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其实现在也不算老
),和家族中一位
有智慧、颇有阅历的年长女性谈起某一家族事件。
那件事简要来说,是家族一个女婿处心积虑十几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事。
因此,家族中每个人都得出了结论:看来亲生子女嫁/娶的人,不能全盘托付,也需要防。
家族中这位长辈的意见,却是教诲我:“其实,不光是女婿,连亲儿子/亲女儿都要防着。”
当时的我,年轻、健康,把一切都想得如此美好,被这样的言语所震惊,就惊讶的问这位长辈:
“为什么,难道孩子不应该是无条件的爱着的吗?再说你将来的一切都是他的,为什么还要防着他呢?”
长辈笑笑不说话,对我说:“等你再年长10年,可能就明白了。我现在对你说,你也不会信。哦,对了,再告诉你一句话,很多人直到去世前才明白‘亲生孩子也要防着’这一道理,但是都晚了。”
我当时只当她老了,心太重
离这件事过去了5年,近些年来,我妈确定了我们肯定不会要二胎的计划后,有一天,她嗫嚅着对我说:
“其实呢……其实吧……你也不要把钱将来都留给毛豆。”
说这话的时候,云淡风轻,桃红柳绿,我回头看了我妈一眼,不明白她怎么突然说这个,于是也随意的回复:“我们这么奋斗,还不是为了他;再说你想的也太远了。”
于是就发生了后面一件事。
前几个周末,我和队友带毛豆去中国美术馆去看画展。在中国美术馆,有一个三联韬奋书店。预约的是下午的票,中午我们在附近吃了油泼面,离进馆还有一段时间,就去书店随意拿起几本书看。
我拿到了一本书,好奇的翻开,看了前两章,突然间立在原地不能动弹,泪流满面。
队友吓坏了,问我怎么了。
我说:“我想起很多我家族的事情,我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了。现在我有很多情绪要消化,我去不了了,你带他去吧。”
队友知道最好给我足够空间应付这些,就带毛豆先走了。
我坐在三联书店著名的台阶上,一直把这本书全部看完,才付款带走。
这本书让我想起我家族的什么私事,我在这里暂且不好意思分享,但是,毫不夸张的说,我很庆幸自己在四十左右的时候就读到这本书!
能够让我对“人老了会遭遇什么”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很多到了六七十岁才能体验到的人性复杂,我现在就明白了。
我才同意家族长辈以及和我妈的嘱咐: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也是要防着的。
人,先要自己过好,然后才是孩子。
这本书就是《我去养老院了》。是上海资深编辑柯兆银先生历经三年寒暑完成的长篇小说,他深入采访了养老院专业人士、养老院的老人及其子女,书中主要的故事情节都来自于现实生活。
这本书大概三百多页,目录如下。我将用五千多字的篇幅,给大家简述内容。
如果你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你会对书中的内容见怪不怪,这就是人性中底层的灰色。
如果你是三四十岁的新妈妈,老公体贴,孩子可爱,那你更要好好读读这篇,因为你终究也会老的,这本书里的一切,也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简要的说,这本书写的是养老院同一房间内三名老妇,都有子女,却怎么来到养老院里养老的故事。
结论就是,退休金丰厚,资产过千万的高知女性们,又怎么逃得过晚年被子女威胁,被护工欺凌的命运?
我们先说第一位老人,也是书中的主角,最让人唏嘘的陶依嘉老人。
因为陶依嘉老人退休前是出版社编辑,所以我们这里称她为陶老师吧。
我老了,儿媳妇、儿女都不要我”
这本书里一开篇,就是陶依嘉老师的晚年生活。那时候她还住在二儿子阿明家(前提,阿明的房子是置换,置换前的房子是陶老师买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她每天早上去楼下公园晨练,晨练后顺手把早餐带回来,和儿子儿媳一起吃完早饭后,二儿子阿明会帮她打胰岛素针,然后再去上班。
白天她看看书,练练书法,做做家务,再去公园散散步,生活规律且健康。每天晚饭后,阿明都会陪她聊会儿天。
她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居家养老生活,阿明答应过,哪天她老得不会动了,阿明会照顾她,不让她去养老院。
她很放心也感激这个小儿子,为此瞒着大儿子阿霖和女儿阿珍,把老房子过户给了阿明。
只是陶老师做梦也没想到,刚过完元宵节,儿媳妇季芳芳就容不下她了。
季芳芳想的是:“婆婆75岁了,她刚来时做家务动作利落,现在慢多了。以后不是她照顾我们,而是我们照顾她。”
季芳芳的儿子张波夏天要回国结婚,现在是赶婆婆出去的最好时机。季芳芳决定:“老公阿明不同意赶婆婆走,我就逼他,看他怎么办?”
