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科研诚信
科技部等三部门发文: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在院士推选等方面制定和实施规范
1 月 25 日,科技部、民政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促进科技类社会团体发挥学术自律自净作用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旨在引导科技类社会团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在促进学术自律自净等方面发挥作用、作出表率,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专项行动》共提出 6 项工作任务: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主动承担学术自律自净的职责使命,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制定完善各领域科研活动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接受委托开展学术调查,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制定实施学科学术评价规范,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常态化开展科研作风学风、科研诚信等教育,推动科技类社会团体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工作任务指出,科技类社会团体可接受委托组成专家组,开展科研失信案件的学术调查,对是否构成学术不端作出独立、专业、客观的判断。支持科技类社会团体参与科研活动行为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认定标准制定等工作。此外,要加强对学科学术评价规范的推广应用,各业务主管单位要组织所主管科技类社会团体在奖项评选、人才举荐、院士推选、委托项目评价、青年支持工程等科技评价活动中实施规范,鼓励其引导会员单位在评价实践中探索应用。(科技部)
《自然-人类行为》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展首个大规模重复和复制已发表研究的项目
当地时间 1 月 25 日,《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布社论,宣布与非营利机构“科研复制研究所”(Institute for Replication)合作,启动一项对已发表的研究进行大规模重复(reproduction)和复制(replication)的计划,这在高质量多学科期刊中尚属首次。
据悉,该项目将对 2023 年及之后发表的研究进行大规模重复和复制。《自然-人类行为》将不负责为项目挑选论文,但会与科研复制研究所一同推动数据和代码共享。《自然-人类行为》还鼓励论文被选中的作者协助复制人员的工作。在计划中,《自然-人类行为》同意考虑发表一篇荟萃研究论文,该论文将概括此次行动首 18 个月的重复和复制工作,项目结果将于 2025 年问世。《自然-人类行为》还会考虑将单项的复制研究独立发表,或是在复制结果对之前发表的研究提出挑战或澄清的情况下以“发表后评论”的形式发表,前提是这些复制研究符合该刊的发表标准。(Nature Human Behaviour
· 环境保护
全球地下水位正加速下降,华北平原等地尤其明显
全球部分地区 21 世纪地下水位趋势(图片来源:原论文
含水层是全球农场、家庭、工业和城市的重要淡水来源。然而,地球气候改变以及过量用水可能会减少全球的含水层来源,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据路透社(Reuters)报道,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表明,全球含水层内储存的地下水水位正普遍快速下降,尤其是气候干燥和有大量农业耕地的地区,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班牙、伊朗和中国华北平原等区域
该团队收集了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 17 万个地下水监测井数据,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汇编、分析和评估。在界定全球 1693 个含水层系统时,研究人员发现 36% 的含水层以每年 0.1 米的速度下降,12% 以每年 0.5 米以上的速度快速下降。在将这些发现与 1980 至 2000 年的地下水枯竭数据对比时,研究团队发现,30% 的含水层在 21 世纪面临加速枯竭,特别是在拥有大片农田的干旱地区。但这一趋势并非完全不可逆转,由于部分地区对地下水的消耗减少、地下水消耗政策的实施、地表水转移、土地覆盖的变化以及受监督的回灌工程,数据中 6% 的含水层每年上升 0.1 米,1% 的含水层每年上升 0.5 米。因此,人类迫切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地下水枯竭问题。(Reuters, Nature
· 生物医药
基因疗法让 5 名先天性耳聋儿童恢复听力,为全球首次
全球先天性耳聋患者高达 2600 万,我国每年新生约 3 万聋儿,其中 60% 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临床上尚无任何治疗药物。1 月 25 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宣布,在其团队领衔的一项单中心临床试验中,基于腺相关病毒(AAV)的双载体基因置换疗法 AAV1-hOTOF 成功恢复了 5 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 9(DFNB9)患儿的听力和言语功能,为全球首次,相关研究成果于 1 月 25 日发表在《柳叶刀》(The Lancet)。
