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性格类型
发现孩子的积极天性
人的性格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中塑造的,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不断调整的,这个动态成长的过程会持续人的一生。性格类型测试的目的是,在孩子性格养成的初期,帮助父母发现并接纳孩子的天性,让父母能够引导孩子正确认知自己的性格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成长中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孩子性格优势的探索和培养需要父母付出耐心和时间。
面对不同类型的孩子,父母要如何运用养育策略,帮助孩子发展优势呢?本章将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孩子,给出不同的优势培养建议。总的来说,能帮助孩子发展优势的养育要遵循以下两大原则:
1.聚焦于肯定孩子的优势。父母需要向孩子传递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要努力发现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弱势,但不要因为弱势否定自己,不要过度关注自己的弱势,懂得扬长避短才是关键。
2.着力于帮助孩子发展优势。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探索和开发他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用优势带动弱势,在擅长的领域获得价值感。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她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园丁与木匠》中将孩子比作花朵,她提出,为人父母应该像在花园里种花。每个孩子在人生初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在种子播撒的时候就注定了未来花朵的类型,而种子本身也藏着生长的能量。园丁要做的是识别花朵的类型,了解花朵需要什么肥料,喜阴还是喜阳,喜湿还是喜干。园丁要充分了解花朵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周期,顺应天性为其提供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在适当的时候松松土、施施肥、驱驱虫,让花朵茁壮成长。
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孩子的天性,再规划孩子的培养方向,在孩子有优势的领域多给他创造机会,多鼓励他探索和发展。孩子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事情做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同时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弱势,这能帮助父母理解
孩子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养育事半功倍。
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种子在发芽时会挤压周围的土壤。随着花朵长势越来越好,周围的土壤也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厉害,甚至需要换一个大的花盆。父母作为提供“土壤”的园丁,如果因为花朵生长造成挤压而反向施压,就会扼杀花朵的生命力。明智的园丁会适时、适当、适度让出成长空间,顺应花朵的习性来栽培。
如果一个班级里评选“最受欢迎的人”,向日葵型孩子一定当之无愧。在团队活动中,向日葵型孩子最容易被推选为队长,因为大家都跟他关系好,都很喜欢他。大家的喜爱和肯定会让向日葵型孩子信心倍增,拥有很多锻炼领导力的机会。
“完美主义”“理想主义”都是玫瑰型孩子的典型特征。面对一项任务,玫瑰型孩子不满足于只是达成结果,他们会对完成质量和效果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会设定很高的目标,并且不会敷衍交差。他们能在做事情时不断突破,给父母带来意外惊喜。玫瑰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忠诚可靠、专注负责。父母只要告诉他们要达成的目标,他们就会不断地给自己设置更高的标准并要求自己做到。他们做事不仅追求结果完美,还讲求条理。他们具有挑战自我的内驱力,仿佛每天都经历着“打怪升级”的“修炼”。玫瑰型孩子的天性优势在做事时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他们会是很得力的合作伙伴。
仙人掌型孩子具有坚毅的品格,他们会对目标保持持久的兴趣,会长期为目标付出努力,即使这种付出并不能即刻获得回报。仙人掌型孩子不愿被约束,且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他们渴望成就,是实干家;他们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希望一切都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破坏者,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为了获得成功会采取非常规的方法。仙人掌型孩子不甘于平凡,永远精力充沛。他们是冒险家,会为了目标勇往直前,比起细节和周围人的感受,他们更关注结果和目标的达成。
当一个孩子表现得非常安静,甚至看起来有点儿不合群的时候,父母会担心他没什么特点。其实,这类含羞草型孩子天性中的优势非常突出。含羞草型孩子在生活中有着敏感细腻的洞察力。如果在包容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更容易获得正向的自我认知。他们善于思考,认真细致,做事专注度高,父母不必操心他们的学习。然而,他们面对失败时不愿对外界表达,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他们追求平和安稳,会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
4种养育模式
造就不同的孩子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的发展
其中,生理发展包括身高、体重、大脑等方面的发育;认知发展(主要指智力上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记忆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社会性与人格的发展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人际关系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这3个维度的能力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缺一不可,它们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孩子从出生开始,整个社会系统都会为其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不过,家庭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要早于其他机构,是孩子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作用。
一是规范孩子的行为,控制其不合期望的冲动。二是促进个人成长,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动机和愿望,适应所处的环境,在社会中很好地生活。三是维系社会规范,社会化良好的孩子会成长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成年个体,他们又会把所学传给下一代。
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对当时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鲍姆林德选择了60个女孩和74个男孩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孩子的平均年龄是4岁多。被试需要同意研究者对其家庭进行家访,以便研究者详细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在研究初始阶段,鲍姆林德提出了15种养育模式设想。最终,她将这15种养育模式设想提炼为4种养育模式,
分别为:强势控制型、溺爱放纵型、忽视淡漠型和权威民主型
强势控制型养育模式中,父母通常对孩子要求很高,但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常常关注不到孩子的需求。溺爱放纵型父母对孩子通常要求很低,但过度关注孩子的需求。在忽视淡漠型养育模式中,父母通常对孩子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要求,也不关注孩子的需求。在权威民主型养育模式中,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需求,并能及时给予孩子反馈,是一种理想的养育模式。在强势控制型的养育模式中,父母很少鼓励孩子,即使鼓励,也会伴随着打压。心理学家将这种控制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控制,另一类是心理控制。
