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慢热的喜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鲁稚的阳台  编辑
前些天家庭聚会,大家在一起聊到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侄女来了兴趣说:“我想当会计,叔叔说以后我可以去他的公司做财务。”
但是她妈妈却玩了一句谐音梗:“就你这样还会计,动作这么慢,‘慢记’还差不多。
侄女亮晶晶的眼睛里瞬间没有了光彩,脑袋也耷拉了下来。
想起《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曾说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孩子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群体。”
或许表姐觉得自己很幽默,而她不知道这样的玩笑,在不经意间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来自父母否定的话语,会带给孩子负面的暗示,给孩子设限。
01
父母的轻视,把孩子越推越远
在某报刊上看过一位女生投稿的故事:
她的爸爸是个退伍军人,印象中爸爸一直是不苟言笑,总是皱着眉抿着嘴,脸上写满不耐烦,仿佛对什么都不满意的样子。
她和父母,特别是和父亲之间,从来没有像其他家庭,其他父女那样轻松愉快地相处过。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考了年级前三,她央求妈妈带她去吃一顿肯德基,爸爸立马开口数落:
“就这一次考得好一点,有什么好得意的。
即将参加高考时看到同学家里人来送饭,她心里也渴求那份关心和温暖,可父亲却在电话那头说:“搞这些形式有什么用?你有能耐就能考好。
然后她吃着学校食堂的饭,永远无法忘记,听到那些话时彻骨的凉意。
和父母一起逛街,一起去游乐园玩耍的画面,只存在于想象当中。
她说:
“家对于我来说从来都不是放松的空间,温馨的港湾。
待在我爸身边时,我脑海中始终绷着一根弦,生怕哪里做得不对,引起一场腥风血雨,生怕刚刚燃起的信心和希望一对上他的眼神就瞬间被浇灭。
后来这位女生在有能力之后,选择了一切可以逃离父亲的道路。高考之后去了离家很远的城市上大学,毕业后也选择了离家千里的一线城市工作,一年只回家一两趟,再也不用面对那份沉闷和压抑。
想起樊登老师曾说过的:
“父母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分分钟就能感觉到,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细腻的,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再听你的话,他们只是等待着离家的那一刻,他们盼望着什么时候长大,什么时候离开这个家,什么时候不再听你的话。
网上有人问:为什么一跟父母说话就觉得很烦躁,有股无名火?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并不是你有多讨厌父母,也不是你没耐心,或者说脾气不够好。
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经常打压挑剔贬低你,甚至动辄打骂你,幼小的孩子会觉得很难受,委屈愤怒,但又无力反驳,这些没有被表达的情绪,都被累积在潜意识里。
所以长大后再回到这样的场景和父母沟通,不论他们说得对还是错,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觉得他们可能马上又要开始了,又要像小时候那样挑剔打压你,所以你不自觉地开启保护机制。用不耐烦发脾气的方式来先发制人,这样他们就无法伤害你了。
02
父母觉得孩子糟糕,
孩子才是真的无可救药
导演姜文,曾在采访中挫败地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母亲的差评。
网上有个视频,刷到的网友都直呼太窒息了:
大概在晚自习放学的时候,女孩跟在妈妈后面,两个人都走得很快。
女孩抱怨自己不管怎么做,妈妈都不满意:
“我考得好的时候,你说卷子简单了,我考得难的时候,你说我水平不行。
妈妈毫不留情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跟你说你本身就很差!
不知道女儿听到妈妈亲口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怎样一种滋味,就连一个局外人听了都觉得刺耳、心寒。
最后连女儿也放弃挣扎:
“你直接说我差就完了呀,我就知道我很差,我哪次考得好的时候,哪次出风头的时候,你都说我差,我在你脑子里就没好过!
评论区里有位网友对这位妈妈的形容十分贴切,“感觉已经不是打压教育了,她母亲好像很恨她一样。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曾一针见血指出:“让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种,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
父母的批评、贬低,就像细如牛毛的雨,一点一点将孩子打湿;而孩子,需要用一生去驱除身上的阴冷寒气;甚至,会让一个孩子走进自暴自弃的深渊。
知乎上看到一位家长的求助帖:
骂孩子时,孩子只会回答“没关系,我就是垃圾”,会激烈反驳,这体现了孩子什么心理?
这位家长提到自己常常数落孩子各种不好,学习不如别人、做事小气……
而孩子只是静静的一个人,轻声说:
“没关系,我就是垃圾。
有一条非常扎心的评论:当自尊心被摧毁到一定程度,自我否定倒成了另一种保护模式。
当孩子说这些话时,并不是胆小懦弱,而是已经处于“自毁”的边缘了。
连反驳欲都没有了的孩子,不敢想象被否定过多少次。
或许父母打击孩子,只是想要把孩子塑造成理想的样子。却不知道当父母总是嫌弃孩子不够好,孩子会把父母的这些负面评价内化成对自我的评价,长大后他们可能会变成一个低自尊的人,喜欢过度自我攻击,把一切问题揽在身上,就算得到了别人的夸奖和认可,他们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精神上击垮一个人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其自我否定。
当父母觉得孩子糟糕,孩子才是真的无可救药。
03
养育孩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
网上有句很火的话:爱人如养花,最好的花匠是父母,精心浇灌的花,才会长成最美丽的模样。
1.真诚地欣赏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的时候,就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
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更是如此,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央视主持人倪萍,在《我的姥姥》中曾经提过姥姥的话:“小孩子别舍不得夸,夸着夸着,芝麻就变成西瓜了。
来自父母欣赏的目光和坚定的掌声,才是孩子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
2.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网上一位山东青岛的爸爸,在“学渣儿子”家长会上的发言火了,他说:“我的儿子是‘学渣,但我依然相信他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诚如网友所说:“榜上无名,不代表脚下无路,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现在不等于未来。
《慢养》的作者黑幼龙先生说:“慢养,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心态上的松弛。允许孩子做属于自己成长阶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03.积极想象
漫画家蔡志忠说:“每个人都可以厉害100倍,只是自己不相信,你如果觉得你可以,你便可以。
你觉得你有多厉害,你才会成为多厉害,你觉得你有多美,你就会展现多美透过积极的想象,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父母也是如此,坚信孩子可以厉害100倍,坚信孩子始终是善良的,并且可以成长得很好……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说:
“父母如果在眼界格局上没法帮助孩子,那么请一定要相信孩子,真诚地欣赏孩子,这也是一种超强的养育力量。
一位老师对学生家长们说:那个暂时落后的“笨小孩”,其实最需要父母的拥抱。
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小缺点、小毛病,就否定他的整个人生。
家庭,是孩子的起点,更是能决定孩子未来的终点。
孩子将来的格局如何,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难题。这些,都可能藏在父母的语言里。
所以,我们常说的话,真的会成为孩子未来的预言。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做他最好的“预言师”。
作者:慢热的喜,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首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今日推荐
儿童通识杂志天花板
源自美国童书巨头Cricket Media
广阔视野,多维思考,与世界同频
更多精品图书、杂志 请进
▍往期回顾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