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daphne12345
来源 | 工业时代的月亮
ID | gysddyl
容易自我贬低可能是在防御来自它人的贬低,嘲笑和看不起,是一种跟人连结的方式。
因为不贬低自己的连结可能是让自己感觉“危险”的,“不安”的。
好像从小到大处理外界攻击的方式就是自我贬低,以让自己安全的活下来。
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有很多攻击,这些攻击指向了自己,而它原本可以指向外界。
有些人ta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需要很多的自我贬低,有些人就是靠自我贬低承受了一个家庭的“精神垃圾”。
因为ta承受了“我是不好的”,其他人得以自我感觉良好。
家庭里无法处理的卑微感,无能感,我不够好,我有问题,都被那个“自我贬低”的人抗了。
很多时候ta是不得不抗,确切的说是被逼着“抗”了。
容易自我贬低可能是因为从小承受了很多来自他人的贬低,是对他人贬低自己的认同。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于生活环境中有一些靠贬低别人来维护自己自恋的重要他人。
不论是贬低别人还是自我贬低,都是自尊有创伤的表现。有可能是被过度的评判入侵了自尊。
觉得被尊重是有条件的。
贬低和傲慢经常绑在一起出现,它们背后其实是根深蒂固的评判,自动升起的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
内耗有时可能也是在防御“无力感”,害怕触碰自己那种“无力”的感觉,害怕自己无力了是不是意味着自己是无能的。
不行的,这时有人可能会出现恐惧的情绪。
在恐惧的驱使下,只能去强迫自己继续有力,有能,而绝不能承受我此时就是“无能的无力的。”
 允许自己此时就是无能的,无力的,给它们一个空间,让情绪流动流淌。
或者做一些其它的力所能及的小事,让自己的效能感逐渐回来。
比如打扫房间,整理衣柜,洗刷……等等小事。
这些小事带来的胜任感可以滋养我们自己,让我们的无能无力感降低很多,而且可以让我们的情感情绪流动起来。
越不允许自己可以无能无力,越容易跟这些感觉较劲,从而卡在这个状态,而陷入持续内耗。
内耗的人经常使用
强迫的方式去生活‍‍‍
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是因为背后有很多的情感需要没有被看到,没有被理解,没有被共情到。
人并不是一个靠道理输入就可以运行的机器。
人的更多的行为是靠背后的情感推动的,情感淤堵、耗竭,人很难有活力或能量做到理智让做到的。
在“做不到”的背后有很多比“做到理智需要的”更迫切的需求还没满足呢,甚至有很多“跟理智要求相反”的动力在拉扯。
允许自己做不到,去看看“做不到”的背后有什么,去理解自己和看见自己。
虽然很难,但是是在从根上解决一些根本的模式问题。
“内耗”经常是一种模式,它经常表现为我们对自己没有耐心,不给自己理解自己的空间,不去试图理解自己背后发生了什么。
而是简单粗暴的去要求自己必须做到,去强迫自己必须做到。
拖延往往出现于那些很能自我Pua的人身上。
就是经常用目标来要求自己,做不到就攻击,批评指责嫌弃自己的人。
自我Pua的方式可能曾经是这类人取得进步的方式,但是这太痛苦了,而且容易“失效”。
一旦“失效”,就会增大自我Pua,个体的能量更耗竭,更无力,就导致外在行动更瘫痪和颓废。
于是进入恶性循环,形成“内耗”,外在表现就是“拖延”。
内耗就是自己的两部分不是相互支持认可的关系,而是打架敌意的关系。
自我Pua的人意识不到它们可能会有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当自己不符合这个理想化的自己时,攻击嫌弃就会启动。
自我Pua的人可能还需要意识到他们需要重新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和错误:
如果一味用指责、攻击、嫌弃的方式应对挫折和错误,除了消耗自己的能量,雪上加霜,没有用。
自我Pua的背后隐藏着个体对自己极度的憎恨,而这些憎恨可能是认同了早年的养育者传递过来的恨和攻击。
当我们在自我Pua时仿佛一遍遍在重温早年的体验。
扔掉这些“传家宝”,从慢慢的意识到你有多么虐待自己开始。
你救不了任何人,你也不会被任何人拯救。
有些人觉得被拯救很好,其实真正去体验一把会觉得:自己会越来越无力。
渴望被拯救是想退回到婴儿期依附在一个妈妈身上,让那个人全面的照顾自己,自己安心当小宝宝。