说干就干,季芳芳就以”自己有严重的更年期综合征,发脾气控制不住,儿子要回国结婚,这样家里就太挤了“为理由,让丈夫阿明把婆婆送出去住。
一开始阿明是强烈反对的:“我们结婚的房子是姆妈给的,买新房她又出钱,我向她保证过为她养老。现在要嫌弃她,叫我何以为人、何以见人啊?”
季芳芳说:”我的病你不在乎,儿子结婚你也不考虑,我还指望什么呢?你也不用为难了,我走,我现在就走,你和你母亲在一起,永远住在一起。“
季芳芳知道阿明是个软弱的人,只要以离婚、卖房子分家产相逼,阿明没有不答应的。
陶老师不敢相信儿媳会逼她出门,不想去养老院,她想在大儿子和女儿家轮流住上半年,一年后再回阿明家,可大儿子和女儿都拒绝了她。
大儿子阿霖是国企副总,说话滴水不漏。他说:
“姆妈,我们虽然有困难,但不是不能克服。我主要是对阿明他们有想法,他们拿了你几乎所有的财产,现在却要把你赶出门,太可恶了。你的提议,我们考虑一下,再给你回复。”
女儿阿珍自己开公司,性格直爽,说话直接:
“姆妈,你不要生气,我不愿意便宜了季芳芳,噢,钞票晓得要,赡养不肯,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好的事?再说,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我不希望我们的生活被打乱。姆妈,我重复一遍,不是我不接受你,实在是不能让他们太占便宜!”
被儿女拒绝的陶老师,想起了很多往事:
丈夫早逝,她一手拉扯大了三个儿女,他们成家立业,都住着大房子,都过着体面的生活。买房她都出了钱,带孩子她也出了力。从50岁到70岁,她每家轮流四个月,带大了三个孙辈,直到孙辈都上了大学。
哪怕这两年住在阿明家,家务烧饭也是自己做,每个月还给他们交生活费。如今竟没有一个人肯要她。
陶老师孤零零的坐在车站,发出一声哀叹:我老了,没有人要了。
配图选自电影《桃姐》
但!陶老师是知识女性,独自带大了儿女,不是那种轻易向生活妥协的人!


她决定召开家庭会议,为自己争取利益。
结果怎样呢?证明人老了,没有价值,对子女的不孝,也束手无策。
“家庭会议上,
儿女们各有各的利益,
谁管老妈谁吃亏!”
陶老师其实在搬到儿子阿明家之前,在长阳路还有一套16平米的老破小房子的。
(但是她不知道,这套老房子已经被儿子阿明和儿媳季芳芳卖了,因为他们置换的大平层房贷压力太大。这套房子,是她偏心二儿子阿明偷偷过户给的阿明,大儿子阿霖和女儿阿珍都不知道房子已被过户的事情。)
她在家庭会议提的方案,就是她回长阳路老房子住,再请一个保姆。
不过,这样她的退休金就不够用了,陶老师希望,这部分费用由三个子女来承担。
三个子女各有各的盘算,阿珍恨阿明两口子只会贪老妈的钱,这钱该阿明出;(这时候阿珍和阿霖还不知道老房子已经被卖掉的事情。上海房价寸土寸金,这得多大一笔钱啊!!)
二儿子阿明想的却是,不能让老妈回老房子,不然长阳路老房子16平方已经卖了的事就包不住了。
大儿子阿霖想的是:这对狗男女心真黑,如果老妈回老房子住,我又要多支付一笔钱,还是老妈住养老院或者阿明家最合适。
没有一个人是站在他们母亲的角度上去考虑的。
看到子女都推脱不肯要她,陶老师忍不住哭了出来,她拿出一张老照片。
那是三个孩子幼年时,丈夫生病,陶老师卖四次血才有钱付医药费;剩余的钱全给三个孩子买了新衣服、新鞋子和新帽子,丈夫提议拍一张照片,让孩子们永远记得母亲的恩情。
照片一拿出来,儿女们有的低头垂泪,有的默默无语,但最终谁也没有松口。
我看到这里简直气的想骂娘:“总理说的没错,撼动心灵容易,寒冬利益难啊!”
