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斯导读
为什么有时候,向别人道谢反而会让人感到不悦?不同国家之间在道谢一事上是否存在着文化差异?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博士生Jiaqi Yu和教授Shereen Chaudhry进行了多个实验来探讨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表达感谢的看法及感受。
想象一下,一位关系亲近的家人邀请你到家中吃晚饭。回家后,你意识到临走前忘了向他们表达感谢。因此,你赶紧打电话道谢。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博士生Jiaqi Yu和教授Shereen Chaudhry发现,根据人们所处地区的不同,这通电话可能会让对方开心,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奇怪的、甚至是无礼的。他们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向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Chaudhry说:“表达感谢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可能比人们意识到的更多。根据文化的不同,表达谢意并不总是越多越好。”
过往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认为表达感激之情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但Yu和Chaudhry指出,我们需要考虑到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差异。这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关系和商业关系,亦适用于更为重要的互动,比如国际谈判。
中国以集体主义文化为主导,相较于美国等个人主义文化国家,中国更注重为集体做出牺牲和承担义务。这些经过数十年研究证实的差异,促使研究人员进行了这项调查研究。
在最初的实地调查中,Yu和Chaudhry整理了三年来中美主要电影和音乐奖项的获奖者的获奖感言录音,把总共6场颁奖典礼中的335位获奖者在演讲中感谢的人汇编成一个表格。他们发现,虽然几乎每位获奖者都会向他人致谢,但大约70%的美国人会感谢关系亲近的人,比如家人。而在中国人中,这一比例仅为20%。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在是否会在公开场合感谢亲近的人一事上,存在着文化差异
在一项实验室实验中,研究人员请美国和中国的参与者回想亲近的人为他们做过的一件事。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向此人发送一段两分钟的语音信息以表谢意,或是在电脑上完成一项长达三分钟的、单调乏味的任务。尽管完成这两项任务所获得的回报是一样的,但只有32%的中国参与者选择了耗时较短的语音信息而不是耗时较长的电脑任务;相比之下,美国人的这一比例为57%。
Chaudhry解释说,在中国,参与者更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执行上述长且枯燥的任务)以避免向亲近的人发送感谢信息。
获奖感言凸显了文化差异
研究发现,与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相比,中国(集体主义文化)著名电影和音乐奖项的获得者较少对亲近的人表达感激之情。
在美国,获奖者感谢关系较远的人(如 同事)的比例高于相对亲近的人(如 家人)。
而在中国,这一差距就更大了。这些结果反映了在一系列实验中观察到的一种模式。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需要感谢的对象是关系更远的人(例如 邻居或陌生人)时,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消失了。“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较少对亲近的人表达感谢,但他们对陌生人表达感谢的程度却一样,这似乎很矛盾,她说道。这是因为中国人对亲近的人的期望比美国人高,而对于更随意或疏远的关系,两者的期望都较低。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与美国参与者相比,中国参与者会认为某些行为只是一种责任,或者说是亲近的人之间应该做的,不足挂齿。例如,为忘记钱包的亲戚或朋友支付公交车费等。他们也不太可能会认为应该特意为此向亲近的人表示感谢。
研究人员指出,总体而言,表达感激之情意味着某人超出了你对他们的期望。你对熟悉的人的期望可能会比对陌生人的更高。因此,同样是受邀共进晚餐,你对家人的款待所感到和表达的谢意会少于对陌生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表示感谢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令人受到伤害,尤其是在对亲近之人期望特别高的中国文化中。感谢家人准备的晚餐可能传递出的信息是你对他们的期望与对陌生人的期望相同,如果他们认为你们的关系亲密,这可能被视为一种冒犯。
研究人员写道:“对被视为义务的行为表达感激之情可能代表双方对这段关系的期望不匹配,进而产生距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表达感谢可能会被视为令人厌恶或不受欢迎的。”
事实上,最后一项实验表明,中国参与者更喜欢亲近的人以不那么直接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但这种偏好不会延伸到他们不认识的人身上。
感谢他人,似乎并不仅仅是谢意的表达;它也是对关系强度预期的一种信号。在某些情况下,对亲密的朋友或家人表达感谢可能被视为关系降级,损害你们之间的感情纽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