有这个需求和幻想不是你的问题,这是小时候被照顾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留下的缺失。
只是时过境迁,成年人的你已经得不到小时候那样的照顾了。
就像你成年人的样子再变的完全无力,完全再依赖另一个人,你自己都觉得不舒服。
要生命绽放的唯一方式是:活出自己的力量,活成一颗大树。
我就是大树!我就是大山!深深的扎根,挑战自己!敢于有这样的愿愿,是有力的开始。
总是想找一颗大树靠着,很难长出自己的力量。(当然累了疲惫了迷茫了无助了,可以找大树靠靠)
向外寻找和无力感
被动的人总是在渴望外界的给予和满足,他们把很多的力量花在对外的寻找、等待和期待中。
他们渴望在这种寻找、等待和期待中获得拯救,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寻找她的妈妈,一个理想的妈妈,可以满足她很多渴望。
这样的需要在她长大后依然存在,为此,她可以拒绝承认现实。
即便受挫100次,她依然要保留这个幻想,并愤怒于这个世界为什么如此糟糕,她受困于她的渴望,她改变不了世界她也出不来。
向外找,我们找的是什么?那样的一个世界象征的是什么?
一个可控的、完美的、完全符合预期的母亲,意味着这样我不需要做些什么就可以安心的生活。
无忧无虑,无需操心,很有安全感,不需要承受沮丧和失落,不需要感到失望。
那是一种渴望完美被照顾的感觉,但同时也是一种极度无力的感觉。
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发展出多少应对不如意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
或者实际有,但我们意识层面也拒绝承受,我们依然在渴望获得小时候没有获得的满足。
越向外寻找,越容易无力,甚至越来越抑郁。
当我们内心的能量指向,我想要被什么,被什么的时候,往往收获的会是沮丧和无力感,失望和委屈。
主动的力量的升起在于它经历了这样一种现实:对他人负责的绝望和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通俗点说就是指望这些狗屁玩意,还不如靠自己呢!
是的,对很多人来说,这种绝望,所谓的变得“心狠”和“无情”其实是一种成长。
因为之前的“深情”可能只是一种渴望和别人共生在一起的情感,最深的共生就是即渴望被别人拯救亦认为自己可以拯救别人,然后俩人活在一种超凡脱俗的世界里。
绝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极度共生都会被现实打败的:就是免不了去发现俩人关系里的一地鸡毛。
然后接受一个事实:
你拯救不了别人,别人也拯救不了你。
你没有那么伟大,别人也没那么高尚。
那些对伟大、高尚、圣洁的渴望,是我们小时候的一种未满足的理想化渴望。
 写在最后 
内心没有恐惧的人是不存在的;
内心绝对勇敢的人也不存在;
内心绝对健康阳光的人也不存在;
总是正确不会犯错的人更不存在;
……
活着就是接受你有阴暗的一面,懦弱的一面,胆小的一面,不够好的一面。
有力气就解决一下,提升一下,没力气就接纳允许其存在。
和不够好的自己,在不如意的现状里,做一点可以做的事情,让自己更舒坦一点,就是自在。
自在是自己给的,不是外界给的。
自在是自己给自己的家,在那个家里,外面的世界随时可以关闭,只考虑如何让自己好一点。
如何让自己好一点,不需要很多钱,也不需要颜值很高,更不需要多少名牌。
而是可以真正的看淡了外界,看淡了他人,从而用心的对待自己。
他人,外界,身外之物。
世界之大,你的心舒服最重要。
有这样一个家,才能退可安身心,外可在红尘中翻滚。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作者简介:达芙妮,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咨询时长6500+小时;《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婚姻与家庭》、壹心理、武志红等多家媒体及心理机构专栏作家,新书《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全网热卖中。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放下自我苛责与攻击 
 看见真实的自己 
 在表达中疗愈与成长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