行为控制是指父母监督和约束孩子的行为;而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无视孩子的感受,暂时收回对孩子的关爱,以及使孩子产生羞愧、内疚等心理的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从小受到父母严格的心理控制的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焦虑、抑郁。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或者向父母求助。他们在成长中会做出一些叛逆行为,其实是想告诉父母:我想过另一种人生。
强势控制型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怎么从来不体谅大人”“就知道玩,你看看你的成绩下降了多少名”。最常见的一句是“我都是为你好”。强势控制型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就像培育植物,强势控制型父母会修剪自己觉得不好的枝丫,将植物培育成一盆精美的盆栽,让他人认可和欣赏。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行为表现上来看,溺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过度满足型和过度保护型。
过度满足型父母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虽然有时候他们也觉得需要给孩子建立规则,但是一旦发生亲子冲突,他们就会退让。过度保护型父母会为了孩子事事操心、事事包办。在养育中他们秉持的理念是“孩子还小,需要我的保护”,弦外之音是“你不行”。虽然他们有时候也想要适度放手,但是他们无法承受看到孩子遇到挫折时,自己产生的强烈焦虑。
忽视淡漠是家庭养育中的一种问题模式,包括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身体忽视、安全忽视等。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忽视孩子的教育、身体和安全。而对于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心理上的困扰、忧虑、烦躁、痛苦和失落等需要父母给予情感支持的方面,反而受到了很多父母的忽视。
情感忽视是当前家庭中最常见、最具危害性以及隐匿性最强的养育问题。情感忽视指的是对孩子的情绪状态缺乏共鸣和反应。它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和情感问题,且难以被觉察。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认为,养育婴儿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培养婴儿健康的身体,还包括提供各种条件让婴儿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情感体验,从长远来看,这能增加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深度、广度与价值。情感忽视的家庭养育和积极健康的家庭养育方式看上去没什么不同,那是因为这两者的巨大区别是具有延迟性和隐匿性的,并不是当下就能被轻易察觉的。
权威民主型父母通常对孩子比较和蔼,他们会制定严格的规则,但同时也愿意和孩子一起讨论来修改规则;他们会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期望,但是也会对期望做出解释;他们会重视孩子的个性和想法,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也能够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说明;他们有情绪时会表现出来,但是不会用情绪影响孩子;他们会引导孩子和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会及时响应孩子,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权威,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权威民主型父母懂得:
良好的亲子关系如同橡皮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伸展而不断裂。
良好的亲子关系像烤面包的模具,可以让面团保持形状,但面团顶部仍能适当膨胀。
良好的亲子关系像高压锅的锅盖,既能密闭蒸汽,又能释放压力。
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权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社会能力和学业能力等方面都比其他类型家庭的孩子要强很多。权威民主型的家庭也被认为是理想家庭。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在儿童期有高水平的自尊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青春期也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和学业成就,人际关系也更和谐。
构建积极家庭的两大系统
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指出,父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也会影响父母的行为和教养方式。同时,家庭作为系统还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性格特征造成的,家庭关系、社会文化等都会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亲密关系系统和亲子关系系统是整个家庭系统中最重要的两大子系统,亲密关系系统的构建在先,其后才是亲子关系系统。
为什么我们需要亲密关系?从人类的进化角度来说,人本能地会想要逃避孤单,需要与其他人建立关系;从情感上来说,这是我们的归属需求,被别人认可和喜欢能唤起我们内心的幸福感;从心理上来说,被别人认可和喜欢,能够提升我们的自信心。
父母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朋友关系、情侣关系和夫妻关系。父母的婚姻会成为孩子与异性相处的模板,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质量。有研究者评估了200多对新婚夫妻处理家庭冲突的方式和他们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当夫妻双方都来自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时,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比较消极,在婚姻关系中也会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冲突处理方式。这些消极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夫妻双方的关系质量下降。而如果夫妻双方中有一方具有更积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他们就会通过更积极的方法来处理冲突,比如妥协和谈判,从而使关系受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不能为了爱孩子而忽视伴侣。父母相亲相爱的互动模式最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家庭的支持是孩子在成长中获得的最直接的支持。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孩子情感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父母作为成年人,在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相对孩子更加成熟,应该在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发挥主动作用。比如,孩子到青春期时,身心会迅速发生改变,容易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这是因为,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发展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他们还是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保护。所以父母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允许孩子探索新想法,和孩子之间有积极的互动,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打造积极的家庭系统,就需要父母在养育中,先回顾和思考以下问题:
我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如何表达感情?
他们如何对待我?
他们的哪些行为有利于我的成长?
他们的哪些行为可能阻碍了我的成长?
