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青春建功 北京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经验探索》
刊登
《贡献青年志愿力 建设首都西大门——石景山团区委倾力打造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下面跟随团团
一起来看看吧~
《贡献青年志愿力 建设首都西大门——石景山团区委倾力打造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石景山区探索区域特色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创造了宝贵历史机遇。石景山区创新性提出了“老街坊、新生代,无志愿、不美景”志愿服务理念,打造了“青春美景”城市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了“一起向未来”冬奥城市志愿者项目,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一起向未来”冬奥城市志愿者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项目,“青春美景”志愿服务队荣获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670余名志愿者获评北京市冬奥优秀城市志愿者,人数位列全市第一。
进入“后冬奥”时代,石景山团区委聚焦冬奥志愿成果转化,延续“老街坊、新生代,无志愿、不美景”的志愿服务理念,以“一起向未来”冬奥城市志愿者项目为切口,深化改进志愿服务运行模式,聚焦各类大型活动对“青春美景”城市志愿服务队开展个性化培育,依托石景山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社区青年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一批青年志愿服务阵地,不断丰富“青春美景”城市志愿服务品牌形象。当前,石景山探索出一套在团区委指导下的、以各基层团组织为主导的、多元参与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该体系围绕“青春美景”志愿服务品牌,依托多支志愿服务力量,聚焦大型赛事服务保障,响应各类重大突发任务部署,通过一大品牌、一批项目、一批队伍、一批阵地、一套机制充分彰显出石景山区青年志愿服务力量。
背景意义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在此基础上,2022年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235年)》指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共青团强基固本的重要途径,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和个性素质成长的重要载体。
图丨石景山区“青春美景”城市志愿服务队服务保障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石景山区通过“项目化管理、社会化动员、标准化操作、可持续发展”手段,动员高校学子、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小学生家庭、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搭建起以“高校京西发展联盟”、“冬奥志愿家庭”、区域化团建单位、区青年联合会、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街道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社会化专业志愿服务队为主要志愿者来源单位的工作平台,组建了26支“青春美景”志愿服务队伍,完成了6700名城市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和培训演练,打造出一支多方参与、配置合理的志愿服务队伍。设置以“1+6+1”场馆近周边为“核心保障区”、以交通枢纽、商业区、景区为“城市运行区”、以各街道社区为“社区服务区”的三大志愿服务主阵地,聚焦服务保障场馆“最后一公里”、火炬传递、文明交通、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主题,培育出一批阶梯衔接、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围绕“老街坊、新生代,无志愿、不美景”核心理念,设计发布“美景”标识,建立“青春美景”志愿服务总队,建设“冬奥城市志愿者之家”,谋划“青春美景·一起来”冬奥主题特色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催生了一种人人可为、人人愿为、人人要为的石景山区志愿文化。
图丨石景山区“青春美景”城市志愿服务队服务保障2023北京文化论坛及文艺晚会
以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保障为契机,石景山团区委加速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以石景山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核心的区域青年志愿服务枢纽,密织“区-街道-社区”三级青年志愿服务网,搭建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化组织多方参与、共同协商、通力合作的管理团队,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聚焦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2北京文化论坛石景山区观摩活动、“2022年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开幕式和2023年中国科幻大会元宇宙产业峰会等大型赛事活动提供个性化志愿服务,培育壮大“青春美景”志愿服务队整体力量。积极响应疫情防控任务部署,高效动员一批有组织、有纪律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累计成立300余支石景山青年突击队,招募6000余名志愿者参与社区疫情防控、信息流调、追阳落位、急救转运等保障任务。整合高校志愿力量,为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民生保供人员子女提供线上学业辅导及心理疏导。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石景山团区委抓住社区青春行动改革试点机遇,将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组织成立“点亮童心 守护成长”困境儿童增能、“守护安宁 拥抱生命”临终关怀、小手拉大手“青春无毒 护航成长”、国际赛会外语志愿服务、凝聚志愿力量 践行文明精神、“银龄卫士”社区养老服务行动、“青”新竭力战“疫”线 群防群治守平安等志愿服务项目,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式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志愿服务。充分发挥社区青年汇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用,结合团员回社区报道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转化,搭建起一批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的工作阵地。