争家产的时候都要上前,老人老了就怕影响自己的小家了。

75岁的陶老师,退休后为子女做牛做马20年,最后还是去养老院了!
“半封闭的养老院,老人们孤立无援”
陶老师选择的养老院是一家中档的养老院,设施齐全,硬件不错,里面的老人大多来自新闻出版系统。
308房间里还住着另外两位老人,宋老师和关老师。
宋老师以前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儿子考取美国名牌大学后再也没有回来,孤身一人的她无奈之下住进养老院。
关老师儿女双全,退休前是一所大学的工会主席。
她带孙子孙女累得骨头要散架,好容易孙辈长大了,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每周还要来她家吃饭,要忙两天供他们吃喝,实在受不了,就来了养老院。
养老院的院长和主任都很负责,管理也到位,但养老院的护工普遍素质都不高,有能力的都去当住家保姆了,工资会高得多,所以养老院很难招到好的护工。
负责308室的护工是一个粗壮结实的农村女人,叫黄红梅,她一共照顾两个房间六个老人,也很劳累。
她为什么不去当住家保姆拿更高的工资呢?
黄红梅是这样说的:“那样的人家要求很高,我不会做菜,达不到人家的要求。但是我在养老院当护工就不一样了,用不着看别人的脸色,这里的老人都要看我的脸色。
所以,这里的老人要讨好她,好用好吃的送给她,子女来了还要给她塞红包。如果不讨好她,得罪了她,她能用各种方法折磨老人。
比如,黄红梅给宋老师喂饭特别粗暴,鱼刺卡在嘴里,还要逼着宋老师痛苦地往下咽,关老师不敢得罪黄红梅,陶老师看不下去,用手机录了下来,还批评了黄红梅,遭到了黄红梅后来的各种报复。
再比如,黄红梅打扫卫生时故意不扫陶老师那里、打胰岛素时故意狠狠的扎下去让她痛、加洗脚水时烫伤了她、给她杯子里倒水时偷偷捏碎了泻药让她喝下去、再故意占着卫生间不开门;明知道陶老师那么爱干净,故意让她拉裤子上,羞辱她。
如果不是宋老师和关老师用自己多出来干净的被褥给陶老师换上,恐怕陶老师洗干净出来后,不仅受到黄红梅的二次羞辱,还要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夜。
护工为什么敢这么大胆放肆?因为儿女也不能时时刻刻在身边,在养老院这样一个半封闭环境里,老人就是孤立无援。
孤身一人的宋老师,怕惨了黄红梅,她的活动区域只有那一张床,她想下楼转转时,黄红梅就骂她,还会动手打她。
这些退休金丰厚,子女有出息,还拥有上千万房产的知识女性一定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一个粗鲁的农村妇女任意欺凌,却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在养老院一天天熬下去。
你以为这就够惨了吧?不,闹心的还在后面。
“老妈还在人世,子女们都在抢夺她的财产”
下面来说说书中的第二主角、住在养老院另一个床位的关老师。

关老师的丈夫开了二十多年公司,赚了一些钱,老两口本打算环游世界的,可丈夫查出胰腺癌,不久后离开人世。
儿子和女儿都知道老妈手里有钱
儿子海海以自己儿子要结婚买房为由,问关老师“借”
了50万;
女儿玲玲知道后觉得自己亏了,就不依不饶追到养老院,说自己女儿出国留学,要老妈拿出50万来赞助。
紧接着,儿子海海发生了一件事——他有婚外恋了,死活闹着要离婚娶小三,宁肯净身出户也要离婚。
看到妹妹玲玲从老妈手里搜刮到了50万,海海觉得自己不拿就亏了,就又来找老妈借钱了,开口就是30万给他办婚事,自己和小三则要住老妈名下的那套房子里。
关老师当然不肯答应,气急败坏的儿子竟然说:
姆妈你还能活几年呢?你为什么要死死抱住房子和钞票不肯放手呢?你将来毕竟要靠我们的,你就不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吗?
于是关老师总结了一句话:“在儿女眼睛里,父母的一切都是他们的;而儿女的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 。”
这是关老师家。
而陶老师家也不太平。
当长阳路16平的老房子要拆迁时,阿霖和阿珍都要把户口迁回来等着分钱,这个时候才发现两件事:
第一,老妈已经把房子过户给了弟弟阿明,第二阿明已经瞒着老妈卖了前楼,只剩后楼。
这下可炸了锅了!这不是分遗产不均吗?这是姆妈一碗水端不平啊!那还能给她养老?她想的美!分遗产的时候怎么不想我的小家呢?