我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
我的伴侣是什么样的人?
我和伴侣是如何向孩子表达感情的?
我和伴侣的哪些行为有利于孩子成长,哪些行为可能阻碍孩子成长?
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将会让我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做父母。
培养积极家庭的6个特质
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家庭中所有成员的言谈举止以及互动等,都在塑造新生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个体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来源于家庭。虽然说学校和社会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家庭中形成的很多生活习性和思维方式,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积极家庭能够为每一位成员提供归属感、安全感和价值感。归属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孩子觉得在家庭中被认可和接纳,他就能够感到自己有独特的位置,感到自己是“有用的人”。安全感是一个人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在孩子成长初期,他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家庭,尤其是母亲。而价值感是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家庭中,父母无条件地接纳,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在内心建立“无论我表现如何,父母都爱我,我是有价值的”这样信念的孩子,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敢于尝试,不惧失败,在自己组建的新的家庭中也将拥有归属感与安全感。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归属感、安全感和价值感,是家庭给孩子的宝贵财富。
心理学家用实验研究了爱在成长中的作用,比如,哈利·哈洛(Harry F.Harlow)的恒河猴研究。
哈洛的恒河猴研究
哈洛给一群小猴子制作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另一个则是覆盖着软垫的“绒布妈妈”。这两个“妈妈”的身体大小相同,内部都装有能提供热量的灯泡。
但不同的是,“铁丝妈妈”的胸前还装有一个24小时提供奶水的装置,“绒布妈妈”则没有。
按照当时传统理论来猜测,小猴子们肯定会与“铁丝妈妈”产生更多的互动,因为铁丝妈妈的奶水能让小猴子们吃饱肚子。但结果出人意料。这些小猴子竟然都选择了没有乳汁的“绒布妈妈”。只有当感到饥饿时,它们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待一会儿。一吃饱,它们便迅速地回到“绒布妈妈”身边。特别是当遇到威胁时,哪怕正在“铁丝妈妈”怀里吃奶的小猴子都会跑到“绒布妈妈”身边,紧紧抱住它。
这项实验得出了很明显的结论:身体接触是母婴连接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接触必须具有身体上的舒适感。哈洛的恒河猴研究带来了育儿观念的改革,他的研究报告发布以后,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和家庭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育儿方式。甚至有一位女士在看了哈洛的研究报告后,
找到哈洛说:“现在我知道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我就像是那只铁丝母猴。”
家庭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日常生活中的照料,更重要的是心理关怀、心灵上的关照。家庭要给孩子最大的关怀、支持、拥抱、安全以及身体力行的教育,协助孩子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上的困惑、挫败、失望及焦虑等。有爱的家庭是相互滋养的,有爱的家庭才能建立相互的信任。在有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被温柔对待,会感受到家庭的支持,长大后会更有安全感。
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彭凯平教授调查了来自不同学校、有着不同背景的1260位10~17岁的中国孩子,发现幸福的、有积极和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不但抗逆力更强,而且在学校里参与度更高,成绩也更好。能够让孩子提升成绩的因素,除了让他掌握更多的知识,还有让他拥有幸福感和积极的心态。彭凯平教授认为,积极教育主要是帮助孩子培养以“品格优势与美德”为核心的积极天性。而拥有积极天性的孩子则将具有王者之力,即“ACE+”。
A代表审美感(aesthetic),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东西,能够欣赏自然、社会和人的真、善、美。
C代表创造力(creativity),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概念、新事物,想象、憧憬、计划未来。
E还是代表同理心(empathy),能够敏锐地感受并影响他人的情绪,了解并理解他人的欲望和需求,善待他人,成人之美。
aesthetic、creativity、empathy的首字母大写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英文单词ACE,也就是“王牌、王者”的意思。这三项能力组合起来,是人类认识世界、参与世界以及理解世界的全部内容。其中,审美感是根,创造力是茎,同理心是叶,而“+”的内容是花,它代表着以“ACE”为基础的人类其他品格优势与美德的补充。此外,拥有积极天性的孩子还将具备其他优势,如抗逆力、乐观、希望、感恩、利他主义,等等。
家庭是实现积极教育的最佳场所。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沟通、积极情绪、积极对话、积极参与等方式建设积极的家庭氛围和积极的家庭关系,用积极家庭系统培养孩子的“ACE+”王者之力。
——选摘自《积极的家庭养育幸福的孩子》
钱静、王彩霞、马金库 著
《积极的家庭养育幸福的孩子》
钱静、王彩霞、马金库 著
湛庐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品
本书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应用于中国家庭教育领域的重要著作,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作序推荐。
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钱静老师和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者王彩霞老师、马金库老师共同撰写。三位作者分析了现代家庭的4种典型养育模式,结合多年里对上百例中国家庭的追踪调研,指出不同的家庭养出不同的孩子,提出父母在养育中应该专注于发现孩子的积极天性,通过打造具备6种积极特质的家庭系统,推动孩子用优势带动弱势,在成长中形成永不褪色的卓越品质,在未来从容地应对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 广告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