经验做法
1
改进品牌运营模式,打造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
以推动“青春美景”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为目标,发挥石景山团区委和青年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统筹优势,组织动员街道、社区积极参与,形成覆盖全区的“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志愿服务工作管理体系。发挥基层团组织建设联络网作用,协调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社会化组织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建立起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共同参与、不断推进的品牌组织模式。借助街道团工委力量和共青团工作阵地建设经验,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区内12家社区青年汇,通过合作共建为志愿服务便利开展提供常态化阵地保障。“青春美景”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主动接受区委区政府领导和支持,坚持在团区委指导下,发挥冬奥时期项目管理经验优势,针对大型活动的不同定位对多方参与力量开展个性化上岗培训,形成常态维系志愿服务力量,动态调整志愿服务侧重的品牌运营模式。
2
做好冬奥遗产转化,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力量
在整体保留“青春美景”冬奥城市志愿服务队伍模式基础上,整合各分队志愿者信息,依托“志愿北京”综合信息平台对志愿者进行数字化管理,不断加强志愿者管理人才、骨干人才队伍、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方面依照“充分利用、发挥作用”的原则,将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点、项目、工作机制全部保留,从冬奥会期间城市志愿者工作的指导意见、政策、办法、方案等相关材料中总结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并进行转化。如:依托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开展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更改站点标语和装饰为其他大型赛事提供志愿服务场所;依托冬奥期间形成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高效动员冬奥城市志愿者队伍参与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依照“广泛吸纳、兼容并包”的原则,既吸引区内各领域优秀志愿服务队加入,又根据需要整合社会力量组建新志愿服务队,不断延伸“青春美景”志愿服务网络。如在“一老一小”领域,吸纳北京绿娃志愿服务队开展“小手牵大手,一小助一老”志愿服务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高校京西发展联盟成立首都高校大学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截至日前,“青春美景”志愿服务品牌队伍共有6700余名城市志愿者,具有强大的志愿者储备力量。
图丨“创建国家森林城 共护冬奥青年林”——石景山区冬奥城市志愿者3·12植树节活动
3
聚焦城市治理难题,培育多支优质志愿服务项目
社区青春行动改革试点为新时期发展区域特色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方向,石景山团区委常态化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城市发展,组织开展3·5学雷锋“薪火相传展志愿‘锋’范,服务冬奥创城市美景”“创建国家森林城,共护冬奥青年林”“擦亮城市西大门,文明扮靓石景山”等志愿服务系列主题活动。动员1800余名快递、外卖小哥志愿者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流动宣传员,累计发放创城倡议书10万余份,依托全区12家社区青年汇开展“分小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参与基层治理助力“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培育出多支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在2022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点亮童心 守护成长”困境儿童增能志愿服务项目和“守护安宁 拥抱生命”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项目关注社会民生,分别获得金奖和铜奖,“小手拉大手——青春无毒,护航成长”志愿服务项目和“国际赛会外语志愿服务”项目分别关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和国际交往,均获铜奖佳绩,另有“凝聚志愿力量 践行文明精神”志愿服务项目、“银龄卫士”社区养老服务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和“青”心竭力站“疫”线 群防群治守平安志愿服务项目获提名奖。“青春美景”志愿服务队主动参与助力化解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为共建美好石景山和和谐首都汇聚起强大青春正能量。
工作成效
1
形成志愿服务规范,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
服务保障重大赛事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架构、工作模式、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文化是本区域探索建设特色志愿服务体系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创新性调整运营模式、融入区域重点工作、吸纳区域优质资源进行规范建设和常态探索,可以大大提升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质量。通过常态化、专业化培训,提升城市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形成一批愿做、能做、想做、会做志愿服务的人才。发挥志愿服务“传帮带”作用,形成可传承、可借鉴的城市志愿服务规范与标准。在“专业化”“特色化”上下功夫,以“首善”标准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组织深入社区,围绕生态环保、安全宜居、法制宣传等公共需求,不断延伸志愿服务网络,聚焦社区青春行动、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绿化美化系列志愿服务项目。聚焦社区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需求,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式地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引领更多青年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新生力量。