该试验共招募了 6 名全聋患儿,旨在评估 AAV1-hOTOF 疗法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有效性和其他安全性。第 1 例受试者接受低剂量药物(9×10^11 vg),其余受试者纳入高剂量组(1.5×10^12 vg)。结果显示,在 26 周的随访时间内,低剂量组的受试者平均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恢复至 45 dB,第 3~6 例受试者接受高剂量药物后平均 ABR 阈值分别恢复至 48 dB、38 dB、40 dB 和 55 dB。总体而言,这 5 名受试者在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感知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 3 名能在无人工耳蜗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正常或流畅交流,且所有受试者均未出现剂量依赖毒性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
此外,当地时间 1 月 23 日,礼来公司也公布了其另一款腺相关病毒(AAV)双载体基因疗法 AK-OTOF 的临床试验部分结果。结果显示,一名患有深度听力损失的 11 岁男孩在接受治疗后 30 天内恢复了听力,阈值达到 65 至 20 dB HL,且部分频率的听力在正常范围内。手术给药过程和研究疗法的耐受性都很好,没有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AAV1-hOTOF 和 AK-OTOF 疗法均针对因 OTOF 基因突变而导致的听力损失,该基因编码激活听觉神经元的关键蛋白。据悉,复旦大学的临床试验于 2022 年 12 月开启,为全球首个利用基因疗法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试验,而礼来公司的临床试验于 2023 年 10 月开启。(The Lancet, Lilly, “环球科学”公众号)
· 海外学界
2023 ACM Fellow 公布,深度学习三巨头 Hinton、LeCun、Bengio 及马维英、陈海波等华人入选
据“机器之心”公众号消息,当地时间 1 月 24 日,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公布了最新一届 Fellow 名单。本年度新入选的科学家共有 68 人,贡献涉及网络安全、人机交互、移动计算和推荐系统等领域。其中,曾获得 ACM 图灵奖的深度学习三巨头 Geoffrey Hinton、Yoshua Bengio 和 Yann LeCun 今年全部入选,此外,今年的入选者还包括马维英、陈海波等多名华人学者
ACM 创立于 1947 年,是全世界计算机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学术组织之一。ACM Fellow 是由该组织授予资深会员的荣誉,目的为表彰会员中对于计算机相关领域贡献前 1% 的学者,其审查过程十分严格,每年遴选一次,研究员由同行提名,提名由委员会审查。(“机器之心”公众号)
· 太空探索
运行近 3 年后,“机智”号火星无人机因受损而结束任务
“机智”号拍摄到的图像显示其一个旋翼受损(图片来源:NASA)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消息,当地时间 1 月 18 日从火星发送回地球的图像显示,“机智”号(Ingenuity)火星无人直升机的一个甚至多个旋翼在着陆时受损,已无法飞行。随着任务结束,“机智”号团队将对其进行最终的测试,并将剩余图像和数据下载至“机智”号的机载内存中。在“机智”号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中,其下降至距离火星表面约 1 米时突然与漫游车失联,直到第二天才恢复联系。目前,通信中断的原因和“机智”号着陆时的方向仍在调查中。
“机智”号于 2021 年 2 月 18 日随“毅力”号(Perseverance)火星车登陆火星,并于 2021 年 4 月 19 日首次从火星表面升空,证明了在火星上进行有动力的、可控的飞行的可能性。按照原定计划,“机智”号将只在最初的 30 天内进行最多 5 次试验性飞行。然而,在完成这些任务后,“机智”号开始作为“毅力”号的空中侦察员,执行新的演示任务。在其运行的近 3 年内,“机智”号共实际飞行 72 次,飞行距离超过了计划的 14 倍,累计飞行时间超过 2 小时。(NASA)
JAXA 确认 SLIM 实现精确着陆,但图像显示其倒栽在了月球上
LEV-2 拍摄到的 SLIM(图片来源:JAXA)
当地时间 1 月 20 日,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登月探测器“SLIM”在月球成功着陆。由于太阳能电池板未正常工作,SLIM 只能依靠电池供电,在电池电量下降至 12% 时,SLIM 团队将其断电。据 SpaceNews 报道,当地时间 1 月 26 日,SLIM 小组的项目负责人坂井真一郎(Shinichiro Sakai)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SLIM 在月球的东经 25.24889 度、南纬 13.31549 度处精确着陆,距离目标位置仅 55 米。此前 JAXA 的目标为实现距离目标地点 100 米以内的着陆,因此成功完成目标任务。
坂井表示,SLIM 两个主推进器中的一个可能在其从下降至距离月球表面 50 米至着陆的期间出现故障,导致其出现意外的横向运动。此外,SLIM 携带的两个小型漫游车之一 —— LEV-2 拍摄的图像显示,SLIM 倒栽在月球表面,推进器朝上。目前,SLIM 发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正在调查中。据 JAXA 发布的新闻稿,为了获取更多的技术和科学数据,必要的回收准备工作将继续进行。(SpaceNews, JAXA)
相关阅读:
编写:刘鑫、宋秋舸、刘亭君、黄雨佳
编辑:黄雨佳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