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树、玉兔、蟾蜍……
自古以来,人类
对月球、宇宙的想象天马行空
而走向深空的实际探索也从未停止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
神话故事中的皎洁美好带来代代航天梦
从“但愿人长久”到“欲上青天揽明月”
月亮承载了思亲怀人
豪情壮志等别样情感
昨天上午
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
搭乘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使我国离实现2030年载人登月目标
更进一步
请看小浙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火箭发射现场
发射!圆满成功!
这是一直“在线”的浙大智慧
时隔近四年,“中国探月新母港”文昌航天发射场,再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2024年3月20日8时31分,在众人的期待中,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搭乘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垂直转运现场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
上九天“嫦娥”揽月,踏星河“长征”相伴。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发射了五百余次。本次发射对于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来说,也有特殊的意义——火箭整流罩上首次印上了“中国探月”的标志,这也意味着奔向月球的长征火箭又多了新成员。同时,这也是长八火箭首次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任务。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就是浙大校友宋征宇
“追月”之路离不开中国科学家的合力攻关。2024年,中国探月工程已走过整整20年。服务探月工程,无数浙大人也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62级无线电技术专业校友、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是嫦娥系列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顾问,他曾带领团队用短短三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中国航天事业在走向月球、探索深空的技术上迈出了最为艰难的一步。在昨天的发射现场,叶培建现场作诗椰林春分响惊雷,鹊桥二号赴月轨。长八三元建伟功,征宇捷报令我慰”,祝贺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抒发内心的自豪澎湃之情。
叶培建院士与科技人员一起陪伴“长八“垂直转运
光电学院徐之海教授带领光学成像技术团队,研制精密光学成像系统,为深空探测擦亮眼睛,也见证了国际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等中国航天史上最重要的时刻。
光学成像技术团队徐之海(左)和冯华君
电气学院吴立建教授团队在嫦娥四号探测器软着陆的科研任务中,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软着陆关键设备——变推力发动机的电机驱动系统精细化模型,通过高精度仿真分析比选不同控制策略,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安全裕量。通过精确模拟分析永磁电机系统软着陆过程中的服役行为,实现了电机与控制策略的协同优化,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期着陆巡视器软着陆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研究所吴立建教授(右一)和学生们
信电学院的机器视觉与导航团队开展“基于机器视觉的月面巡视器环境感知与导航”研究,主要技术集成在月面巡视器遥操作系统中,为玉兔号月球车的视觉导航系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仿月表环境与月球车
第一时间!青年学子现场对话

宋征宇讲述科研攻关背后的故事

“我们不但要探索月球,未来我们还要探测火星等其他行星。”刚刚执行完发射任务的宋征宇第一时间来到浙江大学“青青计划”学员们中间,与大家现场对话,讲述科研攻关背后的故事。
Q:
运载火箭是大工程,每个细节都会影响结果,您是如何对细节精益求精,把好质量关?
长征八号首飞是在2020年。这次发射它承担了国家重大工程的任务,因此我们十分关注发射概率的提高,在保持原有状态、运用成熟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对火箭做了部分改进。比如我们担心三月的发射窗口可能会遇到恶劣天气,导致飞行过程中结构承载大造成火箭“细脖子”处破损。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些主动翻滚的技术。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努力开展长征八号系列后续构型的研发。
Q:
许多科学研发周期长、任务重但又意义深远,我们应当如何坐住坐稳“冷板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我们这款火箭研制过程中使用了国产处理器。造火箭时芯片都要自己设计,可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工业部门像火箭系统那样,因为它对处理器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对空间环境内抗辐射的能力要求也很高。许多现有的先进处理器,在探索太空中没法使用。当我们飞行过程中问题越来越复杂的时候,行业的研究和国家的需求更不能脱节,我们既要去解决当前的急需,又要看到未来的发展,采用统筹科学发展的策略
Q:
您觉得航空航天领域未来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未来航天航空领域要充分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国家集中资源、力量办大事的基础上,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融合发展,鼓励行业头部企业在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下,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引导商业航天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将未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产业规模做大。

