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对孩子说,没事的,不会就学,有错就改。
但这句话我们大人自己也常常做不到,尤其后半句“有错就改”。
——明明道理都知道:
工作生活里踩过的坑,也总觉得自己每天都要再踩几遍:
明知道自己遇事犹豫不够果断,要吃亏;
明知道自己不忍心拒绝别人,要吃亏;
明知道自己写材料、写文章逻辑性不够,但一下笔还是絮絮叨叨那几句……
育儿那更是这样的,学了无数育儿知识,还是带不好一个娃。
娃们明知不对,却控制不住自己,多半是因为大脑皮层的高级区域“前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
前额叶对于判断、共情、道德反馈、协调沟通、自我控制、情绪调节及决策制定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要到20多岁才完全成熟。
所以年轻人更冲动,更不容易控制自己,是有生理基础的。

但我们早就不是20岁的愣头青了啊,为啥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做不出最佳决策呢?
很可能是这两个问题:情绪刺激和程序错误。
01
情绪的偷袭
相对于理智,情绪是原始的,更接近本能,小动物们不会学习育儿理论,但小动物们也都是有情绪的。
凡是属于本能的,都是非常强大的:
我们会在养娃的过程中,明显观察到情绪的爆发力,像我女儿小D吧,从小就爱爆炸,明明自己玩乐高玩得挺好,在拼搭中遇到一点困难,瞬间就爆炸了,能大哭大闹一两个小时……
这就是外界的刺激“失败”,点燃了大脑里的情绪“难过、生气、愤怒”,然后不可控制。
而我们自己,其实也一样每天都会被“情绪”点燃很多很多次。
吃晚饭的时候,娃一边玩一边吃,满嘴的食物到处喷,妈妈提醒了很多次:“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但还是不听,于是,妈妈爆炸了。
女儿搭积木失败爆炸了,妈妈管教孩子失败爆炸了,这其实都是一回事,情绪被点燃了,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这个孩子立马就被教训“玩,你就好好玩,乱发什么脾气,不就是搭不起来么,有什么好哭的,再哭收拾你!”
那孩子就会在长大的过程中,被迫学会“压制情绪”,我明明不高兴,难过、生气、沮丧,但是我憋着。
一路憋下去,往往会有两个结果,一是憋出内伤,这点相信每个成年人都体会过:我明明很难过,很生气,很愤怒, 很悲伤,但我不能表达, 憋得吃不下、睡不着、一把把掉头发……
憋的另一个结果,是正常宣泄情绪的大路被堵死了,就找拐弯抹角的小路去“突然袭击”
这就带来了妈妈们的共同体验:我本来觉得自己情绪还挺正常的,这一天也还过得不错,但就是突然因为孩子某个不如意,队友一句话,突然大爆发。事后想想好像这件事也不大……
这种情绪偷袭还会“遗传”,小时候我一摔跤,父母总是沉下脸骂我不小心,骂我笨蛋;
等我当妈了,看到孩子摔跤以后,其实是心疼的,但嘴里却自动在骂:你怎么那么不小心,都那么大的人了,还那么笨手笨脚……
这副“狰狞恐怖”的表情,是当年那个孩子一次次摔倒时,不能释放出来的委屈和难过,憋了几十年后,变成的“怪兽”。
生而为人几十年,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外面要赚钱工作,家里要上下张罗,要说谁心里一只“情绪怪兽”都没有,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不仅有,而且可能还不少。成年人70%-80%的“明知是错却控制不住”都和情绪的偷袭有关。
情绪偷袭,常常会有一个“扳机事件”,也就是某一类刺激,最容易触发我们的情绪怪兽,例如,孩子哭,孩子顶嘴,或者听到别人说“你是怎么当妈妈的”……
有办法对付情绪的偷袭么?有的,不着急,后文慢慢说。
02
程序错误
除了70%-80%的情绪问题,剩下的“知错难改”,就是程序错误了。
咱们小时候学写字,都要学正确的笔顺,小D刚回国的时候,写工人的工,总是会先把两个横都写好,再写中间的竖。
我提醒她,这样不对,她当我面重新写了一个对的,我一转身,她又继续按错误的方式写。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形成错误习惯了”,而且是典型的“程序错误”。
我们的大脑是有“自动导航程序系统”的,这一点大家都有感受,在熟练的情况下,我们写字也好,用手机电脑打字也好,还有拿筷子吃饭、骑车、开车……
这些事好像都不用“过脑子”,能自动就干好,甚至还能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一边还掏出手机来打字发微信(违法行为请勿模仿)。
其实远不止这些事,大脑在解决各个层次的问题时,都会试图去建立一套“自动程序系统”,比如,跟人吵架,虽然每次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原因,但大脑会倾向使用同一套方法去应对。
这主要是为了节省大脑的计算能力,遇到过的事,处理过的事,都有自动程序可以直接应付,这多省事,总不能活了几十年,每天每件事都按“生平第一次”的规格来处理,那不累死了么?
