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减税降费仍然是代表委员的聚焦重点。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学院院长、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杨伟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她今年提出了关于完善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而在此之前的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在落实好去年延续和优化的税费优惠政策基础上,今年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继续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
按照计划,一方面,将及早明确延续和优化部分税费政策;另一方面,下半年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再延续、优化、完善一批到期税费政策,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税费负担,精准支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2.2万亿元。推动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融资增信支持,全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新增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31万亿元、同比增长8.67%。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持续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工作,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大部分政策直接延续至2027年底
受益于经济恢复向好,加上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2023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保持必要支出力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加强对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全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从税收收入看,2023年,全国税收收入181129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国内增值税69332亿元,同比增长42.3%,主要是去年留抵退税较多、基数较低。国内消费税16118亿元,同比下降3.5%。企业所得税41098亿元,同比下降5.9%。个人所得税14775亿元,同比下降1%。印花税3784亿元,同比下降13.8%。从非税收入看,2023年,全国非税收入35655亿元,同比下降3.7%。
蓝佛安表示,今年,将及早明确到期税费优惠政策后续安排。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7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大部分政策直接延续至2027年底。比如,将延续实施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个体工商户范围,对小微企业统一减半征收“六税两费”,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着力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扩大有效需求双向发力,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支持促增收扩消费保民生,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精准实施新的税费优惠政策。聚焦特定领域、关键环节,及时研究出台新的减税政策,包括提高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和赡养老人负担;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交易给予税费优惠,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对于减税降费,杨伟坤建议,应持续深化流转税改革。在增值税立法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并清晰界定企业抵扣权。强调增值税抵扣权,遵从抵扣实质主义而非发票的形式主义,是回归增值税的一般税收属性,尊重科技型企业经营自由,尤其考虑废除“以票控税”,加快推进“以数治税”,试行据实扣税,保护纳税人利益。
此外,适当放宽留抵退税政策的享受条件,适当扩大留抵退税政策实施范围,建议将纳税人信用等级A级或B级调整为A级、B级或M级,从而将新办科技型企业纳税人涵盖在留抵退税优惠政策范围之中。
同时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明确企业研发活动界定范围,建立统一的可加计扣除项目规范标准,明确研发活动各时间节点涉税要求;建立分企业规模、分行业的可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信息数据库,用可操作的硬性指标,做好研发项目认定工作。
杨伟坤还建议,统一研发费用归集标准,整合高新企业认定和加计扣除两个口径的归集标准,改进研发费用归集方法。对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里共性部分统一归集核算,交叉费用单独归集核算;完善优惠事项管理。适当增加政策灵活性,增加企业申报选择。
在减轻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成本方面,建议适度降低科技型企业所适用的各主体税种税率,简化税制,优化社保费优惠政策,防止各地方“过头税”征收,避免相关税收政策变化频繁导致企业增加“无用”成本,切实解决困扰企业现实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同时,她还建议,应进一步放宽现阶段设备进口免税、出口退税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研发投入成本,促进基础设备更新换代、技术提高,增强科技型企业内生动力,这样才能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更重要的是,增强政策普惠性,放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行业限制,将加计扣除行业范围从“负面清单”变为“正向激励”,尤其是将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行业产业,从“负面清单”中剔除,以激励相关产业及细分行业的创新性投入。
本期编辑:刘锦平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视频号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