“长八”总设计师来自浙大
这是助力中国航天的坚实力量
回忆起在浙大的生活,宋征宇心潮澎湃:“浙大的‘求是’学风让学生们受益无穷,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任何事业上都是无往而不利的。”
1988年,宋征宇从老家江苏省靖江县中学毕业后,因为成绩突出,免试进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学习。面对混合班这群高材生,学校采取了“挫折教育”——高强度的学科训练、高难度的考试。两年之后,班里只剩下一半的同学。“我是跌跌撞撞留了下来。”宋征宇笑言。
但正是这种挫折教育,造就了如今遇到困难从不言弃、不断深耕技术创新的宋征宇。“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发展自主研发的技术,可能会遇到很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挫折,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教育,很可能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的囹圄。”可以说,挫折教育磨砺了意志品质,拓宽了胸怀格局,培养了健全人格,在青年人才成长的道路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浙江大学八八级本科合影
结束这两年的高强度学习之后,宋征宇选择了电气工程学院的自动化专业,一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就参加了“纺织自动化”的研发团队,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纺织设计和生产装备的自动化。这两年的自动化专业学习也深刻影响里他的思维,直到今天他还坚持认为,在自动控制能发挥作用的场合,机器要比人更可靠,这也促使他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行业的自动化水平。
随着知识的积累,宋征宇对控制领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逐渐认识到了航天探索的魅力。“我发现我能够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宋征宇说。
在兴趣的驱动下,1992年,宋征宇顺利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参与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载人航天运载火箭、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等多种型号的研制工作。
宋征宇在航天发射场
2014年,随着火箭愈发成熟和工作压力有所降低,从事航天事业近20年的宋征宇终于找到了空闲时间,再次回到了母校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工程博士,于2018年6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他的导师颜钢锋教授说:“宋征宇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者,在职攻博时已经是CZ-2F、CZ-7和重型火箭三个型号副总设计师,工作繁重,但他对难得的深造学习机会非常重视,特别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考试、每一次作业和每一堂课,经常出现打飞的当天来回北京-杭州的情景。他的博士论文课题以航天器自主飞行为背景,为我国未来航天事业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答辩时得到了与会院士、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宋征宇学长的分享让我深受启发。坚持实事求是、勇于面对挫折、勇于创新突破……这些科研人的美好品质更加坚定了我从事专业研究的决心。‘大国重器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的努力,我也将厚植家国情怀,为祖国尖端科技突破奉献青春年华。”“青青计划·青科班”2020级能源工程学院本科生华奕䶮说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宋征宇学长谈吐间尽是中国航天人严谨求是的精神烙印,他矢志报国的信念和对航天真挚的爱令我动容,倾听学长的分享,如沐春风又能激起心中对家国赤诚的爱。我辈青年理应立鸿鹄志,一如宋学长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毕生心血,我们的航向,在群星璀璨处!”“青青计划·青科班”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赵文硕说。
【福利时间】
你对宇宙曾有过哪些美丽的想象?
浙大人的深空探索又是如何打动了你?

你是否也曾想进入这所高等学府
为自己的报国梦奋勇拼搏?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畅谈你的青春感言
截至3月25日上午10点
点赞量位列前5的读者
将获得由浙江大学团委提供的
1:150长征八号火箭模型一份
点赞量位列6-10的读者
将获得盖有发射当日纪念邮戳的
“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射发‘鹊桥二号中继星纪念”首日封一份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陈永楠 欧阳雨轩
摄影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欧阳雨轩 陈永楠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团队、“我们的太空”“中国的航天”公众号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方能

责任编辑:周亦颖
推荐阅读

1.卓越工程师如何炼成?

2.浙大公开招聘!
3.五年来,这门“课”浙大这样上
4.司马光砸不锈钢的缸?“段王爷”灵魂拷问,怎么答?
5.他们,这样准备考研复试!
6.肠菌接力来帮忙,浙大抗癌新方案登《细胞》!

点个赞和在看,一飞冲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