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扫码▲立即报名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除了《道德经》,我们可以烧掉世间所有的书。”
这句听起来颇为狂妄自大的话,并非出自中国人之口,而是来自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他历时四十多年写就了《世界文明史》,以文明及时代特征为单元,叙说全部人类历史。而这句话,正是出自这本巨作。
《道德经》及道家的影响,并不仅存于学术界。在西方,《道德经》的销量甚至一度超越了《圣经》,登上过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在TikTok上,老子长期是热门的话题之一。外国的年轻网友们发出读经的短视频,分享翻译为外国语言的老子名言,甚至衍生出老子式的生活风格。
“道法”无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就这样达成了微妙的连接与共识。道家的玄妙,正被东西方共同推崇、探索。
开经犹在松阴里,读到南华第几篇。3月15日至3月17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老师在道教圣地开讲《道家的玄学境界》,获得一众学员的热捧。
在本次课程中,他从《老子:贵柔守雌的无为之智》《庄子:彻底自由的精神境界》的主题延伸开去,解读了道家的辩证思想,引领大家走向道家的天地境界、成功境界、自由精神境界。
三天的时间,同学们从商业的繁忙中抽身,觅一处充满灵气的所在,跟随王德峰老师,以道家的玄学境界,得先哲之智慧、身心之自由。
下面小巴整理了部分王德峰老师的课程精华以及问答精华,分享给大家。
王德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主要流派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六家。秦国时期,走法家的道路;西汉初年,兴道家的学说,讲究无为而治。
后来汉武帝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一直到唐朝,中国知识分子翻译大量佛经,基本上做到让佛经说汉语,让汉语多了一大堆本来没有的词,“觉悟”“意识”“思维”“境界”“缘分”“心心相印”“真理”等等。
从此,中国思想形成儒、道、佛三家。
儒家教我们有德性,作为人,成其为人;道家教我们得自在;佛家教我们得解脱。简单点说,儒家就是五谷粮食;人吃五谷就会生病,佛学是药,用来治病;人吃五谷,还要有烹饪的艺术,道家就是艺术。
中国文化的精神,其基本特征是儒道互补。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诸葛亮,他的人生就是儒道互补的典例。他的前半生是道家的境界,《出师表》里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开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后半生,典型的儒家思想。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讲经又讲权,经是原则、权是权变,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老子:贵柔守雌的无为之智
儒家、道家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天人合一。同样主张天人合一,区分点在哪里?
儒家的重点在人。孔子认为,天道还是要用人的生命实践、社会秩序来体现,儒家让中国人要对天下有使命感。道家的重点在天。老子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于天,麻烦和苦恼都来自于人自己,叫“人为”。“人为是两个汉字,合起来又是个“伪”字,意思是造作,没有道德含义。
道家和儒家不同,道家从不讨论道德的善恶,所谓上善若水,并不是讨论水是最讲道德的。就像老子《道德经》里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是不可言说的。
因此,道家教我们做减法,引用《道德经》中的原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为”就是实践,“损”指的是减,“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指不人为的做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道不是论道,而是让我们的实践与天道一致。它的前提是减,减去过多的知识和经验对智慧的遮蔽,而且要减的彻底,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学说最核心的意思。老子认为,把来自人的因素彻底拿掉,做事情的方式才是暗合天道。
什么是“无”,什么是“有”?老子做了一个比喻,“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房间当中的“无”就是房间的用法,天花板的“有”,地板的“有”,四周墙壁的“有”,都是为了造成中间的无。老子认为,“有”的意义不在它自身,而在于它造成了“无”。“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一切战胜对方的手段,都来自于以“无”战胜“有”。
道家告诉我们,保身之道就是功遂身退。如果一个杯子里的水马上要溢出来了,与其小心翼翼的端着它,不如停下来。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做的差不多了,就应该结束,不要不知足。要相信,我们得到的一切都是天道使然。
▶▷庄子:彻底自由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老子的智慧是入门道家的第一门学科,那么庄子的精神世界则治愈了现代人的内耗。
庄子的著作里有一个“大木与雁”的故事:庄子行走于山间,看到一棵大树枝叶茂盛,樵夫砍边上的树却不砍这一棵。庄子问他原因。樵夫回应,这树砍了没用,既不能造房子,也不能做家具。所以,庄子告诉弟子,人不能太有用处,就像这棵树,因无用而保全,“以不才得终其天年”。
到了晚上,庄子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叫仆人杀雁来款待庄子。仆人问:“一只雁能叫,一只不能叫,杀哪只?”朋友说,杀那只不能叫的。弟子就请教庄子:“大树因为没用而活的长,大雁因为有用才活的长,我们该有用还是没用呢?”庄子回答弟子:“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就是要有点用,但不要太有用,介于有用与无用之间。
