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看到大S和汪小菲的纷争,想到第一件事,是好多年前他俩上的那档真人秀。脑袋瞬间有点宕机,同为人类,怎么有些人可以活得这么割裂?
那档真人秀非常无聊,充满许多无病呻吟的桥段。里面汪小菲还比较像个正常人,说话,行事,跟我印象中的北京男人差不多作派。
倒是大S,相当脆弱,但脆弱得又没有由头。至今记得她坐着自行车后座,忽然生气了,让人觉得非常奇怪,干啥呀?至于这么娇气吗?
现在明白了,原来她那时一肚子火没处发,全在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同时又在争取更多的关注,更大的曝光度。她看起来很别扭,是因为她真的很别扭,只是大部分如今能公开的话,当时都得死死封住。那档节目的名字叫《幸福三重奏》,当然跟痛苦和委屈无关。
晚上躺在床上看书,菲茨杰拉德写过独生女儿的书信集,第一封开篇,他建议女儿去图书馆找《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里有这么一句,“烂百合花比野草更臭得难受”。诗的上一句是,“极香的东西一腐烂就变成极臭。”
他引用这句,是想让女儿勤奋学习,别蹉跎岁月往后加倍受罚。我琢磨一番,觉得这句话很适合送给女儿们择偶,请不要迷恋那些条件好的男人。烂百合花比野草更臭得难受。
十几年前女明星多嫁给富商,仿佛转身成为豪门阔太,才是人生赢家。再回过头看大S的故事,找了京城四少之一,结果房子是自己买的,孩子是自己带的。之后还要像补贴一个销金窟般,不停借钱给男人。
互联网上现在有一种讨论很积极,那就是大S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女人?甚至还有人讲,如果她足够好,怎么会碰到这种事?
想到前段时间收到的私信,发信人跟我同龄,她描绘了一个熠熠生辉的三十岁上半场。三十岁出头时,为了更好奋斗事业,寒窗苦读十月考取名校硕士。她写,“那段时期生活得充实又斗志昂扬,闺蜜们都说我整个人散发着向上的光芒。”那时还是单身女青年,觉得自己一手抓住了明天。
后来认识现在的先生,匆忙结婚怀孕,之后急转直下,孩子很好,很可爱。但是丈夫给她带来很大精神折磨,婚姻残酷和不堪的一面慢慢揭开。她觉得难以忍受,婚是一定要离的,问题是结婚生子事业中断,如果一个人带着小孩,恐怕难以承担成本。
三十多岁没结婚的女人,多是要求高的。我分析这封私信,恐怕她找的就是一个条件好的男人,条件很好,所以一开始没在乎别的事。学历好事业佳或者有经济基础的男人,在任何年龄段都是抢手货。
认识很多未婚女孩,在择偶上心声都很统一,干嘛要找个比自己差的男人?当然要找个条件好的啊。这里的条件,只指外部条件,学历,家世,背景,薪酬,存款,住房……等等一切摆得出来的东西。
普通女孩如此,女明星当然更是如此。找个条件差的,不是证明自己输了吗?凭啥要跟条件差的男人过,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而一旦找到条件好的男人,从一开始的心满意足到后来逐渐迷茫,再到一怒冲冠之间,有一个漫长的说服期。然后你开始看到一些很习惯的说辞,例如男的都这样,他也不容易,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得了……也就是给成功者找理由阶段。
我的男人很成功,所以他这么做肯定有理由。或许他压力太大了,或许他真的很难。等到过了很久,才发现,啊,永远没办法像他妈一样包容他。每当他撒谎骗人,他酗酒撒泼,他冷言冷语,除了亲妈,任何人都忍不了。
极香的东西一腐烂就变成极臭。
十几年前迷信条件好的男人,大概是因为那时对女人,总体来说还是一个要求,貌美如花。当年大家物质条件都不太好,对多金男趋之若鹜,人人都想坐在宝马车上哭。
现在再执着于条件好,有点大可不必。如果真要求偶,找棵相处舒服的野草,或许比百合好。有条件不错的女朋友找了个条件一般的老公,她说,经常有人劝我换一个,觉得我老公条件太差配不上我。
我想那些劝告她的女人,大概还把女人放在被照顾被呵护的娇花位置上。她们还是想象不出来,你找个条件这么差的男人,图什么?
因为坐自行车快乐,回到家里依然欢声笑语,不用手心朝上向男人要钱,可以像小鸟筑巢一样,筑一个温暖的家……
据我所知,很多找了多金男的女朋友,绝大部分没能成功花到有钱人的钱。她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有钱人对穷人总是更抠更冷眼更堤防一些,而把微笑和大方都展现给了更有钱的人。
民国时苏青写《结婚十年》,一个宁波大小姐,嫁给有钱人家少爷,从此尝遍婚姻苦短。离婚契机是她问丈夫要生活费,被打了一巴掌,还被讥讽,你也念过书,怎么不会自己赚钱?《结婚十年》结集出版后,在当时的上海加印36次。
书中她历数婚姻中的点滴苦楚,重男轻女的婆家,在外胡作非为的丈夫……
我忍不住想,大S为什么非要憋着不回应?她如果能写一本《新结婚十年》,说尽她的委屈,或许也能一改很多女人的看法。
有些女孩可能还是想不明白,凭什么不能找条件好的?我就不能找个温柔多金的男人吗?
不知道,反而我活了快四十岁,只在小说里看过这样的男人。
毛利,作家,2023年微博年度突破作家,代表作《全职爸爸》,都市情感小说《结婚练习生》《卵子的呐喊》(点击作品名即可阅读)
关注👇
点上方进主页-右上角“...”-关注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红书|和毛利午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