然也吸引着投资机构们的关注。据IT桔子数据统计显示,从2021年开始,国内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就超过了220起。尽管今年数量有所下滑,但也依旧有189个新材料项目拿到了投资,总投资额约为189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拿到了1亿元投资。
除了新材料领域外,人工智能自然是今年的投资热点。前文提到,尽管今年人工智能行业的投资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投资金额则翻了3倍,高达1471亿元。
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在今年成了热门,投资人依旧要识别人工智能领域真正的投资机会。
对此,鼎和高达合伙人于翔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投资已成为风口,但投资人需要警惕风口投资。智能化必然是未来趋势,但纯软件与算法层面的投资或许并不适合所有投资人。
在于翔的观点中,人工智能的价值点在于未来如何在产业端实现自动化,也就是所谓的“软硬件结合”,AI驱动的未来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因为从整个中国的产业链来看,中国是现在世界的制造大国与制造强国,作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一定会催生出巨大的投资机会。
显而易见,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政策扶持和国家战略导向以及跨行业、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压力以及投资风险等问题也给科技投资带来了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与机遇,投资者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紧跟科技发展趋势,不断优化投资策略。同时,投资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与共享,以提高投资效率和抓住更多的投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产业集团、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等多方需要共同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生态,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