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格特约作者  王念之
近日,“一高校花了1.3亿科研经费却只有零转化”的新闻,引发公众关注。高校的科研项目难以实现市场化转化,这个话题不算新鲜,但一部分舆论将板子打在大学身上,恐怕不够精准。
科研成果转化难,这不是高校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在目前科研体制下,希望高校能够解决产业界的实际问题,纯属自讨没趣。
先来看这件具体的事情。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对9所自治区管高校2020-2022年度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发现一家高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为0。
别急着骂高校。仔细一分析,实际上平均每个项目获得的经费只有15万元,并且还是三年的经费。算下来,平均每个项目每年的科研经费只有5万元。
对于自然科学领域来说,每年5万元的科研经费,实在是杯水车薪,几乎不可能研制出适合市场化应用的成果。如果还指望5万元的科研经费就能研制出突破性成果,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对于高校来说,花了科研经费,开展了科研课题,总要拿出科研成果来。如果花了钱还没成果,不要说政府部门不同意,全体纳税人不同意,就连科研人员自己恐怕都觉得说不过去。
高校的科研成果,最常见的体现形式就是论文。但是近年来,各界对高校的一大批评就是“重科研、轻转化”,许多论文写出来后就锁在了柜子里,没能转化成市场产品。对于这样的批评,高校再清楚不过。
那么,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考察评定,能不能以市场转化为主?
答案是,难。
首先从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上来看,高校的科研往往是“雨露均沾”。就拿一开始提到的那家广西高校来说,1.31亿元的科研经费,要分配给862个科研项目,相当于“撒胡椒面”。这样的科研模式,基本注定了科研成果只能是论文,然后用于评职称,难以真正进入市场解决实际问题。
那能不能集中科研经费投入一两个关键项目?我们都知道,科研具有不确定性,并不是投入的钱越多,就越容易出成果。越是重要的大项目,例如芯片,需要投入的经费就越多,研发时间就越长,而且还未必成功。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经费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也就是全体纳税人的钱。既然是财政拨款,就必须接受严苛的审核。公共财政资金几乎不可能大量投入在某一两个科研项目上,万一研发不成功,那就是“颗粒无收”,风险太大,而且还存在骗取科研经费的可能。因此这种近乎于“孤注一掷”的做法,对财政资金来说基本不可行。
其次,从考核标准上看,也难以考察高校科研项目的市场化成果。例如有高校发明了一种新技术,采用这种新技术的手机可以在飞机上连接Wi-Fi 快速上网,但上网的费用高达每分钟1000元。
这样的科研成果,说它没有应用价值吧,肯定不对;但费用过于高昂,也没多少人愿意使用,实际成效也很低。如何评定这样的市场化科研成果,也是一个难题。
那干脆就以实际上的市场价值来评定科研成果,行不行?其实也难。市场价值本身好计算,但要把市场价值跟某项科研成果对应起来,难度很大。
例如某一款手机采用了某一种新型的玻璃制作工艺来生产屏幕,然后这一款手机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但到底有多少消费者是因为这种新屏幕工艺而购买了这款手机?这难以统计。所以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评定,市场化价值这个标准或许正确但太模糊,而论文这个评定标准虽然饱受诟病,但却最清晰。
那么,到底该怎样进行科研,才能更好地进行市场转化?
一则新闻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根据《新京报》2022年12月29日的报道,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增至36.7%,创5年新高。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而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
可以看到,企业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远远高于高校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
一般而言,科学研究有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区别。基础科学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应用科学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直接体现着人的需求。从这特点来看,高校科研应当偏重基础科学,而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主要应该由企业来负责。
从实际情况来看,ChatGPT的出现完全冲破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边界,以问题为先导,以AI为路径,传统科研领域呈现出巨大的分化。假如高校院所还是以评职称、拿项目为目标切入科研,那么至少大部分研究者都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那些往里涌的青年学者只能成为路径更替下的炮灰。
反之,中国科研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希望落在企业身上。过去十多年里,5G、移动支付、新能源行业的兴起,一方面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实际需要,解决了许多实际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自主研发的持续进步。
2022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前40名
根据《2022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中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同时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0强企业名单。巧合的是,从专利数据、论文数量、产业影响力等等来看,这三家企业也基本占据了目前中国企业的前三甲。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最清楚市场发展的趋势。企业的研发,从立项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研发结果也以实践为目的。正因为如此,值此当下危难时刻,为企业创造更为包容的营商环境,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公众舆论的基本共识。
往期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