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前有一个机会
“就先抓住它,
并投入时间和精力做好它”
在陷入困境时
“面前有一座高山
你拼尽全力都无法攀登
那就试试其他方法”
在攻关难题时
“事非经过不知难,
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
如此具体恳切的感受”
…… 
采访时,这些经验感受的“金句”来源于
2022-2023学年
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
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
博士研究生陈翔
让我们走近“金句频出”的陈翔
了解他的成长故事

服务网络安全是我终生奋斗的方向
陈翔说,小时候他的梦想,是跟爷爷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军人。命运的齿轮不断转动,今天的他虽然没有穿上一身迷彩成为沙场战士,却成为了一名用算法和数据支撑网络内生安全的“隐形战士”
陈翔线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
CCF A会议、SCI期刊论文一作,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发表论文十余篇,累计影响因子64……陈翔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学术新星,但与大多数学生一样,他也经历过迷茫的过程。本科刚确定研究方向时,陈翔尚未对专业形成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只是觉得有些意思,“如果面前有一个机会,那么就先抓住它”。后来,在对计算机网络的钻研过程中,陈翔逐渐找到了专业乐趣,面对繁杂的数据、枯燥的算法也兴味盎然。在陈翔参与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过程中,为完成技术攻关,他和团队成员耗费数月,反复迭代测量算法设计,最终形成高效部署的求解方案。
提到自己的专业,他非常自豪,“网络安全是当代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他举了一个最通俗的例子,“比如这次亚运会举办时,千家万户都要进行网络直播,这时通过网络测量的手段检测攻击流量,确保网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陈翔研究的方向就是服务于国家的网络安全,他将致力于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网络研究者。专业志向、研究方向与目标方向,在他的身上实现了完全的一致,“那就是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学术论坛上陈翔和吴春明导师
陈翔的本科导师张栋教授是目前博士生导师吴春明教授的第一位博士,师门一脉相承。从本科时确定研究方向,再到如今进入求是园,追随“导师的导师”继续深造,陈翔说,他们的师门使命就是服务网络空间安全,做这件事对他来说是既有吸引力,又极具使命感,他愿意为之努力终生。或许这颗赤子之心,就是陈翔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
与团队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幸福
“单打独斗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陈翔认为,合作和交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正反馈。
与学院博士生会成员讨论交流
陈翔曾受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邀请作专题报告,也曾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海内外博士生交流学习经验。“闭门造车很容易导致心态波动”,只有沟通交流才能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朋辈交流的过程中,陈翔不断获得学术上的启发,收获了友谊,也更加坚定了科研的信念。
陈翔提到,很幸运能身在一个充满关爱的团队里,导师们都很“疼孩子”,这也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陈翔,“师门传统”就像涓涓细流,在推动陈翔成长的同时,也给了他动力将这份关爱继续传递给学弟学妹们。他曾指导多名本科生进行SRTP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看到学弟学妹的迷茫,他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刚入学时相似的心境,主动承担起与学弟学妹沟通的责任,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问题,并设身处地地给出建议。他愿做一位“引路人”,在自己走过的夜路上为后来者点亮一盏灯。
换个角度解决看似跨不过去的问题
“如果面前有一座高山,你拼尽全力都无法攀登,那就试试其他方法”。陈翔也曾遇到瓶颈期,在异乡访学时,陌生的环境和反复的拒稿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回看这段经历,陈翔总结了自己的方法:不要一味逞强,而要另辟蹊径,通过运动唤醒自己的精力,并反复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重新找到方向,逐渐走出困境,发现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思路。
陈翔十分喜欢一句话:“To improve is to change, to be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陈翔从2022年9月起加入计算机学院博士生会,组织承办了多场活动,每一场活动他都不想按照常规,总是努力尽善尽美。2023年度博士生创新论坛,他考虑到给与大家更充分的交流展示机会,在采纳了前辈经验基础上,陈翔和博会成员们一同设计了海报展位形式,交流时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相应的海报展位上与主持人展开交流,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后续联系,这使博士生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高效,更具备针对性和可延续性。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论坛参与人数创下新高,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
陈翔与同伴踢足球场景
陈翔说,获得竺可桢奖学金只是一个起点,服务网络空间安全、服务他人的过程,才是长远人生中重要且有价值的目标,“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才有意义”。“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陈翔未来也想成为一名老师,为网络空间安全事业添砖加瓦,也为后来者点亮更多盏灯。
学霸小秘籍
如何更好进行学术研究
我的学习技巧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注重工作效率,高效的短时间工作的产出可能比低效的长时间工作产出更为丰富;
其次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科研的过程中觉得非常疲惫,那就可以考虑抽空离开实验室,多去户外走走,缓解压力;
最后是多和不同学科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很容易诞生新的学术想法和火花。
“人为本,和为贵,变则通”,这句话是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院训,也是我送给学弟学妹的箴言。“人为本”,也就是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形成尽可能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和为贵”告诉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变则通”的意思是,不要给自己设限,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方法。也许我对这句话的解释并不官方,但我相信,当努力过后回头看,每个人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在这句话里找到自己独特而深刻的人生。

文字记者: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吴慧聪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今日编辑: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夏雨 | 谭帅
责任编辑: 谭帅 | 周亦颖 
推荐阅读
1.走,逛浙大“灯会”去!
2.过去一个月,浙大学子都在干些什么?
3.王靖岱、周江洪同志任浙江大学副校长
4.在浙大,草莓与交响乐发生奇妙的碰撞!
5.浙大院长们推荐,哪些好书值得读?
6.毕业后,“ta”们的下一站抵达……
点个赞和在看,为陈翔加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