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分减联办”)公布2023年下半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以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以及市民行为习惯持续巩固,湿垃圾分类量达到9443吨/日,可回收物分类量达到7698吨/日,有害垃圾分类量达到2吨/日,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
全市75所三级医院中,61所达到优秀水平;63所高校中,62所达到优秀水平;13座主要交通枢纽中,11座达到优秀水平。其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三所医院,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三所高校,以及虹桥机场、浦东东站长途客运站、吴淞码头等场所的分类实效和长效管理制度处于领先水平。
以市民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3年11月,市分减联办继续面向全市市民就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情况开展市民评价调查,共有约15万人次参与该项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满意度总体较高,感受度稳中向好,96.5%的市民(比2023年上半年增长0.8%),给予了五星好评,这也与市级第三方测评结果的趋势相一致。其中,65.1%的居民认为今年以来我市垃圾分类实效正在持续提升,27.6%居民认为保持良好,5.1%的居民认为基本稳定。
此外,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针对市民群众关心的投放便利度、环境整洁度等热点、难点,全市在开展面上投放点整修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兼顾精品亮点打造。按照分类管理精细化、投放环境精致化、科技赋能精良化、回收服务精制化、特色亮点精品化的要求,2023年共建成347个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居住区,进一步彰显“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2024年是贯彻落实《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的关键年,全市将按照常态化、便利化、减量化、系统化、资源化、智能化的总体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一方面,紧盯源头分类实效再提升,通过投放模式优化行动、滚动督查制度实施、精品亮点深入打造、宣传氛围持续营造、考评制度不断优化等措施,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稳步提升和特色亮点持续打造;另一方面,将围绕全程体系水平再提高,积极推进收运处作业智慧监管、包装物减量回收利用、单品类可回收物专项回收试点、黑水虻处理湿垃圾残渣技术应用等任务,重点提升减量化管理、智能化监管、资源化利用水平。
文字:章磊
编辑:朱胜霞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