(我读到这里:
于是大儿子阿霖和女儿阿珍,要阿明把卖楼的钱拿出来。
阿明的老婆季芳芳寸步不让,三家争破了头。
最终,关老师和陶老师的事,都有了结果。
关老师的房子卖了1100万,分成三份,关老师拿得多一点,其余儿子和女儿平分。以后儿孙们谁来看她一次,给奖励500元
金钱能不能使鬼推磨,这咱不清楚,毕竟谁也没见过鬼,但是金钱能让子女推磨,这是肯定的
这样关老师既有钱,也能保障儿女和孙辈们能一直有人来看她,儿子和女儿也各自得了几百万,三方皆大欢喜。
而陶老师家就没这么幸运了。
阿霖阿珍要起诉老妈和阿明,夺回属于自己的那份房产。
陶老师得知后非常难过,甚至有了自杀的想法。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
“父母爱子女容易,子女爱父母好难”
读完这本小说,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
儿女并不是坏人,可他眼里,只顾及自己和下一代,对父母的困境并不能感同身受。
这三位老人的子女无论是学历、工作和收入都很体面,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可无一例外,他们都对自己母亲所处的养老困境无法感同身受,他们的关注点始终都在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子女甚至自己的孙辈身上。
关老师和陶老师的儿女想法,其实都一样:
他们更关心母亲的财产不要被兄弟姐妹多占了,自己别吃亏!
陶老师和关老师的经历,令人唏嘘。人心凉薄,在金钱利益面前,子女亲情都经不住考验。
如何避免老年困境,我也想了几点,和大家一起探讨吧!
1、孩子也要防着的,千万不要把房产等大笔资产挂在孩子名下:
否则,当孩子涉世未深,比如嫁/娶错了人、交错朋友,、抵押房产时,你拦也拦不住
而不要太早把自己的养老房过户给他们,也是防止孩子自作主张,将来自己老了失去容身之所;
陶老师就是先把房子过户给了小儿子阿明了,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家庭动荡。
如果没有过户,老房子无论是卖掉,还是等拆迁分钱,她都会更有选择权,根本不用去养老院。
老了自己有钱,就是手里有选择权!
这方面,我们不妨像香港明星肥肥给女儿郑欣宜留下的遗产一样,从更长远考虑。
肥肥去世时,郑欣宜才21岁,肥肥留下了6000万遗产作为信托基金,欣宜每个月只可以领两万港元生活费,只有在指定事件如结婚等触发时,女儿才可以领走一定比例或者固定的钱。
这样既保证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骗,也能防止孩子挥霍遗产。
2、培养学业,更培养人品。
学业好,孩子享福;人品好,孩子和你都享福。
老年脑部退行性病变,再好的老人也会变得不可理喻,这时候就考验孩子人品的时候了。
是培养一个优秀但是自私自利的孩子,但是培养一个普通但是心中有爱的孩子,就是晚年境遇的极大差别。
3、无论何时都要有自娱自乐的能力,谁也不会陪伴自己一辈子
同样是处理子女上门讨要财产的问题,关老师能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陶老师却把房子提前过户给小儿子,引发家庭剧烈冲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们对子女的情感依赖程度不一样。
关老师是烦子女来打扰自己,自己选择来养老院的,在养老院里打麻将,唱戏曲,排练节目都兴致勃勃;
即使儿子讨要财产后伤心落泪,但洗干净脸,又开开心心去打麻将了,不让坏心情影响自己,反正自己的财产自己说了算。
儿女来看自己固然好,不来看自己也要开开心心找乐子。
但陶老师情感上更依赖小儿子阿明,每天晚上阿明给她打电话后,她都要回味好久,经常翻看子女的相册,回想他们小时候的事情。养老院排练文艺晚会,关老师沉浸其中,陶老师反复想的是自己在儿子家住时,儿子每晚陪自己聊天的情景。
人啊,走到最后,只能还是靠自己,靠老伴,可能身体还不如自己;靠子女,子女忙,靠朋友 ,朋友还有他们的不得已。
能像关老师这样,看得开事情,守得住财产,对孩子不完全依赖的老人,才能比较适应养老院的生活。
写到这里,文章就结束了。

真高兴你能看到这里。
我们都会老了,都会有无法动弹,命运在子女手里的一天。

到那个时候你过的幸福不幸福,才是考验你一生智慧的时候。

近期热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