图丨石景山区“青春美景”城市志愿服务队支援疫情防控
2
聚焦服务中心大局,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
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平台,在参与志愿服务保障工作中把对“大我”的政治认同与其“小我”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升华为政治认同推动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双向提升”,形成多方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
北京疫情暴发时期,就地转化防疫志愿者,织密防疫“防护网”。成立251支青年突击队,招募志愿者6007名,进驻石景山区17处封管控区,协助开展核酸入户采样、物资配送、抗原入户等工作,共进行核酸检测身份证登记220余万人次,入户单采1万余人次,拨打流调电话1万余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0余万小时,活跃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迅速响应区防控办工作需求,48名志愿者支援区防疫办“追阳专班”、区120急救专班、区防控办会务组,组织干部跟进市疫情调度会、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题调度会,累计支援40余天。142名青年志愿者进入全区24个养老服务点位,全天候保障老年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支援门头沟区、房山区防汛救灾中勇当“先锋队”,组织20名青年志愿者奔赴潭柘寺镇,开展为期20天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负责安置点环境整治、物资搬运、消毒消杀、人员信息统计、秩序维护、心理疏导等灾后重建工作;响应共青团系统结对帮扶机制,迅速集结10名青年志愿者,到门头沟区5条城市景观沟道和辖区镇街永定河支流,开展清淤工作,进一步保障沟渠排涝畅通。
3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志愿服务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到访调研石景山区,盛赞志愿者服务保障工作。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对先进集体与个人表示祝贺并为志愿者周到的服务点赞。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代表团、团中央志愿者部调研服贸会石景山区志愿服务保障工作,并对石景山区志愿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是青年在参与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行动中所构建的组织、实施、传播、保障等机制的总和,志愿服务重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石景山区冬奥城市志愿者誓师大会、六千城市志愿者集中上岗、近三分之一火炬传递保障、冬奥志愿家庭、冬奥主题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等相关服务场景及“后冬奥”时代持续服务保障北京文化论坛、服贸会,支援门头沟区、房山区防汛救灾,开展五一、中秋、十一节假日常态化特色服务等宣传信息受到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央、市、区级媒体的广泛报道,带动形成人人可为、人人愿为、人人要为的志愿文化氛围,引领文明实践新风尚。
实践启示
1
以重大赛事服务保障为契机,为首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先行探索
北京作为首都具有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形象优势,为各类国际和国家级重大赛事举办提供了重要支撑。服务保障重大赛事的先决机遇,能在短时间内为志愿服务体系的长足发展汇聚起政策资源、人才资源和组织动员力量,志愿服务保障成果也能借助赛事媒体得以广泛宣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首都将举办各类重大赛事,各基层团组织只有抓住契机,率先行动,才能为首都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2
以融入基层治理格局化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为突破,明确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价值
北京高度重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不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变革和创新,其核心是通过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办好群众身边事。融入首都基层治理格局是提升共青团“三力一度”工作的重要举措,与城市基层共青团改革相协同,与团中央《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指引(2022版)》和《社区青春行动方案》要求相一致。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要突显为首都基层治理贡献力量的服务价值,在推动提升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过程中,彰显青年志愿服务的崭新风貌。
3
以服务联系青少年为抓手,聚焦志愿服务“助人”“育人”双功能
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展现志愿者爱心和热情,引领志愿者围绕“国之大者”和基层需求,通过个人专长和技能优势为社会文明提供服务,为社会人群提供帮助,让城市志愿服务更好聚焦首都核心功能,融于基层治理,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另一方面要紧扣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既注重引导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获得思想道德成长和个性素质发展,又关注青年志愿者需求,从青年视角出发服务青年志愿者成长。
供稿:区青少年服务指导中心
编辑:
张   凯  李晓旭
审核:陈丽健
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