庄子的这个小故事说明,我们虽然要全身避害,但终有避不了的害。活在这社会上,你不参与人为之事,仍然有可能被迫卷入人为之事。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幸福是相对的,绝对幸福的境界是假想出来的。庄子把鲲鹏与斥鴳作比较,虽然两者形体差距很大,但是它们都需要借助风力才能飞翔在空中。庄子认为,每一种动物都应当依照它的自然本性,各得其所。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以自己的天性来生活,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拿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那么,获得幸福的关键是什么?善于用“无用”者。
惠子跟庄子说:“魏王让我去种很大的葫芦,我就培育出五石容积的果实。如果用大葫芦盛水浆,葫芦太硬,无法举起来。如果剖开做瓢,却因为太大而没有适合容纳的东西。”庄子说:“问题在于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你认为葫芦实在太大没用,为何不把它当成一个船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关注有用的东西,如果一个东西没用,我们会扔掉它。但是,树成不了材,累了的时候可以靠一靠,葫芦太大也可以做成船。
庄子认为,妨碍幸福有三个基本因素,第一个是执小我,第二个是执是非,第三个是执生死。
庄子的妻子去世,他的好友惠施前来吊唁,看到庄子鼓盆而歌,问庄子:“你不哭倒也罢了,还唱什么歌呢?”庄子回应:“妻子刚去世的时候,当然是很难过的,但一想到妻子来到世界之前,本就没有生命,连气息都没有,后来出生,才气聚成形,慢慢成为一个人,再慢慢老去,现在又重归死亡,天道如此。所以,我们不如寄托于天地之间,天地与我并生。”
在庄子看来,每个人的德性都来自于天,我们应当守住天道赋予我们的德性。不要以人为的做法去伤害天命,凡是遭遇的,都是有命运的。我们都在命中,不需要去牺牲德性。如果能守住,那就是回归本真。
*以上为《王德峰季度讲堂》春季课部分讲授内容精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为了让同学们与王德峰老师有更深入的交流,理解道家的智慧,在课程中,我们特别设置了问答环节,共同领略道家之幽深与艺术。小巴也整理了部分问题与回答:
Q1
中国各类道教流派,道观和道教学院等,和您所讲的老子、庄子的学问是一回事吗?
王德峰:道教从道家中来,道家的思想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有了这个思想,才有道教。所有的道教都尊崇老子,但老子不讲术,讲的是道家的思想境界,它让中国的科学有自己的特征。
虽然道教是民间信仰,但它不是虚幻的,它对中国的其他科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从最初的炼丹药演变成练气功。虽然丹药不能长生不老,但是练丹对中国的化学作出贡献,在化学上的许多认知,本来就是在炼仙丹的时候发现的。
所以,道教是由道家的思想转变为术,当中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不能简单把它看成是封建迷信,它可以应用到方方面面,帮助老百姓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Q2
在道家中,三部经典,《易经》《道德经》《庄子》是什么关系?

王德峰:《易经》是源头,其实儒家的哲学思想也从《易经》里延伸出来,儒道同源。中国人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理解,源头就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以及这六十四卦的解说之中。三者的关系是《道德经》从六十四卦中得到启发,《庄子》是由《道德经》进一步发展的道家思想。
Q3
国学精神、儒释道与当代科技发展是什么关系,相融促进还是排斥的或者其他?
从道家的思想来看,和科技是有一定排斥的,人不要有那么多技巧,不要使用科技,人要返璞归真,维护与自然的亲近和统一。
从儒家来看,不是简单的否定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是要设定科技发展的界限,有些事情不能再做下去,这是儒家的人本主义。佛家是无所谓的,一切科学技术都是“相”,我们可以用技术,但是千万别执着。
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智慧,可以建立起我们对科学技术的一种比较自由的关系,从而不被科技统治。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便利了人的生活,同时反过来支配人,所以有些领域是不能唯科学技术的。

课程已结束,同学们仍久久沉浸于道家之玄妙:
“如行云流水字字珠玑,遨游在老庄自由而艺术的天地间,做一场陶情适性的梦,快哉!”“在求道得道的道路上,不用争辩,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会不同。”“大成若缺,其用自弊。反思这么多年的历程,展望未来,其实不那么完美也很好。”“人一生的修行都是在去执。”……
这类讨论与共鸣,不一而足。
王德峰老师曾在演讲中指出:“今日之中国,众欲汹汹,各种欲望汹涌澎湃。一个民族不可能以它所拥有的货币,作为这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果整个民风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
对于企业家来说,欲望、博弈、取舍是商业必不可少的助推力,与之对应的,困扰、迷惘、怀疑,同样存在。商场沉浮和自我人生之间,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
《王德峰季度讲堂》就是一场“把心安好”的哲学疗愈之旅,以儒家、道家、佛家和以中西方哲学为引,曲径通幽,带你找到天赋之地,心栖之所。
二季度,夏花开满之际,我们将在无锡·拈花湾,与王德峰老师一起,感受佛家的般若智慧。
王德峰老师说:佛性是人生来就具有的特性,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个人身上的佛性也许会在某一刻,带领你进入超凡脱俗的世界。
如你有意亦有缘,欢迎一起学习、共同开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