那么,总是“爱上渣男受尽伤害”那就很显然是“恋爱自动处理程序”里有bug呗;
老板让我写报告,每次都说我写的逻辑一塌糊涂;那应该就是我大脑里的“理解和梳理逻辑”的自动程序出了问题;
我们总说,道理知道但做到,往往就是,我知道正确的方向是向北,但我脑子里的自动导航系统是向西开的,所以我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走错路。
03
觉知-重构-释放
之所以把两个问题都先写出来,再写处理方法, 是因为对付这俩“讨厌鬼”可以用同一套办法。
第一步:觉知-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这是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一步。
咱们不是觉得“我老在同一类事情上犯错么”,好,那我就对照上面两个原因来找,我总是犯错,而且总不好改,是因为情绪被刺激了么?
比如,我总是忍不住吼娃,那我就得提醒自己,在吼娃这事发生以后,找个专门的时间问自己,我当时是什么感受,我吼是因为我愤怒,还是难过、还是无助、还是恐惧?
集中精力消除这个bug~~~
不要着急,一次两次是想不清楚的,也不要因为想不清楚就责怪自己,想不清楚就下次继续体会,只要我们时不时提示自己“我下次要再关注一下,我当时到底是什么感受”。
那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慢慢整理清楚,爆发的这个情绪怪兽究竟是谁,它是被哪句话、哪个行为,也就是“哪个扳机事件”触发的。
注意,第一步不需要干涉,就是观察自己,记录下来,整理清楚就好了;
那如果重复犯的这个错,跟情绪关系不大呢?就自动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是不是我脑子里的“自动导航程序”出了问题。

例如,我写文章总是写不好,那就需要我们来复盘一下,拿到“写文章”这个任务后,我的大脑会用几个步骤来完成,分别是哪几个步骤。
相信我,这事儿特别难,越是写作不好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用哪几步干的这件事,往往是脑袋里一锅粥。
可以找别人帮忙,用对话追问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明确,也可以“自己跟自己对话”,打开手机录音机,自己问,自己答;
现在我看见题目是“王婆卖瓜”,我脑子里的第一想法是什么;第二呢;第三呢;……
这样的对话也需要很有耐心的多次反复,然后我们会逐渐发现规律,看到“我原来的错误流程”。
第二步:重构-坏了就换一个
找到问题在哪里之后,我们就能换掉坏的,换上好的。
情绪问题在识别清楚以后,可以按照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引导:
比如,我发现自己忍不住吼孩子,原因主要是孩子一哭,一不听话,就会激起我“失败感和挫折感”。我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那么辛苦养孩子,结果他完全不听我的话,我就非常挫败,非常愤怒,所以每一次都会发脾气。
那我们就来处理“失败感和挫折感”,可以用自我肯定的方法刻意收集自己“做得好”的证据,孩子爱妈妈的证据,平时没事多看看,引导心底的小怪兽渐渐平复。
也可以用“转移法”,家里多准备一点最喜欢吃的冰淇淋,或者索性告诉自己,不发脾气我就给自己买个包,总之,哄自己开心,也能逐渐平复一些。
程序错误的问题,识别之后当然也能改正。
比如小D写字笔顺错了,那就教会她正确的笔顺,并且盯着她反复练习,练习够了十遍、一百遍、一千遍以后,自然正确的程序会覆盖掉错误的。
假如我们不知道“写作的正确程序”、“分析事物逻辑的正确程序”是什么,要怎么改变呢?
当然可以读书、上网来学习,也可以请教身边的亲友同事,通过反复实验,一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程序。
最后不要忘记:释放——天空飘来5个字,这都不叫事。
无论是情绪问题,还是认知程序问题,知道错了却改不掉,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改起来太痛苦,或者太艰难”。
例如情绪问题,很多人在觉察到,自己喜欢吼孩子是因为挫败感以后,还可能继续往下去追,追到自己小时候被原生家庭伤害等等。
我的观点是,如果你追查下去,能帮助你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想法是,哦,原来这都是我爸妈当年不懂正确的育儿观念造成的,那行了,不怪我,我现在明白就行了。
这是正向的,给自己减负,让自己释放的办法,这就很好。
但如果你去追查,最后想法是,原来我爸妈都不爱我,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人爱我,我怎么可怜到这个程度,那这就是进一步的自我伤害,不仅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还会增加情绪的负担。
一切情绪问题,解决的根本方式,都是释放自己,让自己能够放掉那些负担,怎么想能让你自己舒服,就怎么想,如果什么都不想最舒服,那就不要想。
至于“认知程序”的修改,那就更难了,绝招就是,一次只改一点点,而且不要害怕重复,重复一千遍能改掉一个小习惯,就是最大的胜利。
来日方长,人生还早,就算1000天才提高一点点,余生也比过去好。
这些小方法试试看,等我们自己把自己理顺了,再去看孩子那些“知错不改“的问题,我们的视角也会发生改变,而且幸福感会显著提高。
真的,我亲测有效
今天这篇特别长,但如果你看完了,而且觉得有启发,一定记得给我留言点赞,鼓励我一下
大J叨叨叨
今天的第二条推送记得去看,我要招人了,欢迎你们来
周五写了《离婚好几年,前夫还想利用孩子把我榨干丨树洞》,留言看得我真的很心疼,真的,我们首先是自己,永远别忘记这句话。特别想抱抱你们,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多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然后才是其他。
特别希望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在学育儿,更是在重新养自己一遍,学着越来越喜欢和接纳自己,发现自己内在力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